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最終奮斗目標,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共同富裕的思想在與中國具體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下的共同富裕思想與西方的共同富裕思想不同,具有自身獨特的科學內涵,它是對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同思想及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要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推動生產力的解放與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關鍵詞]共同富裕思想;理論淵源;實現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追求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幸福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現實情況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共同富裕這一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進一步的闡發與論述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要的理論發展與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領和實踐指引,不僅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也為世界上其他處于貧困落后的國家實現共同富裕和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對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同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理論之基: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后,不斷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式發展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并在理論與實踐中指導著中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有關共同富裕的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馬克思認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馬克思主義中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不是社會財富均等化即平均富裕,與古代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烏托邦”式的社會思想不同,馬克思主義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此外,馬克思還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將會是一個長期性的發展過程。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有關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最新的理論成果。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顯示出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富裕,對于精神生活層面的富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樣重要。
(二)傳統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同思想的繼承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的瑰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大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誕生出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天下大同的古人思維蘊含著豐富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對古人大同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大同社會充滿向往,百家爭鳴時期,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就提及了“大同”“小康”這些詞匯,文章中所描繪的大同世界為后人描繪出了一個理想世界。在封建社會,人民飽受壓迫,出現了不少次農民起義運動。在起義運動中“均貧富”思想一直以來是廣大人民的強烈要求。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提出了“田同耕、錢同使、衣同穿”的口號,在《天朝田畝制度》中體現了一定的農民階級渴望獲得土地的意愿,但是它反映了一種平均主義的色彩,而且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古代時期的現實情況不同,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在高質量的發展中實現的。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的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基礎的、沒有高低貴賤與階級之分的共同富裕。
(三)現實之力: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體現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風雨飄搖的近代,在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推翻了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打倒了帝國主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共享就是人們共享社會的發展成果而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少數人享有。在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中,人民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貫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新時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現實體現。
二、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實現路徑
在新時代下進一步推動共同富裕奮斗目標的實現,是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從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來看,首先,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其次,工作上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幸福為工作的出發點;再者,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提高人民收入,為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最后,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一)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前進方向
第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日益成為中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阻礙。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中央的領導核心作用,在發展與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確保在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方向正確,促進共同富裕各項政策落實。當前世界形勢變化莫測,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美麗愿景離不開黨的領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與保障。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二,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一切為了群眾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將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要切實保障和維護人民的利益,傾聽群眾呼聲。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政策,同樣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離不開政策的指導。在政策的制訂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善于傾聽群眾的呼聲,貫徹落實好國家的政策和措施。
(二)物質基礎:推進生產力解放和高質量發展
第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實現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在新時代下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做到:國家方面,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在人才培養上,對科學技術工作人員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社會方面上,要營造好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為科技創新提供環境熏陶;在企業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加強科學技術的創新;在個人方面,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訓練,增強自己的科研素養與實踐能力。
第二,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馬克思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3]。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發展上不僅僅追求發展的數量,更要追求發展的質量。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具體來說,在生產的動力問題上,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樹立創新意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在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問題上,要始終堅持協調發展,推動東西部協調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生產的環保問題上,要始終堅持可循環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在生產力的內外聯動問題上,要加強對外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好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在生產結果的分配上,要堅持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強人民的創造力與活力。
(三)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第一,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功能。一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創新性發展。國有企業與民生息息相關,作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相關國有企業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在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二是國有企業自身要注重企業內部的生產創新,在品牌和產品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必不可少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是針對非公有制經濟要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相關政策支持,著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二是要依據當地的實踐發展情況,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中的企業創新發展,同時強調 “先富帶后富”,以部分企業的發展帶動整體的發展,充分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仍然要依據按勞分配的原則以及工作的需要進行物質分配,絕不能搞絕對平均”[4]。在分配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新時代條件下推動共同富裕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同時,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的發展過程中,更加要注重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就要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結合起來,注重完善在這三次分配過程中的相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確保在三次分配中的公平與效率。
第三,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我國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就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的、以政府為主導的,通過法律和一些規定實施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保障居民的最基本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教育方面。完善教育保障制度,每個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隨著社會進一步的向前發展,將逐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制。此外,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完善貧困資助政策,保證每個學生不會因為資金問題而輟學,保障每位適齡兒童能夠正常完成學業。第二,醫療健康方面。完善基礎醫療健康保障制度,保證“老有所醫,病有所養”。要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努力縮小城鄉、東西部地區基本醫療保險的差距。第三,就業方面。完善就業機制,完善勞動技能培訓機制,提高就業者的職業技能和素質;鼓勵創業,以創業拉動就業;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進行政策支持。
結束語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國家的繁榮昌盛與全體人民的財富息息相關,只有當全體人民都達到財富充裕的狀態,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富強。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走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然而,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事業,實現的路途中必然不會輕松。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要有一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和信心,為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于海杰(1997— ),男,漢族,河南封丘人,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基金項目:2023年度自治區“十四五”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SDMY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