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是當代英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麥克尤恩曾獲毛姆文學獎、費米娜外國小說獎和曼布克獎。麥克尤恩前期的作品常常與暴力、性、亂倫聯系在一起,因此麥克尤恩被冠上“恐怖伊恩”的標簽。后期麥克尤恩的作品則更關注倫理、家庭生活以及宗教等方面。《愛無可忍》(Enduring Love)正是麥克尤恩后期所創作的一部作品。《愛無可忍》講述了由一樁氣球事件引發的“蝴蝶效應”。男主人公喬和妻子克拉麗莎久別重逢,來到了倫敦的外郊區野餐,卻無意中撞見一個載著小男孩的熱氣球失控。五個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營救,抓住熱氣球的繩索。但隨著熱氣球的上升,有四名營救者把繩索松開,只有洛根沒有松手,洛根最終體力不支,墜落身亡。由于其他的營救者松開繩索,間接地導致了洛根的死亡。參與營救的喬帶著沉甸甸的愧疚回到家中。本以為這件事結束了,然而熱氣球事件卻一直影響著他和妻子克拉麗莎的生活。大多數的學者集中探討《愛無可忍》中的道德倫理、創傷和敘事等方面,而鮮有學者從心理方面分析該部作品。本文試圖從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機制來分析該部作品,探尋其中喬的心理防御機制形成的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894年《防御性神經精神病》一文中首次提出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機制(Defense Mechanism)指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為減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沖突帶來的挫折、焦慮、緊張等而采取的一種防御手段,借以保護自己”。[1]4-62通過應用心理防御機制,“自我可以擺脫由內心沖突導致的不快和焦慮,控制過度的沖動、情感和本能欲望,以保持內心的平衡”。[2]122-125《愛無可忍》中的喬因熱氣球事件引發了他的內疚和焦慮。為了抵抗焦慮,喬無意識地使用了否認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措施。喬運用心理防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焦慮,維持了人格結構的平衡。
一、心理防御機制的形成:焦慮、內疚
安娜·弗洛伊德在《自我與防御機制》中指出“防御機制通過抵御焦慮和內疚感來保護自我。在這兩種情況下,防御機制通過抵御焦慮和內疚感來保護自我”。[3]5因此,心理防御機制的形成是由于自我內部產生焦慮和內疚的感覺,自我為了調節內部的焦慮和內疚產生保護自我的一種策略。《愛無可忍》中的喬松開了熱氣球的繩索,間接地導致了洛根的死亡。喬從一開始營救者的角色轉變成為兇手的角色。“兇手”的罪名使喬產生了道德焦慮感和內疚感,而道德焦慮和內疚正是促使喬的心理防御機制形成的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御機制是解決焦慮問題的方法和手段。”[4]55心理防御機制的動因在于克服焦慮。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種:客觀焦慮、神經性焦慮、道德焦慮。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來源于超我和本我的沖突。實質上,“它是對個體良心的一種恐懼。當你被激勵去表達與道德準則相沖突的本能沖動時,超我會通過使感到羞恥或愧疚而進行報復”。[5]33在熱氣球事件中,喬最開始由于超我的監督,在熱氣球失控的時候,參與營救小男孩。可是當風逐漸變大,熱氣球越升越高,出于本能的求生欲望,喬最終還是做出了松開熱氣球繩索的決定。喬松開熱氣球的繩索間接地導致了洛根的死亡。喬不停地自我追問洛根的死是否與自己有無可推卸的責任,體現了喬深深的道德焦慮。熱氣球事件過后,喬和克拉麗莎回到家中,喬無法忘懷洛根的死,開始與妻子回憶整件事的經過。洛根從高空中墜落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我們又回到了那場墜落,以及洛根過了多久摔在地上,兩秒,抑或是三秒的討論中。”[6]31在與妻子的討論中,喬仿佛突然又回到了倫敦郊區發生的熱氣球事件中,而讓他印象最深的則是洛根從高空中墜落的畫面。喬從最初的參與營救的營救者,卻變成了間接殺害洛根的兇手。“最叫人無法接受的是:洛根死得一文不值,那個叫作哈利·蓋德的男孩最后毫發無傷。我成了殺害洛根的幫兇。”[6]34在喬的認知里,如果他不松手,洛根很有可能不會死,而正是因為他松開了繩索,才間接地導致了洛根的死亡,成了殺害洛根的兇手。喬的這種認知體現了喬深深的道德焦慮和內疚。
喬的道德焦慮感還體現在對于要不要去拜訪洛根太太顯得猶豫不決。洛根是五名參與營救當中的一名營救者。由于有人先松開了熱氣球的繩索,四名營救者都相繼松開了。只有洛根緊緊地抓住繩索不松開,直到熱氣球把他帶上高空,最后由于體力不支,墜落身亡。喬的懦弱與洛根的勇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喬認為,洛根的死與自己有著間接的關系,因此喬不知道怎樣面對洛根太太。他對洛根太太充滿了愧疚之情。“還有一個問題:我該不該去看望洛根夫人,告訴她事情的經過呢?她理應從一位目擊證人口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一位英雄。我仿佛看見,我們面對面地坐在木凳上,她一襲黑色喪服,就像啞劇里的寡婦,兩個孩子緊緊地站在她的身邊,抱著她的膝蓋,不愿看我。”[6]57首先,喬對于要不要去拜訪洛根夫人表現得極其猶豫不決,體現了他內心的掙扎。其次,喬臆想了他去拜訪洛根夫人的畫面。通過他臆想的拜訪場景,他把洛根夫人描繪得非常凄慘。洛根夫人失去了丈夫變成了寡婦,她的孩子失去了父親,表現出害怕、緊張的模樣,緊緊地站在洛根夫人的身邊。這一切在喬看來,都與他有間接的關系。“不愿”兩個字更加突出了喬內心的道德焦慮和愧疚。喬臆想的場景中洛根夫人根本不情愿看他,因為他認為自己有罪。
二、喬的心理防御方式:否認、合理化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心理防御機制是“一種在自我中自動進行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它能幫助人們保持一種心理平衡……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7]28熱氣球事件使喬產生了道德焦慮感和內疚感。為了克服內心的焦慮,維持人格結構的平衡,喬出于自我保護無意識地采取了否認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方式。
(一)否認
喬首先采取了否認(Denial)的心理防御措施。“否認”指的是“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拒絕承認有關個人痛苦事實的存在。這樣可以逃避現實,不必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與無法達成的愿望,從而減輕內心的焦慮”。[8]100在熱氣球事件中,喬背負了殺害洛根的罪名,內心痛苦不安。雖然喬清晰地意識到他也是松開熱氣球繩索的人之一,但他卻一直糾結誰是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因為他認定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負有更大的責任。通過使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喬試圖減輕自己的罪責。“最先放手的那個人是誰呢?不是我。不是我。我甚至大聲地喊了出來。”[6]56這四名營救者都有可能是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喬無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喬卻矢口否認他很有可能是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但事實是否真如喬主觀所敘述的那樣,他并不是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呢?根據后來喬的妻子寫給他的回信可知,喬很有可能是第一個松開繩索的人。“事故發生的那天晚上——從你當時說的話里可以清楚地聽出,你非常苦惱,因為你覺得很有可能是你最先放手松開了繩子,很明顯,你需要面對這種想法,驅走這一念頭,讓自己心安理得。”[6]211喬的妻子的信件側面表明,喬從一開始也認為他很有可能最先松開了繩子,但是喬拒絕承認。他將這一痛苦的念頭從腦海里驅逐出去,從而減輕自我內心的焦慮。
(二)合理化
喬又使用了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心理防御方式。合理化指的是個體的行為規范不能符合社會規范時,個體尋找一些對自我有利的證據,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來掩蓋自己的過失,減免焦慮和痛苦,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愛無可忍》中的喬則無意識地運用了這一心理防御方式。喬以第一人稱回憶敘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這種敘述方式區別于全知視角,讀者只能有限地從喬的視角去了解事件。喬的回憶敘述充滿了自我辯護的痕跡。喬回憶參與營救過程中插入了一些評論性話語。喬說道:“有一點我應該交代清楚。我們或許有個相同的目的,但我們絕不是一個團隊。沒機會,也沒時間。時間地點的巧合和樂于助人的秉性把我們幾個人聚在這氣球下面。”[6]14喬從一開始的敘述就為他們的營救失敗作鋪墊。他首先交代他們參與營救的人是由于偶然性而聚在一起。他們缺乏合作與默契,因此最后的營救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然而,就像我所說的,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團隊,沒有任何計劃,也沒有任何可以打破的共識——失敗也就無從談起。”[6]17合理化有三種表現形式,其中一種是推諉。推諉指的是將個人的過錯或者失敗歸咎于其他理由,以維持內心的寧靜,減輕自我的痛苦。喬在回憶中將他們的營救失敗歸咎于他們缺乏合作精神,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喬將罪責歸咎于外部客觀條件,從而達到減輕自我內心的道德焦慮感的目的。
除了將營救失敗歸咎于四位營救者缺乏合作精神外,喬還試圖尋找借口,為自己做辯護。“但即便我心中感到內疚和憎惡,我仍試圖讓自己相信,我松手是對的。如果我不這么做,我和洛根會一起掉下去,而克拉麗莎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這里。”[6]34但在前面的敘述中喬說道:“如果我們誰也沒有松手,那么再過幾秒鐘,等那股陣風平息下來,我們幾個人的體重應該可以把氣球帶到斜下坡的四分之一的地方安全著陸。”[6]17從喬前面的敘述可知,喬認為,如果他們都沒有松手,那么洛根便有極大可能性活下來,這是喬冷靜下來的客觀分析。但后來喬嘗試為自己松開繩子這一行為尋找借口。喬為自己找到借口是避免和洛根一起赴死。喬試圖說服自己松開繩子是最佳選擇。喬認為,如果他沒有松開,那么他也會像洛根一樣最后墜落身亡。喬前后矛盾的敘述體現出他內心的沖突,透露出喬為自我辯護的痕跡。盡管喬無法否認他松手間接地導致洛根死亡,但是喬通過自我說服的方式來說服自己這是最優選擇,從而緩解焦慮和內疚。
《愛無可忍》以喬的第一人稱展開回憶,緊緊地圍繞熱氣球事件進行敘述。喬的回憶敘述充滿了自我辯護的痕跡。喬運用否認的心理防御方式否認他是第一個松開繩子的人。盡管喬無法否認他松開繩子這一事實,但喬退而求其次否認他是第一個松開繩子的人。喬運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方式,為他們營救失敗找借口。通過合理使用心理防御措施,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焦慮,維持了人格結構的平衡。
三、結語
心理防御對于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義。在《愛無可忍》中,喬則使用了否認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焦慮,避免陷入痛苦的旋渦,無法自拔。心理防御機制有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和積極的心理防御方式。通過善用心理防御機制,個體能克服焦慮和沖突,保持心理健康。然而過度使用心理防御機制或長期使用,則不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
注釋:
〔1〕Freud, S.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 (1894)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oletm Psycholgical Works of Sigmond Freud [M]. London: Hogarth Press, 1964.
〔2〕李長庚, 李泉, 周小露. 心理防御機制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 井岡山學院學報, 2009, 30(2): 122-125.
〔3〕Cramer P. The Development of Defense Mechanisms: Theory, Research, and Assessment[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1.
〔4〕郭本禹.潛意識的意義——精神分析心理學(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5〕舒爾茨.人格心理學:全面、科學的人性思考[M].張登浩,李森,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6〕麥克尤恩.愛無可忍[M].郭國良,郭賢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7〕黃蓓,陳安濤.精神分析療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
〔8〕張明.揭開無意識之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