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郗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我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傳統古鎮及其相關的建筑遺產豐富。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大規模的城鎮建設發展浪潮,許多古鎮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導致了古鎮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的現實情況。古鎮的街巷空間結構作為古鎮空間形態的“骨架”,是上千年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文化關系沉淀的結果。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保護利用現有的古鎮空間資源,使其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對古鎮街巷空間結構的分析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四川樂山市犍為縣清溪古城為中國西南絲路上的重要驛道古城,有著二千多年文明史。從前,古鎮商賈云集、馬邊河上千舟競渡,是一座具有水文化、商貿文化、移民文化等綜合文化背景的歷史文化名鎮。但隨著213 國道的修建,古鎮持續向北擴張。擴張產生的新鎮對原來的古鎮產生了沖擊,致使古鎮的活力漸漸喪失。本文以犍為清溪古鎮為研究對象,挖掘現今古鎮街巷結構背后的空間邏輯并對其優化策略進行探究。
清溪古鎮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縣城西南10km,北接213 國道,南臨馬邊河,從空中看古鎮像一把展開的弓。現存古鎮面積0.48km2,新鎮緊挨古鎮,面積與古鎮相當。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清溪古鎮的街巷空間結構,包括古鎮的傳統街巷和沿213 國道發展起來的新鎮街巷,通過空間句法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對古鎮未來的街巷空間規劃進行探究。
本文采用空間句法對古鎮街巷空間結構的進行量化研究,空間句法是Bill Hillier 提出,在建筑和城市的層次上,對建筑空間格局進行描述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意在討論各個社會變化因素和外部空間形態與建筑形式的關系。空間句法的基礎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種:軸線法、凸多邊形法、視區分割法[1]。對于古鎮聚落而言,街巷結構是古鎮空間形態重要的生長脈絡,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軸線法進行分析,將空間結構轉換為可進行拓撲計算的軸線圖,再利用DepthMapX 軟件對古鎮進行量化分析,通過一系列計算后得到對于空間形態有重要描述和解釋作用的變量。
盡管空間句法研究源自建筑和城市,但在傳統場鎮的研究中也同樣適用。Bill Hillier 曾說:“村莊和城市都是‘部分有序的系統’。[2]”自2010年以來,空間句法在傳統場鎮領域中的研究愈加豐富,有探索空間拓撲結構的應用,意在挖掘空間深度值和生活方式的聯系;也有在聚落空間形態演變上的研究,進一步討論了空間形態分析中軸線分析的劃分方法;還有以某個具體的村落為例,挖掘它們形成背后的緣由,并提出優化建議。上述研究都為本文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但現有的研究多注重于對空間特質的闡述上,而少在為現狀優化和未來規劃方向的上的應用。筆者認為可以將空間句法作為分析工具,用更加科學理性的眼光看待古鎮街巷空間結構的相關問題。
清溪古鎮中古建筑沿河灣呈帶狀排列,古鎮街巷結構有“兩橫八縱”之稱。自213 國道建成之后,古鎮形成了新的發展軸線,新鎮和古鎮的街巷結構也呈現出對比關系。筆者按照軸線法建立清溪古鎮的軸線模型,從整合度、選擇度,兩個角度切入分析清溪古鎮的街巷結構(見圖1)。

圖1 清溪古鎮街巷結構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整合度是描述空間與其他空間聚集或者離散程度的數值,整合度的數值越高說明空間的可達性和公共性越高,描述空間對目的性活動的吸引能力大小。整合度分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顏色越暖說明空間整合度越大,越冷說明整合度越小[3]。
通過DepthMapX 軟件分析可知,整合度最高的是從新鎮外邊界穿插而過的213 國道中段,整合度約為1.58。古鎮內部整合度較高的街道集中在古鎮與新鎮的邊界處,即清華街、建華街、書堂街,整合度約為1.54。古鎮沿河街道整合度自古碼頭從左往右遞減,整合度約為1.35~1.15。右側居住街道整合度約為0.82~1.18。明清時期古鎮曾是繁榮一時的水運碼頭,臨近碼頭的雙玉街商業貿易繁榮,碼頭岸邊還曾有“清溪漁唱”的美景。從數據上看,清溪古鎮的街道核心正漸漸從中心向213 國道方向轉移,形成了一種弱中心化的趨勢。水運的沒落使得從前繁華的雙玉街整合度現在僅為1.35 左右,容易對外地游客“碼頭場鎮”的心理預期造成落差。
而局部整合度(R=3)結果與全局整合度有較大差異,整合度最高的依然是213國道中段,為2.75,然后是書堂街下段2.45和清平街2.13。這兩條街道的建設年代相差較遠,風貌也有非常大的差異,但是已經形成了步行尺度下新老古鎮的兩個中心。經過筆者的實地調研,213 國道中段尺度寬敞,街道中間為雙向四車道,沿街店面業態豐富,每天有大量的人流在這條道路上來往,但是建筑風貌上已經完全喪失了古鎮的特點,道路上人車混行,人行慢行道路缺失。反觀書堂街下段和清平街,兩條街道較好地將古鎮的街道尺度保留了下來,街道與建筑的高寬比接近1:1,清平街是多年來的藥材市場,除開店面路邊也有許多擺攤賣藥材或其他百貨的商人,商業氛圍濃厚;書堂街多衣、食店鋪,路邊常有鎮民駐足交談、閑坐,頗具生活氣息。
選擇度的定義是,通過句法軟件重新建模后,將空間系統中的中心空間除外,全系統中任意兩個元素相連,中心空間顯示在最短拓撲路徑上的次數,代表了一個軸線與其他軸線連接的深度和頻率。這個指標可以衡量這條街道被通過的可能性,以此用于研究街道的擁擠度和穿行度[4]。
通過空間句法分析可以得到清溪古鎮街巷空間選擇度的高低關系。其中,選擇度較高的街巷有213國道上中下段、正北街北段、書堂街上下段、建華街、清平街、青年街、自強街。選擇度的指標在規劃設計游覽路線方面具有很大參考價值,道路的選擇度越高,其作為穿行空間的潛力就越大,在這些空間中布置景觀節點和其他重要的節點空間,能更易于被游客所感知和體驗,提高游客對古鎮的整體印象。由于213 國道“新中心”的影響,古鎮選擇度高的街道不可避免地朝北集中,但古鎮內部的清平街、書堂街也具有較高的選擇度,這使得高選擇度的街道空間形成了一個不完全接通的網狀結構。
從清溪古鎮的整合度分析來看,213國道成為了新鎮的核心街道,為古鎮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古鎮帶來了沖擊。213國道的街道上業態豐富,但是缺乏供行人行走的步行道。另外,車行道路上停有各種往返犍為縣城的出租車、公交車,沒有明確的站臺空間和停車空間,車行和人行混雜在一起,給來清溪古鎮游覽的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同時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明清時期,古鎮的中心包括清平街、建華街、雙玉街及鄰近街區,目前清平街和建華街及書堂街下段的整合度較高與213國道接近,雙玉街略低,而與雙玉街鄰近的中和街則較低,究其原因是其臨近馬邊河畔導致街道深度值較高導致的,但是清溪古鎮作為碼頭場鎮,這兩條街道是本應是古鎮的特色街道,應該對其整合度進行適當提高,可以通過對巷道空間進行整合,增加其與高整合度街道的聯系實現。
總之,213國道作為大量人流來往的古鎮邊界道路,注重其與古鎮內部街道的協調,加強其作為古鎮“門面”作用;同時對其道路的功能進行提升,可以在新鎮或者古鎮的邊界設置停車場,做到人車分流。古鎮內部的核心街道著重保護其空間風貌,挖掘古鎮的特色空間,在尊重古鎮原有肌理的前提下進行整合,實現新鎮與古鎮之間的協調聯動。
古鎮總體遵循著網格狀的發展邏輯,但是現在古鎮的西、北邊界被213國道包圍,形成了新的古鎮邊界。從前文的選擇度分析來看,現在的新鎮的空間結構在橫向的穿行度上并沒有形成古鎮的“第三橫”,究其原因是正北街和書堂街圍合出的楔形地塊阻斷了正興街和書堂街的聯系,而這一地塊中部的建筑多為修建于20 世紀50 年代~80 年代的混凝土建筑,可以嘗試將這一區域的建筑進行整合,留出一條街道將正興街和書堂街聯通,使古鎮內部街道更好地和213 國道聯動,并嘗試將楔形地塊上部的建筑進行改造,留出廣場空間,作為北部進入古鎮的節點,形成層層遞進,一直到古鎮濱水街道的空間層次。
本文以空間句法作為量化手段,對清溪古鎮的街巷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從保護與發展的角度,觀察到了在城鎮快速發展的浪潮之下,古鎮的“新鎮”與古鎮之間的矛盾。新鎮的空間結構打破了原有古鎮的空間邏輯致使古鎮內部空間的中心逐漸被弱化,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結合古鎮發展的現實情況,筆者也發現古鎮的原有空間結構對其發展建設產生了阻礙,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分析,筆者也嘗試給出了相關建議。
在對清溪古鎮街巷空間結構的研究中,空間句法通過可視化的手段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參考,幫助研究人員、設計人員快速理清空間背后的邏輯,進而幫助制定科學合理的未來規劃。通過此次研究,希望能以小見大,為以后同類古鎮的相關規劃工作提供意見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