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將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作品蘊含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六月-船歌》是鋼琴套曲《四季》中的一曲,描繪了一個盛夏夜晚,人們坐著小船在湖水中緩緩漂流的景象,充滿詩意與夢幻色彩。這首樂曲融匯了西方船歌的傳統元素,又賦予了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成為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的鋼琴小品之一。本文通過分析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結構特征、創作特點以及演奏方法,深入探討其獨特魅力與藝術價值所在。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3-00-03
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六月-船歌》是浪漫抒情風格的典型作品,通過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展現了盛夏蕩舟的意境,深受廣大樂迷喜愛。然而,僅憑簡單的彈奏是遠遠不夠的,藝術家級的演繹需要更為復雜和豐富的技巧手段做支撐。為此,本文將系統地圍繞主題旋律的連貫性,中間聲部的銜接處理,踏板的精細控制等多個維度展開。希望通過不同維度的解析,能使演奏者進一步深化對該作品內涵和技法的理解,更好地將其轉化為聲音藝術的表達,以期達到藝術效果的最佳呈現。
一、《六月-船歌》的創作背景
1875年,當時35歲的柴可夫斯基正值創作高峰期,圣彼得堡的一本雜志《小說家》的編輯伯恩納德邀請不同的詩人各寫一兩首小詩,一共十二首,描繪俄歷十二個月份的“性格”。同時邀請柴可夫斯基創作十二首鋼琴曲,與這組詩相配搭,這就是鋼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所描繪六月正是俄羅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萬物生機勃勃,正值盛夏,連作曲家自己的心境也十分明亮。這首樂曲借鑒了威尼斯貢杜拉船歌的體裁與節奏特征,用舒緩搖曳的調式演繹了一個盛夏夜晚湖面上船只蕩漾的景象。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融合西方船歌傳統與俄羅斯民歌的元素,配合優美的旋律,成功描繪了這個意境。
二、《六月-船歌》的曲式結構分析
《六月-船歌》采用了常見的復三部分曲式結構,包括一個引子,兩個主題以及再現和尾聲部分。具體來看,全曲共六部分,前三部分交替出現兩個不同性格的主題,類似“問答”式的呈示手法;中間部分情感高漲,是全曲的中心和高潮;之后第一個主題完整復現;最終尾聲部分圓滿解決,樂曲靜靜結束。開始是兩小節引子,用從容的速度,帶有動感的節奏,營造碧波蕩漾的背景,引出發自內心的感懷的歌聲,在聲音的控制上要區分出三個層次——高聲部的旋律既明亮又柔和,每小節的最低音好似低音樂器在演奏,始終保持一個長的歌唱線條中聲部除了用節奏和優美的和聲伴奏外,還時時出現短小的伴唱旋律與高聲部相呼應[1]。
第7-10小節中每小節的第四拍都有一個很富表現力的和聲,彈奏技術較為困難,要盡量使用譜上的指法,且保持高聲部旋律的連奏,聲音要比中聲部的和聲明亮些,二者不要混成一團。第二樂段b(第12小節第三拍后半拍起至22小節),旋律更舒展、更寬闊、更悠然自得。中段由g旋律小調轉為明朗開闊的大調,帶有溫暖色彩的二重唱旋律,似薄霧濃云散盡,伴隨著馥郁芬芳的抒情氣息,在寬闊的湖面上飄蕩。行至諧謔的快板(Allegro giocoso)則展示粗獷豪放、性格奔放的一段俄羅斯舞曲,與柔美的呈示部、再現部形成強烈的性格對比,持續的切分和弦伴奏,音色堅定而豐滿,在重音穿行的力度變化中推出一種震撼的力量(見譜例1)。
三、《六月-船歌》的創作特點
《六月-船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成功融合了西方船歌的傳統與俄羅斯民歌的風格,既有歐洲音樂的旋律性,又充滿東方音樂的抒情性,使之成為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一)采用歐洲船歌體裁
《六月-船歌》采用了西方船歌的許多典型特征,體現出歐洲船歌風格。如整首樂曲采用了4/4慢速拍子,拍速舒緩平穩;左手低音區模仿船槳劃水的規律節奏,是整個樂曲平穩前行的動力;主題旋律舒展流暢,旋律曲線起伏有致,充滿歌唱性,仿佛是船夫們遠遠傳來的歌聲;以及從強拍逐漸減弱到弱拍,有一種搖擺不定的節奏感等。這些音樂語言都是典型的歐洲船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所以從整體風格和風格特征判斷,《六月-船歌》確實采用了歐洲船歌的傳統寫法,這成為該作品最大的創作特色之一。
(二)融入俄羅斯民歌元素
在繼承吸收了歐洲風格的同時,《六月-船歌》也融匯了濃郁的俄羅斯民族元素,體現出柴可夫斯基作品中典型的民族風格特征。如旋律節奏中的短促音型、三度跳躍、假聲部分等,都采用了俄國東正教頌詩中常見的語匯;主題旋律中多次轉入短調,這在俄羅斯民歌創作中很典型;弱起強落、從前線退后的旋律輪廓也使用了俄國民歌中的一些固定模式;還有三度重疊、屬九轉位和弦等在當時還比較前衛的和聲語言??梢哉f,無論是在旋律設計、節奏處理還是和聲語匯方面,《六月-船歌》都融合了俄羅斯民歌創作的諸多元素,使整首作品除了歐洲風格明顯,也充溢著濃濃的俄國民族氣息。
(三)融匯生動景象描寫
《六月-船歌》通過豐富多變的音樂手法,成功描繪出一派生動活潑的夏日湖光山色。如通過引子中左手平穩的船槳節奏,營造出湖面波光粼粼的效果;兩次主題交替出現,有問答的效果,仿佛兩只小船在湖面上來回追逐、你唱我和;中間部分情感高漲,速度加快,可能是兩只小船在湖中心嬉戲追逐的景象;之后第一個主題完整回歸,像小船又回到了湖邊;最終尾聲部分靜靜落幕,和聲漸弱,消失在空靈的諧音中,就像湖面漣漪逐漸平息。所以,通過豐富多變的音樂手法,配合高低起伏的節奏變化與情感波動,《六月-船歌》成功地創造出了一個夏日盛大景色的音樂版本,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四)富于抒情性
抒情性是《六月-船歌》的又一大特點。如主題旋律舒緩流暢,旋律曲線柔和婉轉,恰如歌聲般動聽;豐富多變的和聲在烘托美妙旋律的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情感內涵;左手低音區有力而不失律動的伴奏,成為情感流淌的支點;整首作品從略帶憂傷的小調色彩,到歡快活潑的大調段落,再回歸初時的靜謐,表現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可以說,從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連貫的節奏,到豐富的情感表現,每一方面都展示出高度的抒情性。這也與浪漫主義追求情感釋放和主觀能動性的藝術特征與理念不謀而合。正因如此,《六月-船歌》成為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富浪漫抒情色彩的代表之一。所以,成功吸收西方傳統元素與東方民族風格的融合,加之景色描寫和情感抒發的完美統一,是《六月-船歌》最大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成就了它在柴可夫斯基眾多作品中的不朽地位。
四、《六月-船歌》的演奏方法及技術要點
(一)突出主題旋律的歌唱性
要充分突出《六月-船歌》中主題旋律的歌唱性,需要從技術和情感兩個層面著手。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演奏者需要保證指法的流暢連接,左右手指法銜接自然,利用手指的連續觸鍵和手腕的帶動,使大跨度的跳躍音符也能平穩地落在正確的琴鍵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旋律線條的連貫,避免出現斷奏的情況,實現真正legato式的連接。其次,演奏者還需要通過手指力量的傳遞和配合,使不同力度的音符和聲之間也能實現順暢的過渡。此外,在快速段落不能出現斷音或跳音,這需要利用連貫指法和手指替換等技巧來實現。同時,從情感表達層面來看,演奏者需要充分體會音樂本身蘊含的意境與情感,將主題旋律像在心中吟唱一樣自然流暢地表現出來。這需要通過靈活豐富的力度變化來實現,突出音樂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呆板生硬的機械演奏;還需要在保證技術處理的基礎上融入對音樂內在情感的理解,用發自內心的方式將旋律的情感脈絡歌唱出來[2]。
(二)注意legato連奏的處理
要充分突出《六月-船歌》中主題旋律的歌唱性,legato連奏的精細化處理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所謂legato連奏,是要求演奏者通過靈活連貫的指法以及準確無誤的音準,實現旋律線條或和聲部分之間完美無間的連接,使音樂如歌唱一般流暢,避免出現任何斷音或跳音的情況。具體來說,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首先,左右手指法必須銜接自然,音與音之間不能出現空隙。這就需要利用手指連續不斷地觸鍵,當出現大跨度跳音時,可以通過手腕的帶動來支持手指between鍵,保證音符之間的連接。其次,在快速段落不能出現任何斷奏或跳奏的情況。這需要利用順暢連接的指法以及靈活的手指替換來實現。再次,在進行中的聲部更需要注意聲音之間的連接??梢酝ㄟ^圓潤的手指替換技巧,實現力度的軟化轉接。最后,利用踏板的延音效果也可以很大程度增強聲部之間的銜接度。但需要注意,不要過度依賴,以免造成音色混雜。只有在這些技術要點上下足功夫,演奏者才能真正掌握legato連奏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突出《六月-船歌》中蘊含的極高的旋律歌唱性與連貫性。
(三)細致地表現力度、速度的變化
《六月-船歌》中的力度和速度變化處理得當,對展現音樂情感和層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力度的變化。全曲中頻繁出現Cresc.和Dim.等音樂記號,代表需要增加和減弱音量的變化處理。這需要演奏者根據具體情景精心設計力度的層次變化,像A主題中先后出現多個Cresc.記號,代表旋律部分需要逐步增加音量,處理一個高潮的效果;而B主題高潮后有Dim.記號,意味著需要逐漸減弱聲音,結束這一段落。演奏者可以提前規劃好這些變化的起止點和幅度,再配合細致的指法,通過手指的力量傳遞,來有層次感地呈現這些音量的變化。其次,速度變化的處理。如B主題進入快板后,速度明顯加快,情緒高漲。這類轉折點不能突兀,需要優化前后速度對應,也可以利用節奏感漸快的處理,讓轉折更加平穩自然一些。此外,快、慢速度的不同段落,還需要采用不同的指法規則,快速段落需要連貫指法,慢速段落則可使用傳統指法。所以,速度變化的處理也需要結合段落特征和情感需要來運用不同的指法,讓轉折更加流暢順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細膩地呈現力度、速度的變化,豐富音樂內涵,增強層次感和音樂張力。
(四)區分不同聲部的層次
《六月-船歌》進行到多聲部時,必須區分不同聲部的層次,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力度關系。首先,主旋律聲部是情感表達的主線,必須采用足夠大的音量,通過細膩豐富的力度變化來緊貼樂曲的情緒走向。同時還要適度運用延音踏板,使主旋律的音色更加飽滿圓潤。其次,中聲部主要起到烘托補充的作用,可以通過略微減弱的力度體現這一定位,如補足主旋律之間的空隙,使聲部更連貫;也可以只延長主旋律的效果,突出主次之別。再次,低聲部主要發揮和弦推進和支撐的作用。這需要選擇性地渲染部分和弦音,突出它在和聲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太突兀以沖淡主旋律氣氛。最后,高聲部則主要為補充和聲、烘托氛圍。這需要適當淡化其力度,避免壓過主旋律線條,并可通過和弦或琶音的處理為音色增添亮點。所以,在多聲部的演繹過程中,必須明確不同聲部在表達情感和推進過程中的定位,通過靈活運用力度對比、補音連線、踏板控制等技法來處理聲部的層次關系,使之和諧統一。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充分豐富音樂的內涵和效果。
(五)控制好延音踏板的運用
在演奏《六月-船歌》時,恰當運用延音踏板可以豐富音色效果,烘托音樂氛圍,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破壞原有的音色構成,影響樂曲結構的清晰度。因此需要對踏板進行細致、精確的控制。第一,主題旋律出現時,可以足量使用踏板取得豐滿效果,但不能過度依賴,需要根據旋律、音與音之間的連接性,以及后面和聲的推進適時放踏,處理好音色的延續性。第二,在快速段落如進行部位,不能全程使用踏板,這會模糊快速運動的線條,需要根據手指連貫性來掌控放踩。第三,在中低速段落,可以采用不完全踩下的“半踏板”技巧,只延長部分線條,不破壞本該明晰的節奏感。第四,在尾聲類段落,需要注重聲部之間的銜接統一,適度使用踏板發揮作用而不過度依賴。所以,踏板的細致運用需要考量各類因素,在發揮作用與保持結構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需要演奏者對樂曲的精深理解與靈活把握,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3]。
五、結束語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這首看似簡單的鋼琴小品,在演奏把控上其實蘊含著很多細節和技巧性要求。無論是主題旋律的連貫性處理,還是中間聲部的層次對應,踏板的精細控制等,都需要演奏者基于對該曲式結構與內涵情感的深刻理解,做到心領神會、得心應手??梢哉f,正是這種對結構細節的充分考量并轉換為演奏技法的能力,決定了一個演奏者能否充分挖掘出這首杰出音樂作品所包含的豐富內涵與藝術魅力。通過這次對《六月-船歌》演奏方法的全面剖析,我們不僅深入理解了作品的構造與細節,也強化了分析和把控音樂結構,轉化為演奏技巧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謂樂曲演繹的“鑰匙”,是每一位演奏者在整個音樂學習、演奏、賞析過程中都需要不斷強化與提高的。相信經過此次分析,這種能力必將得以鞏固與升華,這是我們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呂文鑫.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音樂作品分析[J].藝術品鑒,2022(33):161-164.
[2]南盼盼.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演奏技巧及藝術魅力[J].黃河之聲,2022(02):132-135.
[3]楊晨.柴可夫斯基四季作品分析——以《六月船歌》為例[J].黃河之聲,2020(13):28.
作者簡介:蘭景絢(2000-),女,陜西宜川人,研究生,從事鋼琴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