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劍
(甘肅新瑞城市建設有限公司)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是以預制混凝土構件為基礎的建筑體系,其根據構件的設計、制造和安裝方式可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別,包括雙面疊合板式剪力墻體系、全裝配整體式剪力墻體系、裝配式框架-現澆剪力墻體系、“外掛內澆”PCF(預制裝配式外掛墻板)剪力墻體系和全裝配整體式框架體系。其中,雙面疊合板式剪力墻體系通過將兩片混凝土墻板疊合在一起,并用鋼筋桁架連接,在工廠中預制完成,現場安裝后在兩片墻板之間澆筑混凝土,形成了預制和現澆混凝土整體受力的墻體,適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具有高工業化程度、施工速度快、連接簡單等特點;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包括預制混凝土剪力墻墻板構件和現澆混凝土剪力墻構成的結構,通過整體式連接形成,適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1]。它具有高質量、房間空間完整、施工難度較高、成本較高等特點;裝配式框架-現澆剪力墻體系的特點是梁柱采用預制構件,而剪力墻采用現澆,梁柱節點連接方式有兩種:一維梁柱構件的節點采用后澆,而二維和三維梁柱構件的節點可預制,連接點采用后澆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1];“外掛內澆”PCF(預制裝配式外掛墻板)剪力墻體系將主體結構的受力構件采用現澆,而非受力結構采用外掛方式。外墻構件在工廠內預制,然后運至現場外掛安裝,節點處再進行混凝土現澆。這有利于外墻的防水抗滲,提高施工效率;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體系是以主要受力構件柱、梁、板全部或部分為預制構件的結構,具有高工業化程度,預制比例可達80%,內部空間自由度好,但施工難度較高,成本也較高。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術特點集中體現在其制造與施工的過程,在專門的生產工廠內預制混凝土構件,將構件運輸到實際的建筑工地進行組裝。預制環境的受控特性確保了混凝土構件的高質量和精度。由于在工廠里大批量生產,預制構件的制造效率較高,能縮短建筑周期,減少現場施工所需的勞動力和資源。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連接技術,確保各個預制部分之間的緊密結合,并為建筑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例如,鋼筋焊接是使兩塊或多塊混凝土構件之間實現固定和承載力傳遞的技術。另一方面,螺栓連接則通過高強度的螺栓和螺母組合來實現混凝土構件的緊固,同時還允許一定程度的調整,以確保精確配合。此外,現代的粘結劑、嵌套連接以及其他機械固定方式也為連接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連接不僅是物理過程,還涉及到復雜的力學和材料科學原理,確保連接的強度、韌性和持久性對于抵御各種外部因素,如地震、風和其他自然災害,至關重要。此外,連接技術還必須考慮建筑長期使用和老化過程,在整個使用壽命中保持良好的性能。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追求快速施工和效率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其構件的質量,從混凝土的澆筑、固化到最終的產品儲存,每一個步驟都受到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混凝土構件達到預定的性能標準。高精度的儀器和設備用于監測混凝土的強度、密度、孔隙率和其他重要參數,以確保其滿足設計和安全要求。此外,預制環境的受控條件還能確保構件的準確尺寸和形狀。隨著各個構件被逐步組裝到位,對接縫、連接點和其他關鍵部位的質量檢測變得尤為重要,應采用專業檢測方法確保連接的穩固性和完整性,形成統一的、堅固的建筑結構,任何現場修改或調整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質量審核,以確保不會對建筑性能產生影響。
將智能傳感器與高精度的檢測設備安裝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監測建筑參數的變化狀況,并收集數據被送入先進的分析系統,其中的算法和模型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解析,判斷當前的結構狀態是否正常。任何超出正常范圍的數據都會被系統標記,并可能觸發進一步的檢查或干預。結構健康評估不僅僅是對當前狀態的描述,還提供了對建筑未來性能的預測。基于歷史數據和先進的模型,評估系統能夠預測哪些部分最有可能在未來遭受損傷,以及可能對整體結構產生的影響,為維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并保障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自適應控制系統的應用目標是通過智能化設計和自動化控制,實現建筑的自適應性,以更好地滿足不同環境條件和使用需求。自動化建筑管理系統用于監測和控制建筑的各個方面,包括照明、通風、空調、安全系統等,通過傳感器和智能控制算法實時監測建筑內外的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CO2濃度等,以根據需要自動調整建筑的運行模式。例如,在高峰用電時,系統可以自動降低照明亮度,以減少能源消耗;而在低人流量時,系統可以自動關閉未使用的房間,以節省能源,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還提供了更舒適和可控的室內環境。能源管理和優化是自適應控制系統的重要功能,實時監測和分析建筑的能源使用情況,以尋找潛在的節能機會。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系統可以識別能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區域,并提供相應的改進建議。例如,系統可以建議調整供暖和冷卻系統的運行時間,以在不影響舒適性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或與可再生能源集成,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太陽能或風能,以減少建筑的碳足跡。
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安全與緊急響應機制已成為智能化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智能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各種潛在的危險因素,如地震的振動、火災的溫度變化或水淹的水位上升。一旦檢測到異常情況,系統會迅速啟動預定的響應程序。例如,在地震初震時,建筑可以自動切斷電源和燃氣,防止火災和爆炸,同時啟動應急照明和指示系統,指引居住者和使用者迅速而安全地疏散。而在更加先進的智能結構中,建筑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身的物理特性以應對外界威脅。例如,在強風或地震中,建筑的某些結構元素可以通過調整其阻尼和剛度,減少振動,保障整體結構的安全。此外,智能控制系統還能夠與外部的應急服務系統如消防、醫療等實時對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獲得援助。
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中,智能外墻和材料的應用旨在提高建筑的性能、能效和可持續性,以創新的方式改善了建筑外墻的功能。自調節外墻系統能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建筑需求自動調整外墻的性能,該系統通常包括可調節的外墻材料、智能隔熱層和溫度控制裝置。通過監測氣溫、濕度和日照等環境參數,系統可以自動調整外墻的通風、絕熱性和光透明度,以提供最佳的室內環境。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外墻可以增加絕熱性,減少能量損失;在炎熱的夏季,外墻可以提高通風效率,降低冷卻成本。這不僅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益,還改善了居住者的舒適性。智能隔熱材料可用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外墻構造,具有可調節的絕熱性能,可以根據需要自動調整其絕熱性能。例如,當室外溫度升高時,智能隔熱材料增加其絕熱性能,減少熱量傳遞到室內,降低空調能耗。
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智能化結構中,傳感器的布置需考慮其對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振動、應力等的敏感度,以及其能否持續、穩定地傳輸數據。執行器是實現建筑自適應調整的核心手段,需要被安置在那些能夠對建筑性能和環境產生顯著影響的位置,例如自適應窗戶的遮陽板、可調節的支撐結構或通風系統。其工作位置和方式需確保迅速而準確地響應傳感器的數據,作出實時的調整。布置策略的制定,不僅僅是基于技術規格或性能參數,更需要綜合考慮建筑的使用功能、居住者的需求,以及長期的維護和升級因素。例如,在高居住密度的區域,可能需要更高密度的傳感器布置來監測人流和環境質量,而在工業或倉儲用途的建筑中,布置策略可能更偏重機械負荷和環境穩定性的監測。
可持續性整合是將智能化結構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結合的關鍵領域,旨在創造更節能、環保和社會責任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減少環境影響,還提高了建筑的生態友好性和長期可維護性。可持續性整合包括建筑材料的選擇和資源管理,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通過監測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健康影響,促使更環保和可持續的材料選擇[2]。此外,建筑管理者可以利用數據采集和分析來優化材料和資源的使用。例如,監測建筑材料的質量和使用情況,以減少浪費和不必要的資源消耗。通過智能數據管理平臺,可以實現建筑廢棄物的最小化,同時提高建筑的循環可持續性。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智能化結構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可訪問性,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例如,自動化建筑管理系統可以提供緊急情況下的快速響應和疏散指揮,增強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時,智能控制系統可以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包括殘疾人士和老年人,提高建筑的可訪問性,有助于建筑項目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最后,可持續性整合還涉及社區和城市層面的考慮。智能化結構可以與城市基礎設施整合,例如智能交通系統和能源網絡,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續性,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還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模型,通過示范和激勵,推動城市向更可持續、更智能的未來邁進。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與智能化結構的結合是建筑行業向前邁進的一大步,這種融合不僅為建筑行業帶來了技術上的創新,也塑造了更加人性化、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的未來城市景象。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與智能化結構的結合仍是處于發展中的領域,需要持續地研究、創新和完善,期待未來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智能化結構將為全球的城市和社區帶來更多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