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市政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某污水處理工程擴建(五期)工程位于武漢市沌口經濟開發區沌口路與芳林路交叉口西南側,現狀規模35萬m3/d,其中,一期工程設計規模10萬m3/d,二期工程設計規模10 萬m3/d,三期升級改造工程設計規模25 萬m3/d,四期工程設計規模15 萬m3/d,本污水廠規劃遠期2035年總規模60萬m3/d,本次擴建10 萬m3/d,建成后達到45 萬m3/d,服務范圍包括整個漢陽地區、黃金口工業園區、蔡甸城關鎮以及中法生態城地區等,總服務面積18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 萬。工程包括設備采購及安裝、土建工程、基坑支護、工藝管線、自控及電氣、廠區管網、道路、景觀綠化等,涉及專業多,安全風險較大,需要探索創新安全管理模式,以求獲得更好的安全管理效益。
2.1.1 需求分析
由于現場施工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安全意識比較薄弱,需要加強紙質版安全教育模式,降低理解難度,提供更真實的體驗,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認識水平,避免因主觀意識薄弱導致不安全行為。除了思想教育工作,本工程施工現場比較復雜涉及多個專業施工,需要加強施工人員行為監控,能夠全面掌握現場施工人員的進出情況、分布情況以及安全防護設施佩戴情況,避免因登記不嚴格導致人員隨意進出,同時,要加強危險區域監督管理,依靠人力資源很難做到全面、實時、準確地管控效果,需要通過工人行動軌跡判斷危險程度,避免誤闖入引發安全事故。
2.1.2 智能化技術應用
1)教育培訓
為確保教育培訓率100%,做好現場作業人員卡控,更好完善培訓資料和信息化管理,項目配備安全教育培訓多媒體工具箱,采用動漫視頻、在線答題等多媒體形式,直觀生動,極大提高了工人的學習熱情,可完成指紋錄入、身份識別、個人信息建檔、考核、閱卷以及培訓效果評價等一系列環節,同時,多媒體工具箱為每個參加培訓人員生成包含個人培訓信息的二維碼,可粘貼于安全帽后部,大幅提升項目安全教育培訓效果,有效確保了安全教育培訓全覆蓋。項目配備了智慧工地大數據中心,在VR安全體驗區,體驗者通過VR 眼鏡,可以直觀地體驗典型安全事故,通過虛擬現實環境,“親歷”安全事件,評估潛在安全風險,并尋求正確的預防措施,從而起到警示教育,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采用最新VR 技術,突破時空限制,體驗內容豐富,可以個性化定制,使安全體驗與教育相結合,全面夯實安全思想基礎[1]。
2)行為監控
為了避免無關人員隨意進出,需要加強施工現場的封閉管理。建立實名制通道,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現場人員必須錄入身份證信息,采集人臉數據,所有出入人員必須走實名制通道,經過人臉核驗無誤后才能放行。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合理劃分危險區域,在安全帽內設置Lora模塊,這種模塊具有定位功能,能夠實時采集人員位置信息,可以查看工人所處位置和運動軌跡,如果進入危險區域或者行動軌跡存在安全隱患,那么會自動發布預警,提醒管理人員核對相關信息,及時將危險區域人員撤離,尤其在管網施工階段,進行有限空間作業時,能實時掌握作業人員位置。另外,為預防因疲勞過度引發的安全事故,需要加強工作時長監控,通過實名制通道、現場監控、定位模塊,可以統計分析出相關人員的工作時長,控制作業時間,防止疲勞施工。
2.2.1 需求分析
施工現場設備化作業較多,施工設備的安全運轉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難點,大部分設備都是人工操作的,對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如果存在違規操作問題,將會造成嚴重后果。采用傳統的設備監管方法,難以實現全面監管、提前預警的效果,需要通過智能化技術應用,輔助操作人員進行精準操控。比如,在塔吊施工時,如何避免超載、碰撞成為關鍵所在,需要通過載重數據采集,判斷分析出是否出現超載情況,并提醒操作人員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升降機也是工程建設常用的特種設備,用于輸送人員和物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超速、超載、傾斜、防墜裝置故障、門鎖失效等安全隱患,容易引發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也要提高升降機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2]。
2.2.2 智能化技術應用
地下箱體4 臺塔吊安裝了安全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集互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技術、數據采集存儲技術、數據庫技術等高科技應用技術為一體,能夠實現多方實時監管、區域防碰撞、群塔防碰撞、防傾翻、防超載、實時告警、實時數據無線上傳及記錄、實時視頻、精準吊裝、吊鉤可視化等功能。通過安裝位移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傾角傳感器等設備,通過綜合算法,監測塔吊的運行情況,將監測數據傳輸到智能安全管理系統中,如果發現數據超限,會立即啟動報警,通知現場管理人員和塔吊司機停止作業,立即整改,司機可通過顯示屏觀察吊裝物及四周環境,避免操作盲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操作安全。為了保證安全照明條件,需要在塔吊上安裝亮度傳感器,如果亮度數據低于設定值,會自動打開燈光,創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環境。在塔吊與卸料平臺安裝載重傳感器,能夠實時記錄重量數據,當超過警戒值時,也會啟動報警,采取相關的處理措施。建立塔機防碰撞安全監測系統,遵循低塔讓高塔、后塔讓先塔、動塔讓靜塔、客塔讓主塔等基本原則,準確標定塔機坐標及角度后,無須控制器即可實現多臺塔機的自動連接組網功能,設置防碰撞區域,當吊臂進入危險區域后,可及時報警,全面監控塔群施工,防止塔群間碰撞,保證區域防碰撞設置安全、有效。構建施工升降機安全監控管理系統,結合無線通信、互聯網、AI、大數據等技術應用,能夠實現升降機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有效預防危險動作。該系統主要包括前端狀態識別模塊、駕駛員管理模塊、人數識別模塊、遠程視頻監控模塊等,其中,前端狀態識別模塊安裝在升降機內部,能夠實時監測升降機的載重、高度、速度、傾角、防墜裝置狀態、門鎖狀態等技術參數,當發生危險狀況時,可以通過語音提醒和截斷控制進行預警干預。駕駛員管理模塊裝配利用了人臉識別技術,識別駕駛人員的身份信息,在獲得相應權限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操作,防止違規作業。人數識別模塊利用AI算法,可以智能識別升降機中的載乘人數,并與載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實現超載檢測預警。遠程視頻監控模塊可以通過無線網絡將視頻數據上傳到云端平臺,實現遠程實時監控。另外,升降機安全監控管理系統能夠與BIM模型結合應用,在全面評估運行狀態的同時,實現準確定位的效果,方便在故障報警的第一時間組織維修工作。
2.3.1 需求分析
施工過程安全管理與施工方案、施工工藝、施工監測、施工巡查等方面密切相關。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可能會產生不同專業之間的施工矛盾,從而引發安全事故,同時,影響施工質量、進度、成本等其他目標的實現效果,所以,必須不斷優化施工方案,采取合適工藝技術,減少不同專業施工沖突,合理調配管理資源,實現更好地協調施工管理。加強施工過程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避免影響范圍的擴大,強化現場巡查管理,針對施工細節進行重點監控,檢查施工工藝做法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結合智能化技術應用,自動識別施工安全隱患,彌補人工巡查管理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深基坑、腳手架、高大模板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需要加大重點環節的安全管控力度,盡可能降低事故發生概率[3]。
2.3.2 智能化技術應用
利用BIM 技術建立三維模型,解決不同專業分類的空間矛盾和沖突,通過施工模擬,優化施工方案,在安全技術交底時,可以結合BIM模型、VR、AR等技術應用,將安全管理重難點可視化呈現,同時,讓施工人員能夠以第一視角感受現場環境,查找危險源,采取有效的危險處置措施。加強危險等級較高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監控,構建各種智能化系統,有利于實現更好的安全管理效果。安裝基坑安全監測系統,主要包括智能感知系統、智能采集系統、監測云平臺,其中,感知系統負責感知被監測對象結構參數,采集儀對感知數據進行采樣分析,并實時上傳到云平臺,云平臺負責數據在服務器存儲、顯示、預警、數據分析等功能,實時監控基坑施工安全。構建模板智能化監測系統,加強對典型位置支撐構件的應變監測、支撐模板的位移監測、支撐模板的變形監測,通過安裝變形、位移、受力傳感器,采集實時數據,經過系統對比分析后,如果監測值超過安全閾值,就會觸發現場警報,同樣,應用腳手架智能化監測系統,針對傾斜、沉降進行實時監測,將位移傳感器安裝在關鍵節點,發生異常情況時,能夠及時響應。建立AI隱患識別系統,通過給攝像頭配置AI算法,智能監管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發現隱患后立即報警,報警信號同步推送至管理員,同時形成抓拍臺賬,保存于系統后臺數據庫。在現場巡查時,通過智能手機拍攝安全隱患照片,并上傳到安全管理系統中,推送給指定班組進行限時整改,實現安全隱患閉環管理[4]。
綜上所述,污水處理工程具有其自身特點,涉及的施工專業較多,存在的安全風險相對較高,對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針對以往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運用智能化技術,突破現有管理模式的束縛,增強全體人員安全意識,減少施工設備違規操作,加強施工過程實時監控,構筑全方位、立體化的施工安全管理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