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浩,辛天怡,邵莉,陳啟楨,高龍龍,婁千,宋經元,3*
1.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藥用植物研究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保護重點研究室,北京 100193;2.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3.中藥資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
中藥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認識的良好治病物質,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前,我們祖先在尋求食物的過程中,誤食有毒植物,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由此人們懂得在覓食時需辨別和選擇。古代的“神農嘗百草”傳說,反映古代勞動人民逐漸獲得辨別食物、毒物及發現有毒植物可以治療疾病的能力,這些治療疾病的物質便是原始藥物的來源[1-2]。
據《蜀本草》記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藥類最多”[3],故古來相沿把藥物學及其著作統稱為“本草”。我國本草典籍和文獻很多,記錄了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和卓越貢獻,這些典籍及文獻成為中華民族的醫學文化遺產。其中,我國最早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記載365種藥物,為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這一巨著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因此,中國藥物學在一代代藥物學家的努力下逐漸發展壯大,并于近代被稱為中藥學[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自1956 年來,南京、成都、北京、上海和廣州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1958 年相繼增設中藥學本科專業,并出版《中藥學概論》和《中醫學概論》教材[5]。截至2022年,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中藥學專業,并下設多個二級學科: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臨床中藥學等[6]。中藥學學科經過不斷發展、多學科交叉互融,已經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7],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藥性、作用、臨床應用等的學科,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質優效佳的中藥材。如今市場上頻繁出現中藥造假、混偽等現象,這些問題導致中藥品種不真、質量低劣及純度達不到規定標準[8],嚴重影響中藥學的發展。中藥鑒定學是中藥學的二級學科,主要研究和鑒定中藥的品種和質量,尋找和擴大新藥源。解決上述問題,離不開中藥鑒定學和中藥鑒定專業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同樣離不開中藥鑒定學教材,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醫藥發展,迫切需要對中藥鑒定學教材進行系統性整理與歸納分析。
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cn)及全球圖書館聯盟(www.ucdrs.superlib.net)館藏信息檢索“中藥鑒定學”,從1972 年第一部《中草藥鑒定學》試用教材到2022 年最新版周小江版教材,共搜索到98版次教材(表1),可將其分為本科類教材、專科類教材和其他類教材。其中,本科類教材35版次,專科類教材48版次(中專和大專)。此外,康廷國于2009 年出版了1 部研究生教材。對本科類和專科類教材共83版次進行分析。

表1 中藥鑒定學教材信息
1972—2022 年教材出版數量及形式見圖1。21世紀中藥鑒定學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尤其是近10年(2012—2022 年)教材出版47 版次,占總數量的56.6%,雖每年出版數有波動,但總體呈現遞增趨勢。教材出版數量的增多也意味著中醫藥專業群體對其需求的提高,反映該教材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2015、2016、2018、2021 年教材出版數至少5版次,并在2016年達到最高9版次,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與這一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的更新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另外,專科類教材于2003年后每年保持至少1版次的更新,并于2015年達到峰值,為7版次。

圖1 中藥鑒定學教材出版數量及形式
出版形式分為紙質教材和數字化教材,在83 版次教材中,數字化教材有17 版次,占總數的20.5%。從2015 年出版的教材開始,新型出版業態逐漸顯現。近幾年,出版的教材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在紙質教材基礎上,強化數字化建設,融入了更多、更實用的數字化教學素材,如精品視頻等,對紙質版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和延伸。
據統計,出版2版次及以上教材的主編有16個,其中康廷國和王喜軍主編教材最多,均為5 版次(圖2),并且近幾年其出版趨勢穩定;從主編出版教材數量來看,康廷國、王喜軍、張貴君和吳啟南4 位主編共出版本科類教材17 版次,占本科教材總量的48.6%;李炳生和丁冬梅2 位主編共出版專科類教材7版次,占專科教材總數的14.6%。

圖2 出版中藥鑒定學教材2版次及以上的主編
中藥鑒定學教材出版社信息統計見表2,共有32 家出版社參與出版中藥鑒定學本科類和專科類教材,出版2 部及以上教材的出版社共有10 家。其中,出版7 部及以上的出版社有4 家,分別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這4 家出版社總計出版的教材數量為53 部,占出版總數的63.9%(圖3)。近10年來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本科類和專科類教材頻率最高。

圖3 中藥鑒定學本科和專科教材的出版社及出版數量

表2 中藥鑒定學教材類別統計
2012—2022年主流版本中藥鑒定學專科類和本科類教材的載藥數統計見表3,專科類教材平均載藥數為345個,多于本科類教材(284個)。其中,專科類教材載藥數每版差別較大,而本科類教材較穩定。

表3 主流《中藥鑒定學》本科和專科教材載藥數
綜合各版本科教材,中藥鑒定學教材分為總論、各論和附錄三部分,此編寫體例被絕大部分版本教材所沿用。總論重點論述中藥鑒定學定義和任務、發展史,中藥的產地、采收、加工與貯藏、鑒定等內容。部分版本(如姜大成版)在上述總論內容中增加了中藥資源、中藥質量標準等內容[9]。各論分為植物類藥、動物類藥和礦物類藥三篇,其中,有22版本科教材具備中成藥類篇,占教材總數的26.5%。此外,周小江與楊華主編的2022 年版本教材較其他教材多了中藥提取物類篇[10]。各論收載的植物類藥材按藥用部位分為根與根莖類、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與種子類、全草類、菌藻地衣類、樹脂類和其他類中藥11 章,每章按親緣關系進行排列。該分類方法便于掌握植物類藥材的形態特征,有利于同類藥物的比較,方便學生學習。動物藥和礦物藥因不便歸類常結合自然分類法(動物藥)和化學成分分類法(礦物藥)編排[11]。收載的中藥可分為重點藥和熟悉藥等,分別對其進行闡述。每版教材在收載內容上不斷豐富,圖文并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體系更加完整,基本能反映各個時期中藥研究的新成就。另外,1991 年由沈聯德主編的《中藥鑒定學》教材在編寫體例和內容上與其他本科類教材有很大的區別,該教材主要特點是介紹中藥鑒定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結合了植物學和生藥學的內容,多以檢索形式鑒別,沒有單味中藥的系統鑒定內容[12]。
目前本科類教材教學內容仍然以四大經典鑒定方法為主,即基原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這是從事中藥鑒定行業最基礎的專業能力。目前教學過程涉及生物鑒定法較少,偏于理論、弱于實踐,這與課時少、教材內容繁多有關,還與學校實驗條件有很大關系。近幾年出版的教材不斷融入思政內容,并積極結合科學技術納入更多數字化信息。
總之,本科類教材的編寫匯集經驗豐富的行業權威專家和優秀一線教師之力,不斷吸收行業新成果,及時體現新版《中國藥典》等國家標準內容,突出教材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等內容,以培養綜合性專業人才為目的,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能力。
綜合各版專科類教材特點,該類教材編寫主要分為上、中、下3 篇,上篇為中藥鑒定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中篇為常用中藥鑒定,主要介紹植物類中藥、動物類中藥、礦物類中藥的鑒定;下篇為中藥鑒定技能實訓。
專科類教材以四大經典鑒定方法為主要內容,對其原理、實驗操作等進行詳細介紹。為達到“見藥知名、見名知藥”的學習目標,該類教材很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即在教材內容選擇上做到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實踐“以會做熟練為準”,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和應用性,重視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注重實踐技能訓練,將實驗實訓類內容與主干教材貫穿在一起。該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滿足崗位需求、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按照行業用人要求,以職業資格準入為指導,將教學考核與職業資格認證融合在一起,增強教材的實際應用性。近年來,該類教材采用紙質書籍與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方式編寫,以提供更加生動形象的教材內容,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
總之,專科類教材的編寫依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和來自全國高職院校的優秀教師之力,積極吸納行業前沿信息,確保教材內容緊密結合一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13-16]。
中藥學專業的諸多學科中,與《中國藥典》聯系最為密切的就是中藥鑒定學。《中國藥典》自1985 年版以來,每5 年更新1 次,符合國家藥品標準的進展性特點,以規范管理藥品質量,保障人民用藥的安全有效,這勢必引起中藥鑒定學教材不斷更新[17-18]。中藥鑒定學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對中藥學現代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要求其內容的更新必須與《中國藥典》相匹配、銜接,這樣才能培養出具備與時俱進能力和適應未來中藥類工作崗位的中藥鑒定人才。
中藥鑒定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學科,隨著科學的進步及中醫藥文化走向國際化,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與精密儀器等用于天然藥物的研究,這使中藥鑒定學與生藥學有更多的相同點,進而有人認為中藥鑒定學就是生藥學,將中藥等同于生藥,這是不當的認識。生藥是指來自于天然、未經過加工或只經過簡單加工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從廣義上說,生藥包括一切來源于天然的中藥材、草藥、民族藥和提制化學藥物的原料藥,兼有生貨原藥之意。中藥與生藥在物質層面上并無本質區別,但在用藥理論上有本質區別[19],故2類教材的編寫應格外注意區別。
通過檢索發現,王喜軍和姚榮林2 位主編分別同時編撰了《生藥學》和《中藥鑒定學》(或《中藥鑒定技術》)2 類教材。這里列舉王喜軍版2 類教材,通過對比發現,兩者主要差異見表4。2 類教材在編排結構和編寫內容上高度相似,難以區分,其相似的原因主要是藥物的來源、產地、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含量測定等基本研究內容相同,且內容均來源于《中國藥典》,代表的是國家標準。然而,中藥鑒定學與生藥學是相近學科,不是相同學科,有必要進行嚴謹、正確的區分。首先,于具有本質區別的指導體系上,中藥鑒定學誕生于我國,是在中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研究中藥的來源、品種、質量變化規律及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應用學科;生藥學是發源于西方國家,在西方醫學體系指導下用于研究生藥的品種、質量及質量變化規律,解決生藥資源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的應用學科。其次,在研究對象上,中藥鑒定學的研究對象為中藥及其相關產品,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所謂中藥即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其簡單加工品,如中藥材大黃,在用于調配中醫處方、磨成細粉直接服用或調敷外用前必須經過炮制加工;生藥學的研究對象為生藥,即天然藥物,一般是指取自生物整體或部分的藥物[20],如植物整體藥物薄荷、植物部分藥物紅花等。大多數生藥都是我國歷代本草收載的藥物,還包括本草未有記載而為西醫所常用的天然藥物(如洋地黃葉、銀杏葉等)[19]。需要注意的是,經炮制加工的飲片和中成藥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下的產物,并非生藥學的本質內容,而部分《生藥學》教材寫道“在醫療保健方面,一般取生藥飲片直接配方,用于湯劑或制成中成藥”,這是將生藥等同于中藥的不當提法。最后,于教學側重點上,雖然兩者都將解決中藥或生藥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中藥(生藥)質量和質量變化規律,以及資源再生和新資源發現為目標,但側重點有不同。中藥鑒定學主要關注傳統中藥的本草歷史考證、采收加工方法、經驗鑒別方法和術語,而生藥學的教學側重于研究生藥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20]。

表4 王喜軍主編的《中藥鑒定學》與《生藥學》教材主要異同
綜上所述,中藥鑒定學與生藥學分別屬于中藥學和藥學2個不同學科體系,中藥是以綜合性藥效組分為標準,其與以活性成分為指標的生藥有明顯的區別[21]。中藥學講究整體治療觀念,即研究中藥多組分發揮整體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每味中藥的活性成分,這一點與生藥學有明顯的不同,生藥學側重于研究有效單體成分的含量等方面。可見,中藥鑒定學與生藥學有不同的理論體系、研究對象、教學側重點及研究標準,在人才培養上建議予以重視。
中藥鑒定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研究生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也應比本科階段要深入。目前只有康廷國于2009 年出版《中藥鑒定學專論》[22]研究生教材,無法滿足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教育需要,應該注重研究生教材的編寫。傳統的中藥鑒定方法主要有基原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等方法,隨著科學技術和學科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的引入和應用是實現鑒定方法客觀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重要途徑[23]。故在編寫過程中須重點介紹學科發展前沿技術,如DNA條形碼技術,其對促進中藥鑒定學的發展和藥材的真偽鑒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DNA 條形碼技術是基于一段標準的序列片段將中藥基原鑒定至物種水平,具有準確性高、通用性強的特點,不具專業分類、鑒定知識背景的人員也能進行操作,能夠有效應用于中藥全產業鏈[24]。例如,朱文娟等[25]利用DNA 條形碼成功鑒別肉蓯蓉種子和管花肉蓯蓉種子,為其種子的物種鑒定和種質資源多樣性研究提供依據,有助于在源頭上控制代用品、習用品和混偽品的種質資源流通,促進肉蓯蓉的規范化種植。甘雨桐等[26]提出基于物種全基因組的特異性靶標序列實現物種精準鑒定的方法(時珍法),并成功用于植物西紅花及其摻假物的鑒定,還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和石松類植物等不同類別的植物進行了鑒定[27],為全基因組在物種鑒定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些新的鑒定技術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增強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對學生個人學業、事業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材編撰過程也要充分融入人工智能,如結合最近熱門前沿技術Chat GPT 等,使教學更加貼近實踐需要和科技發展趨勢。
目前的教材編寫邏輯都強調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鑒定,一定程度忽視藥物原植(動)物鑒別。這導致基于教材內容,學生只知藥名而不識藥物原植(動)物。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應該通過學習中藥鑒定學,對常用中藥從古到今、從原植(動)物到中成藥的變化有更全面了解。藥物原植(動)物的準確鑒別是中藥發揮作用的基石,須從根源上保證藥物的準確性。這就要求認真審視中藥鑒定人才的培養邏輯,即全面的中藥鑒定人才培養應該是從種子種苗的準確鑒定著手,到藥物原植(動)物、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全流程鑒定。因此,需要優化教材編撰邏輯,做到見物知名,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突出對藥物原植(動)物鑒別,培養學生鑒別藥物原植物形態特征和查閱《中國藥典》及全國性或地方性中草藥書籍和圖鑒、核對植物分類方面的著作和文獻的能力。同時,教材也需指出對于難鑒定的藥材物種,在初步確定該藥物原植物的科、屬、種后,還需經過權威的中藥材鑒定專家鑒定或專業植物標本館核對,這是高素質中藥鑒定人才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
[利益沖突]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