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
“正氣長存,流形一院;學業精進,馳譽兩湖。”兩湖地區自古書院教育發達,清末民初,又開風氣之先。1889年8月初,張之洞走馬上任湖廣總督的第一站,便視察自己當年任湖北學政時經營的經心、江漢書院。只是,時值大水過后,經心書院墻宇多傾圮,江漢書院屋舍很狹小。經心書院監院當即報告,現有校舍只能容納八十名學子,各界紛紛要求擴建書院。張之洞深思熟慮后同意擴建。江夏縣紳陳慶溥立即響應,愿以自己在武昌城的都司湖產業捐作辦學地址;武昌茶商愿捐二十萬兩銀子,希望能擴招十名茶商子弟入學;湖南、湖北的八大茶商集團亦踴躍捐資,擬每年捐銀一萬兩,作為辦學經費。受此感奮,張之洞毅然決定另建頗具規模的新書院。由于院址坐擁都司湖與擁菱湖之“兩湖”,又有湖北、湖南之“兩湖”茶商捐資,他遂定院名為“兩湖書院”。光緒十六年(1890)春,兩湖書院在武昌正式掛牌,次年春正式招生。
兩湖書院廣羅名師,桃李芬芳,辛亥革命志士范熙壬、黃興、章士釗,法學家張知本,教育家張繼煦,方志學家王葆心等,都是從兩湖書院走出的一代驕子。院長梁鼎芬對自己和張之洞開創的教育業績曾題門聯云:“往事憶觚棱,身別修門二十載;新陽盡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派出洋,學外邦,各省官費數湖廣。”1902年春,張之洞從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選派萬聲揚、李書城等三十一名學生赴日本留學,黃興是這批留學生中唯一的湘籍學生。
為了賡續兩湖書院的文脈,一批辛亥志士于清末民初開始籌備辦一所現代化的大學,擬定校名“江漢”,取自魏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蜀都賦》之“江漢炳靈,世載其英”名句,又與長江、漢水兩江交匯的楚地之望相契合。
1907年留學日本的陳映寰(1891—1953,武昌首義后更名“陳時”),常與世交黃侃(季剛)、范熙壬(任卿)及黃興交流。1909年,經黃興介紹、孫中山主盟,陳時正式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事后陳時回憶,他在留日期間說服父親陳宣愷1910年在武昌創辦中華學堂,取孫中山“振興中華”之意。同時,孫先生曾告誡他:“革命的基礎在于高深的學問,學問為立國之本。”意即,只有大學教育才能培養具有高深學問的革命者。所以,他參加武昌首義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學——武昌中華大學。
受張之洞創辦兩湖書院與孫中山“學問立國”思想的影響,加上漢口開埠后曾以商業奇跡躋身“四大名鎮”的緣故,“江漢大學期成會”的主要發起人魏斯炅與高贊鼎等一批留日同盟會員,以教育興邦為己任,積極聯絡志同道合者籌備興建江漢大學,于光緒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在東京創設“江漢大學期成會分會”,在北京設立推廣分會,協力推進將江漢大學選址于漢口,并設立“江漢大學期成會”,以創辦一所綜合性大學。
魏斯炅出生于江西金溪縣嗚山鄉(今石門鄉)東京村魏家,清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東渡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攻讀法學,此間適逢中國同盟會于斯成立,他毅然加入,并受命于孫中山赴南洋與華人華僑接洽,四處奔波籌款籌物,為推翻了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民國初年當選為國會議員,后與賽金花結為伉儷。高贊鼎是一位剛直不阿的法政科舉人,又為愛國詩人,學成回國后一度任清政府外務部官員,民國初年當選為國會候補議員,后出使墨西哥,成為職業外交活動家。其夫人何詠閣幼承家學,寫得一手好字,又賢惠端莊。他們還培育了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與科普作家高士其。
1908年6月,魏斯炅與高贊鼎等首先在東京主持擬定了“江漢大學期成會分會”立案呈文、意見書、章程等文字材料。而后,他們會同常駐北京的辦事人、郵傳部官員王侃于1910年9月將《江漢大學期成會呈文》交給清政府民政部。
“強國之要,學戰為先。”民國肇始,教育部曾明文規定,將京、漢、寧、穗四市作為必建大學的“大學之區”。因早期發起人魏斯炅時任江西省財政司長,無法抽身,且當年的章程規定,一旦創立江漢大學,“江漢大學期成會”則改名為維持會,只充當顧問與籌資角色。武昌起義陽夏保衛戰期間,清軍主將馮國璋下令縱火焚毀民房與商場,此時已不宜在漢口設立大學。而民國初年辦學在即,校址遂選在敢為人先的“首義之區”武昌。
緣于此,黃興、宋教仁、石瑛,以及武昌首義“三武”之一的蔣翊武共同發起,于1912年春在武昌湖南會館建成民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江漢大學。有《武昌中華大學簡史》為證:“江漢大學原名江漢公學,為黃克強(興)、石蘅青(瑛)諸先生所創辦,校址設于武昌之湖南會館。”
江漢大學的正、副理事長為湖南人,即由宋教仁任理事長、蔣翊武為協理。湖北人石瑛任校長,名譽校長則由兩湖大都督府王麟擔任。1912年4月12日上午,在民國副總統兼湖北都督黎元洪陪同下,孫中山一行曾前往武昌湖南會館參觀了江漢大學,甚為欣慰。孫中山很欣賞江漢大學校門、武昌湖南會館門楣所掛“長沙才子”李篁仙的題聯:“將相功名,開湘楚數千年未有之局;衣冠文物,泛洞庭八百里交會而來。”黎介紹,李翁系戊戌變法君子譚嗣同的岳父,清咸豐丙辰(1856)進士,授戶部主事,曾在武漢執掌江漢關道,其清才卓越,善詩文,尤工聯語。孫中山同時表示,希望湖北創設鄂州方言學堂,并囑咐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的次女孫琬幫助辦學。黎元洪的如夫人黎本危便立即與孫琬接洽,直至達成聯手創辦女子學校的意向。到了1913年初,她們果真辦起了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1912年12月,江漢大學理事長宋教仁親筆起草了《江漢大學校呈文》,并與校長石瑛等聯名致函黎元洪與教育部,呈請鼎力支持。呈文列舉了中國地理中心與辛亥革命“首義之區”諸方面因素,冀如同古代蘇章負笈、楊震傳道授業一樣,將武漢打造成學人云集的民國“槐市”:“武漢居全國適中之地,為共和發軔之區,四方道里,遐邇尚覺均平,各路交通,來去亦稱便利。形勢既占優美,文明乃易灌輸,爰就此間創設斯校,籍江漢之炳靈,留中華之紀念;范圍取其寬宏,教育期以普遍……此風始播,薄海同聲,負蘇章之笈,千里來游,等楊震之門,多槐成市。”
為了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宋教仁在呈文中指出,江漢大學已經從全國十五個省區招收了六百多名學生,學校設大學預科、政治科、經濟科、法律科四個專業,并積極籌辦農、工、商、礦等專業,是民國湖北乃至全國最早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其地位和影響為“全國觀摩所系”。
1913年3月,校長石瑛當選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同年7月,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后孫中山、黃興以及魏斯炅等均客走日本,石瑛也因遭通緝,輾轉赴歐留學。江漢大學校長只得由另一位辛亥革命志士、湖北人張知本代任。
1913年秋至1914年1月,中華法政學校、江漢大學相繼被強行解散。后幾經交涉,兩校學生須于1914年1月前回到各省就學。后由武昌中華大學接收上述兩校學生三百余人。
其間,黎元洪為江漢大學的恢復與重建而奔走。
際蕓廳長執事:
江漢大學為培植吾鄂人才而設,十年宿(夙)愿,耿耿至今,執事熱心贊助,甚為忻幸。前請撥德華(學堂)校址,已由國務院準予立案,并通知省署查照。頃接特種財產管理局公函,已函知執事,點交江漢大學籌備人員接收經管。將來開校之后,尚須容納德人一部分,由大學直接交涉。現擬刻(克)期招考,預備開學,特派胡副官來鄂面晤,希即日當面點交,以清手續,若遲延過久,恐德人別生枝節,甚非吾鄂之利,執事當能鑒及也。至原設中學應如何?先假址遷移,并希安籌為荷!
1917年7月,黎元洪下野,恢復江漢大學之事不了了之。時至1919年,黎在天津當寓公期間,特地從其控股的中興煤礦公司投資的股份中撥出十萬銀元股票,擬重建江漢大學;還派遣長子黎紹基參與江漢大學籌建,又因戰亂未果。黎遂將這筆資金轉贈給武漢大學,1935年在珞珈山南麓建成全國當時規格最高的體育館——“宋卿體育館”,這也是武漢地區一幢標志性民國建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復建江漢大學于1981年終于由夢想變為事實,矗立于武漢市沌口三角湖畔。1986年6月25日,在建校五周年、學校發展初具規模之際,江漢大學以校黨委、校行政及全體師生員工的名義致信時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匯報辦學實績的同時,懇請他為江漢大學題寫校名。書信通過時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曾任胡耀邦秘書的陳維仁教授轉呈。胡耀邦看到書信后,欣然答應了江漢大學的請求。他認為,當年湖南鄉賢宋教仁、蔣翊武等辛亥革命志士,曾在武漢初建了江漢大學,被北洋軍閥扼殺于搖籃中;如今,春風吹又生,自己又能為新生的江漢大學題名,這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于是,他揮毫潑墨題寫了“江漢大學”校名。如今,此題名已經寫入《江漢大學章程》,又見之于校徽與校旗,鐫刻于校門石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