龐葉
朗讀是貫穿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習任務,也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各學段“閱讀與鑒賞”中對朗讀提出了學習要求,其中低年級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就是對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的定位,足見低年級是學生朗讀課文學習的起跑線。在朗讀中,低年級學生容易出現拖音、喊讀、回讀、錯讀等問題,需要教師及時指導,達成學習目標。
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盡管有口語作基礎,而口語是思維與語言直接結合的結果,想什么就可以說出什么,中間沒有任何障礙,但是按照書面文字讀出來情況就很不一樣了,因為學生識字還不多,又缺少朗讀技巧與經驗,句子中出現的字、詞不是一眼就能識別與理解的,往往需要一個一個地認讀、辨別、思考,必然會影響朗讀的速度,讀不出句子應有的節奏感,拖音問題就這樣出現了。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引導解決,讓學生“拖”成了習慣,積重難返,學生就會輸在朗讀的起跑線上。
學生朗讀中出現拖音問題主要是朗讀節奏跟不上。有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生讀起來聲音一致,選擇讓讀得快的學生稍等一會兒,這部分學生無意中以拖音的方式“等”,漸漸形成了“拖”的習慣。尤其是拼音的音節拼讀,有些教師誤解了韻母要讀得長一些,讓學生以拖音的形式讀,忘記了拼音規則中的“兩音相連猛一碰”。換言之,教師在教學識字、拼音拼讀時,就需要注意節奏感的體現,追求干凈利落。教師應重視找到個別喜歡拖音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他獨自練讀快一些的節奏,提醒他周圍的人注意“揪”他拖音的“尾巴”,多管齊下,把拖音現象解決在萌芽狀態。在讀詞句、段落時,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找準朗讀的節奏,對難讀的長句子采用畫節奏線的方法,幫助學生讀得整齊、有節奏感。在讀字詞的兒化音和輕聲時,教師除了提醒學生讀好,還要重視以示范引導學生朗讀,在訓練學生朗讀語感的基礎上逐漸消除拖音問題。
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在班級氛圍中容易出現互相比的情形。這種比就包括朗讀的聲音上,部分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喜歡較勁,總要比別人讀得響亮一些,仰著頭扯著嗓子讀,這就出現了喊讀的情形。這樣的朗讀,學生的心思放在與別人比聲音上,既沒有節奏又沒有韻味,還容易使聲帶受傷,顯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對此,教師在學生朗讀聲音上需要區別對待。對一部分聲音過小的學生,教師應提醒他把聲音讀響亮一些,讓大家能夠聽出他哪兒讀得好,哪兒讀得有欠缺需要糾偏,這種要求是適當的、必要的;對于喜歡與別人比聲音大的學生,教師則需要提醒他注意把聲音適當放低一些,讀出節奏,讀出語感,讓大家欣賞,而不是讓大家捂住耳朵。在每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需要提示學生用適宜的語氣、語調進行朗讀,避免學生找不到朗讀的基調而出現喊讀的現象。如教學《秋天》,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需要讓學生讀出輕快、明朗、舒緩的感覺,讀準“涼了”“黃了”“葉子”“來了”等輕聲詞,讀好“一”的變調,不可喊讀。
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認知分辨能力比較弱,眼睛的視域有限,容易出現錯讀、誤讀的現象,而出現了錯讀、誤讀后,學生又喜歡再讀一次,造成回讀現象。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的重要原因,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朗讀時應該注意的問題。一年級學生初學朗讀,可以采用指讀的方式,看清楚以后再讀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朗讀目標上;這種指讀屬于暫時的,需要教師漸漸引導學生練習快速指讀到用指尖象征性地劃過——虛擬指讀,提前為默讀學習中的不指讀打好基礎。同時,教師要訓練學生不回讀,即讀錯了也不停留而是接著往下讀,待讀完了全文,再糾正讀錯的詞句,多讀幾遍,直到讀正確、流利為止。
低年級學生出于膽怯、害怕等原因,在課堂上不敢讀課文。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不敢讀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不敢讀出來還是讀不出來。對不敢讀出來的學生,教師要與家長溝通,讓他在家里放聲讀出來,家長錄制小視頻,教師在班級展示并充分肯定,鼓勵他在班級現場再讀一次;還可以讓他在小組、同伴之間多讀多練。對難以讀出來的學生,教師則需要適當放低要求,讓他從只讀自己會的一個句子開始,慢慢提振信心,一點點進步。
總之,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解決學生容易出現的多種問題,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