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塵
(西南交通大學)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的社會背景下,有關養老保障的建筑設計會是未來建筑發展的重要領域。目前中國針對公民友好的公共建筑和公益類建筑,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還有不足,該文旨在為與公益屬性相關的康養類建筑設計提供參考,服務于關注社會焦點問題的建筑設計。
2023 年2 月,首屆康養中國論壇及大會在北京召開,旨在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的有效協同與高質量發展,鼓勵更多康養相關產業的興起,從而促進康養建筑的發展。
根據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見圖1),60 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0~14 歲年齡段,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去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凸顯了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因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廣闊的國土面積,還因為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勞動力人口遷移,加劇了某些地區的老齡化問題。因此,解決老齡化問題需考慮到地域特性,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建筑設計方案。

圖1 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齡段分布圖(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康養建筑因應我國人口結構變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適老化設計研究成為保障老年人養老需求的關鍵——提供更適宜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毗鄰云南省的攀枝花市,是本研究選定的普達康養小區項目基地所在地。該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已逐漸發展成為四川南部的交通樞紐。特別是隨著京昆高速、麗攀高速、攀大高速等主要交通線路的建設完善,攀枝花市不僅交通便利性顯著提升,而且與周邊知名旅游目的地如香格里拉、大理等地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一優勢使得攀枝花成為連接國家東南亞門戶——云南省與西部內地的關鍵節點,為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區位條件。
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著直接影響,其中氣溫、相對濕度和氣壓是影響人體舒適度的主要因素。理想的康養氣候應當能夠促進人體機能恢復,提供一個熱舒適的環境。攀枝花市以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成為了一個理想的康養地點。夏季平均氣溫在21℃至26℃之間,冬季則保持在18℃至23℃,這樣的溫度范圍恰好符合人體最舒適的體感溫度。盡管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略低于舒適范圍,但攀枝花市年平均濕度介于53%至63%之間,接近于人體相對舒適的濕度范圍55%至75%,氣候干燥,有利于健康。此外,攀枝花平均海拔約1500 米的亞高原地區,氣壓和空氣密度較低,亞高原地區的氣壓與空氣密度大概為海平面的80%,對身體機體有一定的刺激度,能夠促進健康[1],進一步證明了攀枝花市作為康養產業發展的地理和氣候優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攀枝花市不僅在交通區位上具有獨特優勢,而且其氣候條件極為適宜開展康養產業,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攀枝花康養項目發展的堅實基礎。
研究發現,攀枝花該城市的氣候特征并不完全符合《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2016)中對溫和地區的定義。實際上,攀枝花的最熱月平均氣溫略高于規范定義,這一差異導致按照溫和氣候區標準設計的早期建筑難以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2]。國標規范中既未將攀枝花列為明確指出氣候分區的典型城鎮,也未提供適合攀枝花參考的城鎮,地圖的劃分方式可能存在過于粗糙、與實際情況相悖的情況。
因此,康養建筑的設計需更貼近攀枝花的實際氣候條件,特別是考慮到老年人和需要康養的群體,應采用更適合夏熱冬暖氣候的建筑節能技術。以熱工分區的國標來計算,根據攀枝花的氣候條件應該分到夏熱冬暖的B 區,而夏熱冬暖區的建筑節能技術要求與目前攀枝花所劃分的溫和區有非常大的差異。在進行相關的康養建筑節能設計的時候,應當多加考慮其建筑節能設計以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
例如為了應對當地夏季較為炎熱的氣候,需加強建筑的隔熱與氣密性,防止建筑室內的溫度受到室外高溫的滲透而影響到建筑室內的熱環境。同時為了優化和提升建筑熱工效能,可以充分利用其冬季較高溫的特點,適當減少保溫性能,利用被動式節能來優化建筑熱環境。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步入老年。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面臨挑戰,如身體機能的下降和對社交的渴望。這就要求康養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無障礙、安全和隱私需求,還要考慮地域特性,以適應不同老年人群體的具體需求。
四川省攀枝花市地處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交界點,與其他地處四川盆地及其周邊的城市不同,該地的地理特征主要為山地。這對康養建筑設計提出了特殊要求,尤其是在處理山地高差和確保無障礙通行方面。該地的大多數建筑在設計時,為了處理山地高差帶來的不便,會有大量的室外階梯、坡道,對于有行動障礙甚至失能的老年人來說,必須合理設計由于地形地貌而帶來的不便,也就是需要考慮適宜當地環境的實際條件來指導康養類建筑設計。
因此,康養建筑的地域適宜性設計至關重要。它要求設計師深入了解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并將這些因素納入設計考慮,以創造既安全又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不僅能避免資源的浪費,還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滿足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區別于傳統養老社區那種較為封閉的設計理念,康養社區通過借力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提出了一種既開放又具備商業潛力的全新模式。該模式著眼于挖掘地區特色及優質景區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適老化的改造與優化,旨在打造一個既適宜老年人長期居住,又能充分滿足他們旅游康養需求的理想環境。例如,利用攀枝花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康養項目,既應對了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3]。
基于此種設計理念,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地區現有的景區資源,對各地具有康養宜居潛力的旅游景區、度假區進行適老化的建設與改造,進而打造出將康養與旅游緊密結合的產業基地。進一步地根據各地區的獨特特色,進行差異化的康養產業升級,融合中醫藥產業、鄉村振興產業等元素,設計出既適宜老年旅游、康養,又能滿足醫療需求的建筑類型。
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孝道文化深厚的國家,養老院和敬老院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缺乏人情味”、“子女不孝順”的負面評價。然而,通過上述新型康養旅游類建筑的設計,不僅有望徹底改變人們對養老產業的固有偏見,還能顯著提升養老建筑環境的整體品質,同時也能充分展現中國各地區域的獨特文化特色。這種綜合性的康養建筑設計,對于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引導建筑設計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潛力。
康養建筑的地域適宜性設計不僅要考慮環境和氣候因素,還要充分利用地區文化和資源優勢,通過創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為老年人提供一個既能滿足康養需求,又能享受生活樂趣的居住環境。人在步入老年時,除了生理體質健康的下降,也會伴隨著心理孤獨感的增長,康養類建筑設計的功能不能僅僅只考慮幫助老年人的行動。
因此在豐富化場景設計方面,考慮到老年人不僅面臨生理上的挑戰,還有心理上的孤獨感,設計時應注重建筑場景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
為了解決子女不在老人身邊而導致老人產生的極大孤獨感,日本建筑設計師會將幼兒園與養老院結合設計,通過將兩個年齡差距極大的人群相碰撞,將幼兒園與養老院結合的設計,通過老幼互動,既緩解了老年人的孤獨感,也滿足了幼兒對長輩關愛的需求。
因此,通過此思路來指導康養建筑的設計,首先是需要消除老人的孤獨感,也就是豐富場景的要素,不能讓老人感受到自己在被“療養”,是社會的多余和累贅。提倡通過融入具有生活功能的公共空間,如菜市場、雜貨店等,促進老年人與社會的交流互動,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利用先進技術,采用創新方法,來滿足老年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中國各地區的地域特色和社會文化差異,實現“因地制宜”的適老化設計。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考慮。
中國的地域差異性和社會復雜性要求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習慣等都應成為設計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結合當地的實際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設計策略,以期達到既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又符合地域特色的建筑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