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
綜合管廊作為一種集約化的市政管線解決方案,能加快災情響應、增強區域韌性、改善城市環境,對中國進一步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基礎服務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國內綜合管廊行業發展時間較短,規劃設計、建設、運維各階段所涉及的影響因素又紛繁復雜,導致管廊在其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均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規劃過量或不足”“建設周期過長”“功能設置缺失”“管線入廊困難”“運維管理無序”等,嚴重制約了綜合管廊功能的有效發揮。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種集成模型及信息的數字應用技術。就目前國內情況而言,BIM 在住宅建設、商業開發、軌道交通等領域均有了較多運用,但在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上的應用還較少[1]。因此,本文通過對國內一些綜合管廊案例的分析,從規劃設計、施工、運維階段討論目前管廊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并淺談BIM 技術的引入將提供怎樣的針對性解決方案。
綜合管廊規劃設計主要包含基坑、結構、電氣、自控、智能化、暖通、消防、排水、標識標牌等專業,同時需考慮管廊建設與相關道路、管線、橋梁、地塊開發、地下空間、軌道交通等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以下梳理了設計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1)與相關規劃協同性差
各市政管線專項規劃制定時,通常還沒有綜合管廊的建設計劃,管線的規劃布置均勻分散。而當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編制后,各市政管線專項規劃常常未能及時地做出調整,導致了規劃間的沖突。管廊與道路的規劃也常因建設時序的不統一導致問題頻出。
2)各專業間存在沖突
管廊各專業設計圖紙常因溝通不到位,易出現錯誤和沖突。如“爬梯護籠影響支架敷設”“落水管處支架未加長”“照明消防設備布置未預留機器人巡檢通道”“預留洞口遺漏”“尺寸標注錯誤”等。此類問題經常造成施工停滯甚至破除返工。
3)內部空間布置不合理
綜合管廊的部分功能節點內部空間復雜,以交叉口為例,需考慮相交管廊的管線連接、人員互通,同時還要保證每條管廊空間獨立、互不影響。更有部分功能集成式交叉口,還需同時兼顧通風、設備吊裝、管線引出、供配電、人員逃生等功能。如何在最小的空間內滿足所有功能同時保證互不沖突,設計難度大,考慮不到位易出現局部不合理的情況[2]。
4)管廊設計與外部要素不協調
管廊建設對道路、直埋管線、橋梁、地塊開發、地下空間、軌道交通、人防工程等都具有重大影響。就調查的工程實例而言,管廊設計與相關外部設計間的協調性較差,易出現各種沖突。如“管廊引出排管與道路直埋排管標高沖突”“管廊口部標高與綠化標高沖突”“管廊布置與橋梁樁基定位沖突”“管廊設計未按要求考慮人防”等。
另一方面,作為管廊建成后的實際使用者,各入廊管線設計對管廊設計影響巨大,但目前管線設計常常嚴重滯后于管廊設計,甚至存在管廊施工完成后尚未開展入廊管線設計的情況,造成了管廊大量后期的變更、改建,造成資源浪費。
綜合管廊為線性工程,施工作業面大、周期長、環境影響控制要求高,且100 年的設計使用年限對管廊施工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下梳理了施工階段存在的典型問題。
1)施工組織能力有待加強
綜合管廊施工時面臨諸如“土建各工種協調施工”“安裝工種與土建工種協調施工”“管廊安裝與管線入廊同步施工”“不同管線單位協調施工”等多種施工組織問題,其中涉及質量控制、人員安全、資產管理、風險防控等多方面,據目前國內管廊實例調查結果顯示,相關施工組織能力普遍有待加強[3]。
2)施工質量有待加強
管廊施工過程中常出現諸如“預留洞口缺失”“結構滲漏”“設備安裝定位錯誤”“設備間相互沖突”“口部標高偏差”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的返工修正,都將嚴重浪費建設成本和人力資源,且有些問題,如結構滲漏,一旦出現,將影響管廊整個使用期,難以完全修復。
3)與周邊協同建設能力差
在國內,管廊建設通常和新區開發同步實施,這就意味著管廊施工時需同步考慮相關道路、管道、橋梁、周邊建筑物等的施工情況。如何協同施工以實現“避免新建道路二次開挖”“管道敷設和管廊施工同槽共坑”“周邊建構筑物與管廊同步施工時相互影響最小”等,需要包括管廊在內的所有參建單位共同提高協同建設能力。
綜合管廊的運維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結構本體監測,入廊管線管理,通風、照明、供電、消防、排水、標識、監控、報警等設備的維護,人員組織,資料處理等,根據對國內目前已投入運行的管廊的調研,發現各地的運維管理都存在一些問題。
1)信息化程度不足
目前管廊運維管理中,部分工作仍采用人工紙質記錄的方式,工作效率和協同度不高。此外,由于現場記錄的紙質文件經常未能及時歸檔,導致資料大量缺失,不利于后期運維推進。
2)協同管理效率低
入廊管線的信息系統和管廊運維管理系統采用的標準不同,相互之間難以進行信息的有效共享,信息孤島化問題嚴重,協同效率低[4]。此外,存在部分城市建設多條管廊但未采用統一管理標準的情況,導致多條管廊只能各自安排運維管理人員,制定不同的管理細則,無法統一。
3)數據處理能力弱
管廊運維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量巨大,但同時又非常分散,關聯性不強。目前,管廊的管理系統普遍還是以二維形式呈現設備的運行狀態,信息顯示不夠直觀,涉及同一事件的各項信息通常分布在多個不同的界面,運維人員快速準確地處理此類信息、獲取管廊運行狀態并識別災情預警的難度大,操作尤其是應急操作時相當不便利,嚴重影響響應速度。
通過對上述管廊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典型問題的分析,本文認為造成各問題的核心矛盾可歸為幾點。
①傳統設計分析針對復雜邊界條件的整合、處理、協同能力弱。
②傳統二維分析的平面化工作流缺少三維可視化功能,無法提前模擬,易引起錯漏碰缺。
③傳統管理模式的全盤統籌和細節處理的能力均有待加強。
④傳統管理模式缺少信息存儲、處理、分析平臺,無法集中進行模塊化利用。
而BIM 技術通過一系列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手段,可以為解決上述矛盾提供方向,下文對此展開論述。
通過搭建服務于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的BIM設計協同管理平臺,可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單位、跨專業間的高效協同。依托于圖元級協同設計環境,可構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工程信息的輕量化安全訪問、溝通、處理機制,如圖1 所示。徹底打破傳統設計分析時的信息壁壘和信息延遲,實現對相關復雜邊界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分析,進而提高設計準確性和可靠性。

圖1 設計協同管理平臺實時查看、批注功能示意
規劃階段運用此平臺,可以更高效準確地分析相關上位規劃和近遠期需求,提高規劃制定準確性。也能在規劃過程中,實時對接相關市政管線專項規劃,做到多規同步調整,也便于更前瞻性地分析規劃落地可行性。
設計階段運用此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解決管廊設計和外部要素不協調的問題。通過將管廊、道路、管線、橋梁、地塊開發、地下空間、軌道交通、人防工程等所有相關的要素納入統一平臺,形成關聯模型,并實時聯動變更,可大大減少各單位溝通過程中對時間和空間的依賴,提高溝通效率的同時,增加準確性,如圖2所示。同時,平臺對于提高管廊自身各專業間的溝通協同能力也有巨大作用,減少專業間錯漏碰缺的發生[5]。

圖2 管廊與外部要素相對關系,節點優化分析
三維協同設計基于標準化、模塊化的三維參數資源庫,利用軟件協同環境開展設計[6]。其有別于傳統二維設計,大大提高了專業間的協調性和設計方案的指導性,有效減少了重復工作、效率低下、錯漏頻出的問題,如圖3所示的工作井管線設計。

圖3 三維協同管線設計
以該技術應用于管線綜合設計為例,如圖4 所示,當所有結構、設備、管線呈現在一個三維模型內,是否存在沖突或不合理處將變得清晰可見,模型可根據需求實時地調整,確保各專業無誤后再生成施工圖,避免了工作的反復。

圖4 管線綜合設計
基于BIM+GIS技術搭建建設協同管理平臺,可涵蓋業主、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材料供應商等參建各方的建設行為、勘察成果、設計圖紙、模型、技術資料、各類文檔日志等。同時整合管廊及管廊周邊相關道路、管道、橋梁、建筑物等外部要素的BIM 模型[7]。一方面有效提高施工協同性,以實現“避免新建道路二次開挖”“管道敷設和管廊施工同槽共坑”“周邊建構筑物與管廊同步施工時相互影響最小”等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施工組織管理能力,解決質量控制、人員安全、資產管理、風險防控等各方面問題。
其次,還可利用BIM三維可視化特點,針對項目的復雜施工難題進行專項施工方案模擬,實現先模擬后施工,降低施工難度和返工頻率,提高效率[8]。
通過物聯網技術(IoT)可實現監測目標與互聯網的連接[9],高效地獲取非結構化數據所蘊含的有效信息。再通過對龐大數據的深度處理和綜合分析,幫助運維人員及時、高效、準確地做出決策。
通過BIM輕量化及可視化技術將大量復雜數據(如資產數據、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參數、統計分析的結果)進行疊加,并以三維模型圖像方式進行表達,有效提高運維人員讀取、利用數據的效率[10]。
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和信息化臺賬管理,幫助管理人員隨時隨地獲得通知、掌握信息、上傳工作記錄,保持移動端與運維管理平臺信息同步,實現高效溝通,如圖5所示。

圖5 移動端可視化管理
本文對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各階段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問題產生的根源上討論了BIM技術的引入對管廊建設的積極影響,通過“BIM設計協同管理平臺”“三維協同設計”“基于BIM+GIS的建設協同管理平臺”“管廊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等技術的合理運用,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表現將會得到巨大提升。而如何在現有的傳統建設框架下,適時適度地推進BIM 技術在綜合管廊上的應用,并最終達成真正的信息化建設是值得深思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