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寶
春秋時期,列國紛爭,戰亂頻發。晉國與楚國曾交戰于城濮。大戰之前,晉文公招來大臣咎犯,說如今敵眾我寡,咱們該怎么辦。咎犯主張使用詭計戰勝楚國。晉文公拿咎犯的話去詢問雍季,雍季不同意,說出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用把水池排干的辦法來捉魚,眼下當然有收獲,但明年就無魚可捕了;用把樹林燒光的辦法來打獵,眼下當然有收獲,但明年就無獸可打了。雍季以捕魚、打獵為例,強調“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但是,晉文公最終還是采用了咎犯的建議,使用驕兵之計麻痹對方,而后誘敵深入,將楚國打敗。勝利之后,晉文公論功行賞,雍季得到的賞賜在咎犯之上,眾人不解,晉文公于是做出了解釋,說雍季的建議圖的是長久之計,咎犯的建議為的只是一時之利。這次雖然我不得已采用了咎犯的建議,但不能因此就將咎犯置于雍季之前。
這段歷史被記載到傳世名著《呂氏春秋》中,雍季用“竭澤而漁”“焚藪而田”來比喻戰爭中使用詭詐的手段,讓人印象深刻。“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句話的本義,以及表達的從自然界獲取資源時應當采取節制、審慎的態度,切忌過度索取、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期打算的短視行為,蘊含的尊重自然、遵循“天時”進行生產生活的思想,也讓后人格外重視,反復引用提及。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不尊重自然,違背天時,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后果已經開始大量顯現出來,自然界已經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對此,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選取了當時的三個典型事例進行了描述。第一個事例是,“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第二個事例是,“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那同一種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就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第三個事例是,“在歐洲傳播栽種馬鈴薯的人,并不知道他們隨同這種含粉的塊莖一起把瘰癘癥也傳播進來了”。時間過去100多年,教訓依然深刻,真理永遠不變,恩格斯的警醒與告誡,仍然值得全人類高度重視。
“那種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決不能再延續下去了!正所謂‘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必須摒棄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生態農業、低碳鄉村成為現實,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守住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呂氏春秋》里的這句話,用以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合理借鑒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發展觀,結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對之加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強調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深刻闡明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時代課題。
“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危害生態安全,順應規律、適度節用才能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我們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唯有如此,方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長遠維護我國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