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蕓蔚
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動植物以及其他物品各方面的特征,狀物類習作是小學習作的重要內容。梳理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習作安排可以發現,狀物類習作主要安排在三至五年級,每冊安排一次,形成螺旋上升的梯度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狀物類習作教學中,根據編者意圖和習作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所狀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思考與表達。
在狀物類習作中,指導學生觀察所狀之物是前提與基礎。在觀察指導中,教師需要從興趣、目的、方法等方面入手,讓學生樂于觀察并且獲得習作所需要的材料。
首先是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對象觀察。如果不是指定觀察對象(如“國寶大熊貓”),教師就應該提倡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去觀察,觀察的興趣就在其中了;如果學生不熟悉所狀之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認識新朋友”引發觀察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與成功相伴的,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觀察,學生才會以研究的目光去看待觀察對象。其次是帶著明確的目的觀察。這個目的就是把作為表達對象的“物”的特征看清楚、看明白,為習作積累豐富的材料。換言之,通過觀察獲取本次習作所需要的材料,就是觀察中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觀察大熊貓,教師可以呈現熊貓各個角度的圖片、播放熊貓活動的視頻,學生觀察時需要從中發現熊貓的外形特征,如皮毛上黑與白的搭配特點,還要關注熊貓多方面的生活習性,如食物、休息,尤其是熊貓寶寶的特點等,只有在觀察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能真正完成習作需要的材料積累。再次是指導觀察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是要講究觀察的順序,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采用適宜的觀察順序,如從上到下、由遠而近等;二是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觀察,結合觀察對象的特點,采用看、聞、摸、嘗等方法;三是需要有重點地進行觀察,這樣更能把握觀察對象的本質特征。
從觀察中獲得了豐富的習作材料后,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根據編者意圖,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篩選甚至想象,從中挖掘出最適合所狀之物需要的材料。只有認真醞釀、深入思考,學生才能找到狀物時最需要的素材,讓所狀之物的特征得到突出。
首先是通過分析比較發現特征。學生在觀察時收集的材料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同一個方面也有比較多的材料,而一次習作所用的材料數量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與比較,在同類材料中找出最能突出特征的材料。如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習作“寫觀察日記”中,連續觀察自己種植的綠豆芽,經過分析比較,綠豆在破皮最早露出來的是什么的觀察與猜測是關鍵性的觀察內容,也最能體現綠豆發芽的秘密,這就是學生需要抓住的重點特征。其次是通過合理取舍突出特征。小學生在狀物類習作中,通常不是聚焦一個點進行表達的,而是體現出觀察的過程。在過程性材料的取舍上,同樣需要以所狀之物的特征為標準。仍以學生觀察綠豆發芽的觀察日記為例,盡管綠豆最早破皮露出的對象是重點表達內容,但是還需要前后的觀察作支撐,使關鍵的變化顯得自然,如綠豆變“胖”的過程,后續綠豆的芽和根都在不斷生長,這些內容合在一起,既能讓綠豆發芽的關鍵時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讓連續觀察這一習作表達要求得到體現。再次是通過想象豐富特征。受限于語言表達水平,小學生再怎么努力去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寫出來的文字都難免顯得干巴巴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展開想象,豐富觀察對象的特征。如上述綠豆發出芽尖的時刻,可以想象綠豆的生命被喚醒后,它喊出了什么,它又希望怎樣等。這樣一來,綠豆的新芽就以不一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學生完成狀物類習作的材料選擇后,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有序表達,把觀察與思考的結果用生動、鮮活的文字呈現出來,讓所狀之物如在眼前。
首先需要重視狀物的順序。以寫植物為例,學生可以按照多種時間順序表達,比如,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一天之中的早、中、晚,還可以按照植物生長的過程順序表達,如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等。其次是特征要鮮明。狀物的結果是讓描寫對象在讀者心目中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這樣在常見的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之外,還需要適當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讓所狀之物的色彩、形態等方面的美感得到完美體現。如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動物朋友”,學生可以仿照《母雞》中的夸張表達“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對自己描寫的動物上升到一個高度去認識,進而達到突出描寫對象特征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狀物類習作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根據編者意圖循序漸進地開展系列訓練,讓學生能夠順利地把所狀之物清楚、鮮明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