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君
(杭州市蕭山區市心小學,浙江杭州,3112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需全面鉆研教材內容,精準把握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同時積極搭配其他課程資源,創新運用教材。[1]伴隨時代發展,小學語文教育價值日益凸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上會依據學生實際情況精準編校,教師應當全面掌握教材內容,并對應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優化課堂教學。此外,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包含精心挑選的優質文章,還呈現著與之相配套的特色、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教材插圖的重視,充分發揮插圖在教學中的實際效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鑒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特征與意義,探究插圖的利用策略,期望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添加新時代元素,展現出新時代色彩,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征。[2]例如,在一年級的拼音教學中,“ao”“ou”“iu”的文字解讀旁配有大象參加奧運會帆船比賽的情景插圖,帆船上還畫有奧運五環的圖案。這樣的插圖不論是在畫面整體上還是形象細節上,都充分體現時代色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
直觀生動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顯著特征之一,這符合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3]具體而言,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在具體運算時期,盡管可以進行初步的邏輯或集群運算,但對事物的認知需要有具體事物的支撐。因此,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直觀生動特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視覺記憶力。例如,一年級《怎么都快樂》的插圖被設計成一名小男孩在玩積木,另一名小男孩在與小女孩下象棋,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戲的情境,生動且直觀地展現出小朋友快樂玩耍的圖景。這種插圖設計促使學生通過插圖聯想到自身的生活,進而對課程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貼近日常生活情境的插圖,生動展現了學生熟悉的場景和情境。插圖中的小鳥、花草樹木等,在學生的眼中具有生命力,他們可以與小鳥談心,與花草對話,充滿著童真童趣。以兒童視角進行創新設計的插圖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優勢之一。[4]例如,在三年級第一單元導語頁面中,繪制了微笑的種子及看向地面的種子。學生透過該插圖,仿佛能感受到種子與自己“對話”——“你好啊”。這樣的插圖盡顯插圖中所蘊藏的童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更加投入課文學習。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另一個特征是具有濃郁的中國味道,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例如,三年級語文教材的封面描繪了小朋友與奶奶一起學著包粽子的場景。木質的紅色圓桌上擺放著紅色的粒粒飽滿的大棗、盛滿糯米的大碗,以及一只裝著粽子的小籃子。畫面的另一邊是掛著中國結的木質窗戶,透過窗戶可以看到湖面上的龍舟和大紅燈籠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物品。這幅以端午節為主題的封面插圖,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元素,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也日益被重視,其中的教材插圖更是成為傳遞正確價值觀念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形象化的插圖充分傳遞了包括愛國精神、節約、勤奮、團結合作等價值觀念,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6]具體而言,教材的插圖傳遞的觀念如下:一是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勤勞、誠實、尊重、節約、友愛等;二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審美能力與人文修養,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審美能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核心意義在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一方面,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較低,針對學生對課程中較生疏、難懂的理論概念不能有效理解與吸收的問題,插圖通過形象的圖像表達,清晰展現理論知識點,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概念內涵,擴寬知識層面,激發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教材插圖以象征、比喻等表現形式,促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印象,進而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近年來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國家日益重視小學教材的視覺體驗。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插圖,將人文主題與語文元素融合起來,采用“雙線組元”教學方式,對課程單元的學習內容重新編排,促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例如,在詩歌學習上,教師借助此類教學方式,通過形象的插圖,讓學生更加充分理解詩詞的表達意境和所學習的內容。這種教學形式巧妙地使教材插圖與教材內容雙線呼應,既可以直觀地展現插圖想要表達的情境,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參與度與投入感。
教材插圖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表達形式,具備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學生可通過欣賞與分析插圖內容,提高對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進而提升審美能力。教材插圖具有多種展現類型,如攝影、繪畫等,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可接觸到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有效培養審美能力,提升藝術素養。同時,形象的圖像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提升語文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關鍵詞句的內涵對促進學生充分理解文言文所表達的情感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將插圖與課文合理、有效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從而充分理解圖像表達的內涵,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單元學習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還能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四年級《精衛填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充分觀察插圖,以此為導入開始課堂教學。插圖清晰地展示了課文中描述的情境,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并提出第一個問題“課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引發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分析文章語句可知,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身為炎帝女兒的女娃來到東海游玩,不慎掉入海中未能返回陸地,最終變成一只精衛鳥,每天都會銜西山的石子與樹枝飛到東海上空,決心將其填滿的故事。隨后,教師針對課文中的生字、組詞等課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并以小組形式讓學生嘗試翻譯課文并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語講述精衛填海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印象,這有助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與背誦課文。在教學最后,教師給學生留下課后問題“還有哪些人物具有精衛填海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在教材插圖的輔助下學習,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魅力,有效提升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大部分學生初次接觸古詩詞時并不能完全理解其創作背景,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有效、清晰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效果。低年級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詩詞都配有合適的插圖,通過觀察插圖,學生能夠加深對古詩詞創作背景、主要內容的了解。一方面,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厘清古詩詞想要表達的意境與內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創作意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二年級《登鸛雀樓》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并通過運用互聯網等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展現鸛雀樓雄偉、恢宏的氣勢,使學生感受到鸛雀樓的華麗氣派及登上鸛雀樓所能看到的壯麗景觀。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詩詞,講解課文中的生字與組詞,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帶你去登鸛雀樓”的課堂活動,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導游,如何介紹鸛雀樓的恢宏氣派”等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最后,學生自行朗讀詩詞,充分感受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教師布置背誦詩詞及翻譯全文的課后作業,鞏固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
識字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并非一項輕松的學習任務。為提高識字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運用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創新運用教材插圖是一種有效形式,插圖直觀、形象的特點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畫面。同時,教師還需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從而達成識字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一年級《口耳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利用課文插圖,創設與課程內容相符的小故事,從而創造出新穎的啟發式課堂識字教學環境。課前,教師可安排兩名學生根據插圖展開一段充滿童趣的對話表演——少女正在花園中欣賞著美麗的鮮花,其中一個少女先用鼻子聞了聞鮮花,之后用手優雅地指著一朵盛開的花朵對另一個少女打招呼:“快看,這朵花開得真漂亮,而且還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另一名少女順勢走過來與其一同欣賞鮮花并發出贊嘆:“是呀,這花開得太美了,我的眼睛都看不過來了。”表演結束后,教師開始講解課文中涉及五官的生字。以對話作為課程開場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拼音作為小學語文的基礎性課程,具有工具性等特征。然而,由于拼音學習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往往容易產生對拼音學習的厭煩心理,喪失對拼音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一年級教材中每一節拼音課程都配有對應的插圖,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有效發揮教材插圖的實際作用,創新、合理運用教材插圖作為拼音教學的輔助工具,提高拼音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掌握拼音知識。
例如,在教學“a”“o”“e”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觀察課文插圖,如美麗的鮮花、可愛的小女孩、翠綠的草地以及清晨的村莊與小動物等。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插圖中小女孩口腔的狀態,并詢問:“你們知道她在說什么嗎?誰可以來模仿一下呢?”當有學生舉手站起來模仿圖中女孩的說話形態后,教師示范發音,并講解“a”的發聲方法及課文中其他拼音的知識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解每個拼音時,教師都要先進行示范發音,并且將每個拼音與插圖中的情形進行對應講解,以便幫助學生創建插圖與拼音的密切關聯,進而提升拼音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既可以感受課堂教學的輕松氛圍,又能夠全面掌握課程知識點。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對小學作文教學具有輔助作用。教師需要巧用教材插圖,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文寫作類型主要以看圖說話為主要形式,通過觀察與想象相結合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觀察力。
例如,三年級下冊的封面是一個作文教學的素材。一方面,該插圖呈現了豐富的層次感,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寫作之前引導學生運用由遠到近、由上到下或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法認真觀察插圖。可以看到,插圖上有一位奶奶在教男孩與女孩包粽子,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以及穿著等細節信息,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寫作的豐富素材。認真觀察插圖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另一方面,單一的插圖只是一幅靜態圖片,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時,需要指導學生合理展開想象,讓插圖變得生動起來,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上的人物活動,想象奶奶問孩子的問題及他們的回答,從而寫出一篇優質的作文。由此可見,教材插圖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激發創作靈感,進而提高作文寫作質量。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插圖貼近學生生活,具有輔助教學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插圖,將插圖與課程內容合理結合起來,切實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自主性,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持續提升,進一步推動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