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樂
(濟南市水文中心)
水文水資源監測數據是進行洪水預測、旱情監測、水資源規劃和管理等活動的基礎。隨著監測網絡的擴展和數據采集技術的進步,數據量呈現爆炸性增長。因此,如何有效、準確且迅速地整編這些數據成為了迫切的問題。傳統的數據整編方法在處理大規模、多源、高頻率的數據時面臨諸多挑戰,可利用現代自動化技術進行水文水資源數據整編提高效率。
水文水資源監測的關鍵在于獲取精確、可靠的數據,以支持各種決策,水文水資源數據主要來源于三個關鍵領域:地表水、地下水和氣象數據。地表水數據主要涉及河流、湖泊、水庫和濕地等水體的流量、水位、水質以及與其相關的生態環境信息。對地表水的監測不僅是了解水資源數量的基礎,更是為了掌握其變化規律和評估人類活動對水體的影響,包括流速、流量、含沙量、水溫和水質參數如溶解氧、pH值、濁度以及各種污染物的濃度。地下水數據主要關注井位、水位、滲透系數、地下水質等參數,地下水是許多地區的主要飲用水來源,對其的持續監測能夠保障供水安全,評估過度開采的風險,以及指導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策略,為研究地下水系統的動態變化、補給和排放條件提供必要信息[1]。氣象數據在水文水資源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涉及大氣的各種參數,如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水量、蒸發量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水的循環。通過對這些氣象參數的監測,研究者可以評估和預測水資源的供需平衡,了解干旱和洪澇的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水文水資源數據的采集是確保研究的精確性和可靠性的基石,因此選擇合適的采集方法和工具至關重要,可以歸納為傳統方法和基于遠程傳感與衛星的方法。傳統方法主要依賴于地面設備和人工采集。例如,地表水數據的采集常采用流量計和水位計;地下水數據的采集,則常依賴于測井儀和水位尺,直接測量目標參數,因此其準確性通常較高。然而,由于人工參與度較大,可能存在人為誤差,而且在地理分布上可能相對局限,且傳統方法通常只能獲取到點位數據,難以實現大范圍或連續的空間數據采集。與此相對,基于遠程傳感與衛星的數據采集方法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能力。遠程傳感技術,尤其是利用衛星的方法,能夠為大范圍、連續的地理區域提供數據。
在水文水資源領域,數據整編的過程涉及大量數據的匯總、校驗、分析和整理。隨著監測數據量的持續增長和多源數據的融合,手工處理這些數據已變得日益煩瑣和耗時,因此迫切需要自動化整編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從時間效率的角度來看,自動化整編可以極大地減少數據處理的周期,傳統的數據整編往往需要數天、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來完成。而通過自動化流程,原本煩瑣的數據清洗、校正和整合可以在數小時內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縮短從數據采集到可用分析數據的轉換時間。數據整編減少了人為干預使得數據處理的結果更加標準化,確保了在相同的輸入條件下獲得一致的輸出,對于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多時間尺度或多空間尺度的對比研究中。
傳統的手工整編中,可能因人為因素遺漏對某些數據異常的檢查,而自動化整編可以根據預設規則,如數值范圍、一致性和歷史數據比對,系統地檢查所有數據,及時發現和修正異常值。當來自不同來源或具有不同時間和空間分辨率的數據需要融合時,自動化整編可以保證各數據集之間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通過算法的應用,如數據插值和空間重采樣,可以確保整合后的數據保留了原始數據的主要特征和信息。水文數據常常是時間序列數據,其連續性對于時間趨勢和周期性分析尤為重要,自動化整編能夠保證當新數據進入系統時,能夠與既有數據無縫連接,確保整體數據的連貫性[2]。
自動化整編技術為決策者提供實時、可用的數據支持,在眾多水資源應用場景中,如洪水預警、旱情監測和水資源配置,需要基于最新數據迅速判斷。自動化整編確保新觀測數據能夠在短時間內被處理和整合進已有的數據體系中,使得決策者可以基于最新的信息狀態進行評估。現代水文模型需要大量輸入數據,并且對數據的格式和質量有嚴格要求,自動化整編能根據模型需要自動調整數據格式,加速模型運算過程,提高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復雜的決策環境中,可能需要多個部門或機構的合作,自動化整編技術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快速輸出各種格式和內容的數據報告,滿足各方的信息需求,加強決策協同性。
水文水資源數據的整編是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其中數據預處理環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模型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數據預處理涉及多個核心步驟,包括數據清洗、標準化與插值。數據清洗是確保數據質量的關鍵環節,在原始數據采集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如儀器故障、操作失誤或外部干擾,常常會產生噪聲數據、異常值或遺漏數據,數據清洗的目的就是識別并修正這些問題,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具體的操作可能包括去除重復數據、修正明顯的錯誤值、填補缺失值或剔除異常數據。數據標準化處理旨在確保不同數據源或不同測量單位的數據可以進行一致性的分析和比較,由于水文數據來源繁多,不同數據源可能使用不同的測量標準和單位,直接進行數據融合或分析可能會導致誤差[3]。標準化操作將數據轉移到公共的尺度或單位上,如Z-score 標準化、Min-Max 標準化等,為后續分析提供一致的數據基礎。數據插值是處理數據空缺或不連續性的重要手段,實際觀測中由于種種原因,數據可能出現空缺或斷裂。插值方法能夠基于已有的數據,估算出這些空缺位置的值,常用的插值方法包括線性插值、多項式插值、樣條插值等,考慮到數據的時間或空間連續性,為數據的完整性提供保障。
數據融合可以將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或信息合并到統一的數據框架中。在水文研究中一般應用數據融合將衛星遙感數據、地面觀測數據以及其他信息源融合在一起,增強數據的空間和時間覆蓋性,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通過融合衛星數據和地面站點的觀測,得到更高分辨率和更準確的地表溫度或降水分布圖。數據融合的關鍵在于確定各數據源的權重和融合算法,以確保合成數據的質量。數據同化則結合了觀測數據和數學模型來估計系統的當前狀態或預測其未來狀態。在水文水資源研究中,數據同化常用于整合模型輸出和實際觀測,改進模型預測的準確性,通過算法,如卡爾曼濾波或集合濾波,校正模型輸出,使其更接近實際觀測。例如,將衛星觀測的土壤濕度數據同化到陸地水文模型中,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預測能力。
機器學習是基于數據驅動的方法,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來識別模式、建立模型并進行預測。在水文水資源數據整編中,機器學習可以被用于自動化地檢測和修正數據中的異常值或噪聲。深度學習,尤其是卷積神經網絡和循環神經網絡,已在處理空間和時間數據上顯示了其高效性。對于水文水資源來說,數據往往具有顯著的空間和時間相關性。例如,深度學習可以被用于衛星圖像的解析,以識別河流、湖泊、土壤濕度等水文特征,或者對時間序列數據如流量、降雨記錄進行預測和模式識別。與傳統的物理模型相比,深度學習模型不需要明確的物理方程,但可以通過數據自身學習并捕捉其內在的復雜模式。
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在于處理、存儲和分析大規模、多樣性和高速產生的數據。在水文水資源數據整編中,大數據平臺如Hadoop 和Spark 提供了分布式存儲和并行處理的能力,即使在處理PB級別的數據時,大數據平臺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性能和響應速度。除了存儲和處理能力,大數據技術還為數據的高效查詢和檢索提供了支持。例如,NoSQL數據庫如MongoDB和Cassandra能夠為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水文數據提供靈活的存儲和快速查詢,滿足了現代水文研究對數據多樣性和高并發查詢的需求。
云計算,以其分布式、可擴展的計算資源,已經成為處理大規模水文數據的理想選擇。通過云計算平臺,研究者無須擔心底層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可以直接訪問大量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資源。這種按需獲取的資源模型使得復雜的數據整編、模型運行和分析任務成為可能,即使在需要巨大計算力的情境下。在水文水資源監測中,許多數據是在偏遠地區或難以訪問的地方產生的,因此實時將所有數據傳輸到中心服務器可能不切實際或成本過高。邊緣計算提供了在數據源附近進行初步處理、過濾和分析的方法,只將必要的、處理后的數據傳輸到中心服務器或云端,減少了數據傳輸的延遲和成本,還提高了系統的響應速度和實時分析能力。當將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結合使用時,形成了層次化、分布式的數據整編框架。原始數據首先在邊緣進行初步處理和篩選,然后通過網絡傳輸到云端進行深度分析、存儲和共享,為水文水資源數據整編提供高效、靈活的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數據自動化整編在水文水資源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還為更深入地研究和決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當前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對復雜數據結構的處理、跨尺度和跨領域的數據整合等問題。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深化對新技術的探索,加強跨領域的合作,并始終將可持續性和環境保護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