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旻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北京 100032〕
本文基于現有的核心競爭力理論文獻,對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希望能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核心競爭力有關理論的研究邊界,充實相關內容,更好地發揮理論體系對企業發展的指導作用。從實際角度來看,核心競爭力分析不僅能幫助企業挖掘自身潛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夠提升內部管理的水平與質量,促使企業發展。
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知識、技能及資源等的積累,是企業獨有的能力,也是企業能夠持續競爭的根本。其具有如下明顯特征:一是價值性。核心競爭力需要市場檢驗,市場占有率提升意味著企業競爭力增強,能帶給企業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二是延展性。即核心競爭力并非局限在某個產品、某個人員上,而是由企業多元化產品組成。三是持久性。企業一旦形成核心競爭力,只要企業穩定經營,核心競爭力就能為企業提供較長時間的利潤收入,持續發揮影響力。四是不可轉移性,即不可復制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一項戰略性資產,包括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創新能力等,是支撐企業運營的根本,輕易不能轉移。
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1.基于文化理念的核心競爭力。文化是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內容,如技巧和知識。企業的競爭力就藏在文化中,通過對文化的應用,有效提升企業的業務水平,并成功使其躋身于業界一流行列,從而具備獨有的競爭力。
2.基于資源的核心競爭力。不同企業在獲取資源時,其決策差異決定了獲得資源的多少,而資源又分為戰略性資源、一般性資源及無用性資源,只有獲得戰略性資源,才能提高企業的行業地位,同時也能夠促使其競爭力的提升。
3.基于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對于科技型、制造型企業來說,技術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本,能保證企業的發展活力,但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較強的前瞻性與預測性,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將技術應用到實際中。
核心競爭力不會被輕易仿制或代替,所以要想識別并“察覺”核心競爭力存在一定的難度,即一個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是因為它已經取得了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識別核心競爭力只能從事后回溯,多角度、多層次著手。具體來看,要想識別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體可從外部識別與內部識別雙向出發。
第一,外部識別。外部識別要從競爭對手和市場角度出發,分析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中哪些是受客戶歡迎的,具體指標包括顧客貢獻程度分析、產品(服務)競爭差異分析,弄清楚顧客(市場)的需求是什么,分析企業與競爭對手有哪些不同的要素,如產品技術、企業品牌、產品內容等,識別戰略性資產,這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內部識別。相較外部識別來說,內部識別更簡單,主要可從如下方面著手分析。一是價值鏈分析。它能清晰地反映哪些活動能產生競爭價值,并將這些活動組成體系,以培養競爭優勢。二是技能分析。關鍵業務技能能更好地實現企業戰略,對產品整體的質量、業績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三是知識分析。知識分析能充分協調企業各類資源用途的知識形式,也可被認為是核心競爭力,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并不單純指代企業所有個體知識的總和,而是說企業能像人一樣思考,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四是資產分析。資產主要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是無形資產,包括產權資產、人力資產、市場資產及基礎結構資產。這些是企業長期積累、學習的成果,基本上不可能被復制。
1.核心競爭力理論。該理論起源于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決定財務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由勞動分工帶來的生產效率,影響勞動分工效率的資源主要包括技能、資產及能力,而優勢企業相對一般企業來說,獲取這些資源的能力更強,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想保持并提高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從知識技能和資源上入手。
2.知識資本理論。知識資本最早在1969年被提出,認為腦力運用是一種價值創造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純粹的智力,這種知識資本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例如,知識、信息、經驗、專利權、組織學習能力等,都是知識資本的構成,也稱為智能資本、無形資產、非財務資產、不可見資產。本文利用知識資本理論分析企業的人才培訓、能力提升,將其運用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路徑中。
3.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起源于18世紀中期,大工業時代的來臨使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人的知識與技術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愈發明顯,即對生產者進行教育培訓,以形成更高的生產能力,將人力與物力等同,認為人力是各種生產技能和知識的存量體現,不同類型的人力會對企業帶來不同的影響,提升企業各方面的競爭力。
在新發展格局下,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成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因素
要想客觀評價新發展格局下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客觀選擇評價指標,在選取過程中需注重如下基本原則。
1.綜合性原則。指標既能評價企業某一種能力,也能對企業的資源進行綜合評價,能發揮出每一種競爭能力的合力作用。
2.層次性原則。核心競爭力本質上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系統組合,涉及知識層面、技術層面、硬件設備層面等,所以在選取評價指標時也要從多個層次展開。
3.全面性原則。評價指標能全面覆蓋企業各個事項,如日常經營、生產管理、銷售管理和發展管理等,能全面反映并概括。
4.可行性原則。選取的指標易取得、易應用、易理解,且要避免重復累贅。
根據核心競爭力理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指標分為人力資本指標、結構資本指標、創新資本指標及顧客資本指標四部分,其具體評價指標設計可參考表1。
對現代企業各個具體的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發現,在新發展格局下,盡管一些企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如下。
人力資本是企業實現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且企業充分認識到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尤其是技術型、知識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不容忽視的是,受全球經濟下行等經濟因素的影響,部分行業與企業的就業機會大幅度減少,且一些企業正在裁員。就房地產行業來看,在調查的45 家上市企業中,根據其2022年年報數據,在2022年裁員的就有34家,裁員數量高達13 萬人,有5 家房地產開發商招聘了新員工,但招聘人數不超過2萬人。在這種趨勢下,人力資本明顯供大于求,一些能力不夠、學歷不高的人員會被直接裁掉,企業在后續的培訓及激勵等方面的投入也是少之又少,既不利于企業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也會使人力資本與企業的契合度降低,很難形成合力,因此也就無法保持較高的核心競爭力。
從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看,其內部控制管理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降低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企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未更新。部分企業的管理者精通技術,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但企業管理、人員管理能力缺失,技能與崗位的脫位導致企業的內部管理質量較低,在很多工作事項上安排不合理,不利于企業工作質量的提升。二是缺乏嚴謹的管理制度,部分企業的成長十分迅速,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的完善程度沒有跟上,高層管理者的精力有限,影響企業發展。
部分企業的營銷觀念落后,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夠,營銷隊伍建設落后,市場調研的深度與廣度缺失,企業采取的營銷方案與市場需求不符,最終導致企業被淘汰。
一方面,部分企業存在創新能力不強、創新理念缺失的問題,企業的技術無法提升。在這個新舊更替日漸加快的時代,這類企業將最先被淘汰。另一方面,轉化力問題,企業的創新無法及時轉化成產品或是轉化率低,產業化進程較慢,且市場替代品眾多,很容易被取代。
本文對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中各方面的限制性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從如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希望能有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新發展格局要求。
人力資本現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企業的人力資本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對此,企業必須重視人才管理,將人才價值最大化,保證企業的競爭水平。
第一,做好人才招聘與人才培訓工作。我國當前存在“企業招不到人、人才無法對口就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對此,企業需積極打開招聘渠道,結合當前的人力資本短板和缺口,制定人才招聘計劃并與有關部門進行合作,打造人才信息平臺,健全人才培訓模式,形成集知識教育、技能培養、素質拓展于一體的培訓體系,并將培訓結果與個人的薪酬績效進行關聯,保證培訓工作實用有效。例如,2022年,某地多措并舉,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開展了“服務企業專項行動”,人社局聯合企業搭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云平臺,組織了10場網絡招聘會,發布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將近400個,同時通過專家入企,開設“專精特新云課堂”,促使更多企業獲利。
第二,強調人力資本管理與企業戰略管理的結合。要想發揮人力資本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的作用,企業必須保證人力資本管理與企業戰略協調一致,以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為指導,科學配置人力資源,調整人才比例,順應企業發展需求,確保企業不斷進步。
良好的內部控制和規范化的組織管理,能讓人力資本、創新資本更好地發揮價值。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結構資本包括企業的領導能力、機構布局能力、制度建設能力等,企業必須在結構資本分配上攻堅克難,向高效化、細致化、現代化的管理結構轉型,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質量。
第一,提高管理層的管理技能。管理人員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崗位上深耕,積極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樹立管理威信,改變傳統企業管理的慣性思維,大膽創新,勇于突破,奮勇爭先。
第二,健全企業內部管理的各種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現代化管理制度,讓治理更加高效、高質。企業必須以制度為權威約束,規范企業的行動行為,避免出現傳統的隨機管理,確保企業內部運營的規范、穩定與精確,同時隨著企業的戰略目標和人力資本等的變化而更新,始終保證其實用性。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企業必須跟上潮流,更新營銷策略,不斷拉近企業與市場之間的距離。一是更新企業營銷策略,提升營銷管理理念,形成與新發展格局要求契合的營銷模式。企業必須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要求,積極更新營銷布局,加大對營銷人才的培訓教育力度,使其不斷滿足新發展格局下的營銷要求,積極推進經濟責任制度,強調目標化管理,并對營銷結果進行考核,如市場開拓程度、客戶反響等,據此積極調整營銷策略,抓住市場風向。二是打造企業品牌文化。企業必須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一方面要實現精準營銷,定位目標群體,奠定市場基礎,進而做好市場運營,保證產品效能,以此確保企業走深、走實;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企業的內部效能,做好人力資本的市場化運作,保證企業的營銷質量與能力。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根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終表現。
第一,發揮企業管理層的帶動作用,建立由上及下的創新機制,從管理者到研發人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保證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做好對創新優秀人才的幫扶工作,協助其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打通晉升渠道,調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并發揮營銷作用,將優秀的創新成果與理念推銷出去,提升創新人員的自我滿足感。
第二,做好企業對創新發展板塊的投資工作,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首先,可以爭取相關部門財政支持,尤其是一些科技型企業、創新型人才,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補貼等,增強其創新積極性,或者提供銀行信貸,適當對一些創新力強、資金短缺的企業放寬要求。企業要敢于吸收風險性投資,做好創新研發支持工作。其次,要保證創新質量,積極與科技孵化、專利公司、產學研機構等進行溝通交流,引導企業自主創新,提速發展。例如,河北港口集團將建設智慧港口作為發展方向,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速港口設備智能化改造步伐,截至2022 年末,其港口作業設備智能化改造完成40%,實現全部業務的網上處理及實時監控,創新研發項目多達309項,為企業集團的發展不斷提供新動能。
綜上,在新發展格局下,現代企業必須提高對核心競爭力的關注度,積極從人力資本建設、結構資本管理、客戶資本開發及創新資本建設方面入手,切實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和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