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弦宇 閆龍美 邢雅璇 許志杰 陳益多 高慧容 張京春



摘要? 目的:以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探討《清宮醫案集成》中治療不寐的用藥和配伍規律。方法:將《清宮醫案集成》中治療不寐的處方進行整理,在古今醫案云平臺提供的Excel 2010軟件模板上建立處方數據庫,通過古今醫案云平臺對數據進行頻數統計、關聯規則分析、聚類分析及復雜網絡分析。結果:共篩選出345首處方、275味藥物;經關聯規則分析,對納入的中藥數據進行中藥配伍關聯分析,篩選出共現頻次≥40次的中藥,同時設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終得到13條關聯規則數據。高頻藥物間生成5組聚類組合,核心處方包括白術、白芍、茯神、當歸、甘草。結論:《清宮醫案集成》中清代宮廷御醫治療不寐,具有氣血同治、調心安神、重視肝脾的用藥特點。
關鍵詞? 不寐;《清宮醫案集成》;古今醫案云平臺;用藥規律;數據挖掘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2.006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for Insomnia Based on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U Xianyu, YAN Longmei, XING Yaxuan, XU Zhijie, CHEN Yiduo, GAO Huirong, ZHANG Jingchun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ingchun, E-mail: zhangjingchun276@126.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for insomnia.Methods:The medical recor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somnia collected in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were retrieved to construct the database of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was used to conduct medication statistics, compatibility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and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ults:A total of 345 medical records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involving 275 kinds of drugs.The compatibility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he included Chinese medicine data? carried ou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occurrence frequency≥40 was selected,and the confidence degree ≥0.6 and support degree ≥0.2 were set.Finally,13 association rule data were obtained.The clustering results included 5 categories of drugs combinations,? including Baizhu(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Baishao (Paeoniae Radix Alba),Fushen(Poria cum Ligno Hospite),Danggui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and Gancao(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by Qing imperial physicians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rule of regulating heart,relieving mind,treating Qi with blood,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iver and spleen.
Keywords? insomnia; "Qing Palace Medical Case Integr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Records Cloud Platform; medication rule; data mining
基金項目?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基金資助項目(No.CI2021A009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81573817)
作者單位? 1.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通訊作者? 張京春,E-mail:zhangjingchun276@126.com
引用信息? 吳弦宇,閆龍美,邢雅璇,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討《清宮醫案集成》治療不寐的用藥規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2):239-243.
不寐,又稱失眠,是一種病癥,是指在有充足的睡眠機會和適宜的環境下,病人仍然感到對睡眠的時間和/或質量不滿意,并且伴隨著日間功能的損害[1]。現代社會失眠的發病率與日俱增,與快節奏、高
強度、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有不可忽視的關系[2]。對失眠的治療現代醫學大多應用催眠鎮靜類、抗焦慮抑郁類藥物,短期內雖明顯見效,但長期使用易產生戒斷反應、耐藥性等不良反應。使用中藥治療失眠具有難以替代的優點,長期研究過程中,中醫藥治療失眠的方法多樣,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灸和中醫理療等。中醫藥治療失眠問題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就。其中,中藥內服是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植物藥物的配方和應用,可以調整病人身體的陰陽平衡,以及調整脾胃、肝氣等方面的功能進而緩解失眠癥狀。中醫藥治療失眠的優點在于其安全有效、經濟且副作用較小。因此,這些優點使得中醫藥治療在臨床醫師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3]。宮廷醫學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皇家原始醫藥檔案是宮廷醫學的來源,發掘、整理和研究清宮皇家醫療檔案材料,對開拓傳統中醫藥學寶庫,繼承發揚其經驗思想具有重要而積極的影響。《清宮醫案集成》由陳可冀院士整理編寫。此書上自順治、康雍乾,下迄光緒、宣統共十朝,陳可冀院士對清宮醫案作出全面的系統整理研究。因此,此書展現了清代太醫院的醫療特征及清代醫學的巔峰水平,其中涉及不寐癥狀的病案比比皆是,有學者認為“由太醫院培養的也因為從師于高手而具有相當的水平[4]”,故對此書進行數據挖掘以供今日臨床工作者借鑒。張京春教授師從陳可冀院士,對宮廷醫學進行了長期且較深入的研究,故而此研究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清代宮廷御醫治療不寐病證的思路進行探究,以求對臨床診療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整理《清宮醫案集成》所收載的治療不寐的方藥,納入研究方劑共345首,其中湯藥320首,膏方5首,丸劑9首,代茶飲11首。
1.2? 數據篩選
將《清宮醫案集成》中包括“不寐”“夜寐不安”“少寐”等關鍵詞的條文篩選出來,并錄入條文中包含明確藥物組成的處方,處方名稱不同,而中藥組成相同的處方只錄入1次。
1.3? 數據規范
為進行有意義的統計和分析,首先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進行醫案數據的搜集。這一過程涉及病例的詳細信息,包括病人的病癥、治療方案以及所使用的中藥。這些數據將被整理并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9,以創建一個初始的中藥數據庫。在整理中藥名稱時,參考權威的藥典進行標準化處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 版、《中藥大辭典》2006版作為中藥名稱的標準,統一規范納入數據庫的中藥。如把生梔子、炒梔子合并統計為梔子,干地黃、生地黃合計為生地黃,當歸身、全當歸合并統計為當歸;刪除現已不再廣泛使用的中藥,如人中黃、赤金等。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古今醫案云平臺(V2.3.5)提供的Excel 2010軟件模板建立處方數據庫,運用古今醫案云平臺對數據進行中藥頻次統計、屬性統計、配伍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和復雜網絡分析。
2? 結? 果
2.1? 用藥頻次
共納入處方345首,使用藥物共計275味,其中30味藥物使用頻次≥40次。用藥頻次排前10位的藥物分別為甘草、白芍、當歸、茯神、茯苓、地黃、陳皮、白術、麥冬和半夏。詳見表1。
2.2? 用藥屬性
中醫藥治療不寐時所選用中藥多性溫、性平,味以甘、苦、辛為主,主要歸于脾、肺、胃、心、肝經。詳見圖1~圖3。
2.3? 常用藥物的關聯規則
對納入的中藥數據進行中藥配伍關聯分析,篩選出共現頻次≥40次的中藥,同時設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終得到13條關聯規則數據。得到的中藥配伍分別為白芍-甘草、當歸-甘草、茯神-甘草、當歸-白芍、白芍-當歸、白術-甘草、茯神-白芍、麥冬-甘草、茯苓-甘草、陳皮-甘草、地黃-甘草、白術-白芍、白術-當歸。詳見表2。
2.4 ?常用藥物的聚類
運用古今醫案云平臺對出現頻次≥40次的30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方法選擇類平均法,距離選擇歐式距離,以最長距離12為界對中藥分組,藥物可被劃分為5組。第1組藥物為甘草,第2組為茯神、白芍、當歸和白術,第3組為茯苓,第4組為地黃和麥冬,其余藥物為第5組。詳見圖 4。
2.5? 復雜網絡分析
使用古今醫案云平臺的數據挖掘功能對數據進行復雜網絡分析,詳見圖 5。篩選出權重>90的核心藥物,詳見圖6。
3? 討? 論
不寐,或稱“少寐”“不得臥”,即一般所謂失眠,是因經常不易入睡,或多夢,或睡后易醒導致睡眠質量不佳的疾病。中醫論治不寐大多認同不寐的基本病機是源于《黃帝內經》的“陽不入陰”理論。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陰氣虛時,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分,所以失眠[5],對人體而言,臟腑、氣血和經絡皆具陰陽二氣,故臟腑、氣血、經絡失調都可致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而出現不寐[6]。由于宮廷對療效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御醫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時代的先進醫療水平,且御醫對疾病時常具有獨特的診治思路。清代的中醫學在明代溫病學的基礎上發展顯著,在訓詁盛行的背景下不僅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等經典著作及宋金元明時期形成的各大醫學理論流派進行探討分析、融會貫通作出精簡的論述,而且不同流派的醫學學術交流頻繁,而宮廷內部醫療活動亦受到影響。清代御醫首重療效,辨證論治,法度謹嚴,廣用經方,頻繁運用代茶飲法,調治兼顧。因此,本研究對《清宮醫案集成》的方藥分析具有一定意義。
3.1? 調心安神
關聯規則結果表示的藥物組配均包括心經;聚類分析的第1類藥物為甘草,第2類為茯神、白芍、當歸、白術,第3類為茯苓,這3類藥物的絕大部分藥物均涉及心經。此外,復雜網絡藥理學分析得出的核心處方中的5味藥物中茯神、甘草及當歸的歸經均包含心經,由此可看出,清宮論治不寐以調心安神為核心,在《清宮醫案集成》中也提到不寐的形成與“神”有關,邪擾于神而致不寐者屬實,營血不足而致不寐者屬虛。《醫方選要》云:“治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夜多不寐,小便或濁。”心血不足,心神無所養,則出現不寐。張景岳言:“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關于茯神,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有:“理心經,補心氣,止驚悸,除恚怒健忘”的論述。現代藥理研究指出,茯神有鎮靜安神的作用[7],能夠延長病人的睡眠時間,因此,中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不寐,對大多數不寐的病人均有較好療效。對心悸伴失眠病人則投以甘草為主藥的炙甘草湯加減,可對病人情志狀態產生正面影響,并提高睡眠質量,治療效果良好[8]。由此可見,調心安神對不寐的論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3.2? 氣血同治
經過頻數統計,前10種藥物的使用頻率最高,分別是甘草、白芍、當歸、茯神、茯苓、地黃、陳皮、白術、麥冬和半夏。這些藥物同時具備氣分和血分的特點。通過關聯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臨床用藥時,應特別重視當歸、白芍、茯神和甘草等藥物之間的相互組合。目前,中醫學界在甘草不作為主藥的情況下,常用來調和諸藥,此次錄入數據時發現甘草用量較小,所以在關聯強度較強的藥對組合里著重看白芍-當歸、當歸-白芍、白術-白芍和白術-當歸。不難看出,清代宮中對氣血之病變十分重視,據醫案載,御醫凡治氣血,強調氣為血帥之理論,側重治氣者多。《圣濟總錄·卷第九十·虛勞不得眠》提到:“虛勞之人,氣血衰少,營衛不足,肌肉不滑,其不得眠之理。”強調了氣血對不寐的重要性,白芍屬于血分藥,陶弘景在《名醫別靈》論及其“通脈順血……散惡血,逐賊血。”當歸亦是一種補血藥,善活血調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當歸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凝集、護腎保肝及調控心腦血管系統、免疫功能、神經系統等藥理作用[9-11]。周之干在《慎齋遺書》言:“氣病必傷血,血病必傷氣”,氣血之和調,乃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其一方有病,必影響于另一方,因此,氣血同治對不寐病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3? 柔肝健脾
關聯規則中支持度>0.26的6個藥對均涉及肝經和脾經;復雜網絡分析中權重>90的藥物篩選出的核心處方為甘草、白術、白芍、當歸和茯神,這5味藥主要歸心、肝和脾經。由此可見,清代宮廷治療不寐不僅局限于心經,亦重視肝脾,清代御醫亦有關于肝脾的相關論述,清代御醫佟闊泉參考其父治療肝病的豐富經驗,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萬病由肝,治肝為先”。《普濟本事方》[12]提出陰陽平和的人肝臟不受邪氣,睡眠時魂歸于肝,心神安靜而入睡。論及肝魂與心神的關系,因此由情志過極、稟賦不足等導致的心悸、怔忡,常將補心滋陰、疏肝理氣法相結合進行治療。古代宮廷生活條件優越,卻也易思慮過重,易致肝氣郁滯或者耗傷肝陰,血歸肝過程失常,心神不安則出現不寐;關于脾胃,清代御醫龔廷賢以調理脾胃而聞名,認為“脾胃受損乃內傷之根本”,宮中食物品種繁多,易飲食失節,脾主運化,脾虛則生濕;《內經·素問·逆調論》謂:“胃不和,臥不安”,現代研究發現,大腦、心臟、胃腸道之間在神經支配、物質代謝等多方面存在關聯[13-15] ,有學者通過腦-腸軸對消化系統和失眠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得出消化系統疾病和失眠關系緊密[16],因此,從肝與脾胃輔助治療不寐不僅具有中醫理論支持,亦有現代科學依據。
4? 小? 結
古代宮廷養尊處優,食物種類繁多,但也由于活動范圍的限制與勾心斗角,情緒易出現波動,而隨著生產力和時代的進步,人們七情失調和飲食失節與日俱增,缺乏鍛煉,出現不寐的比例日漸升高,清宮不寐醫案以夜不得寐、夜間少寐為主要癥狀,伴有頭暈、胸滿、少食、身倦、心悸等癥狀[17],《清宮醫案集成》認為本病的形成與“神”有關,可概括為“有邪”和“無邪”兩大類[18]。邪擾于神而致不寐者屬實,營血不足而致不寐者屬虛。清宮治療不寐之法,一是辨證精準、用藥謹慎,仔細區分不同的病因病機,選取藥味較少且劑量輕;二是側重養心、和胃及調和陰陽[19]。本研究使用5種分析方法挖掘《清宮醫案集成》治療不寐之用藥規律,根據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清代御醫治療不寐時以心神為紙,將肝胃作筆,采氣血成墨,講究氣血同治,在調心安神的基礎上注重肝脾,主要以補氣養血、調心安神、柔肝健脾為主。張京春教授在治療心系疾病時,吸取清宮的治療特點,認為不寐與心慌的中醫機制類似[20],臨床上不僅關注心,同時重視調肝健脾,常常顯效。綜上所述,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清宮對不寐的論治經驗可為現代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磊,岳廣欣,樊新榮,等.“陽不入陰”不寐病機涵義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2,28(5):676-678;694.
[2]? 丁琳琳,蔡慧君,紀云西.基于晝夜節律與內陽外陰論治不寐[J].新中醫,2023,55(12):204-207.
[3]? 楊繼中,張彪.論中醫藥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J].光明中醫,2022,37(6):965-968.
[4]? 陳可冀,周文泉,江幼李.清代宮廷醫療經驗的特點[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3):19-22.
[5]?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9.
[6]? 郭建生,李綿綿,林國清.不寐病機“陽不入陰”探析[J].中醫學報,2023,38(7):1423-1427.
[7]? 戴慧,覃欣怡,端木彥濤,等.茯神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控制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22,53(10):68-72.
[8]? 宋強,趙琳菡.炙甘草湯治療失眠并伴心悸的作用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10):1735-1736.
[9]? 馬燕,張育貴,石露萍,等.當歸炮制品及其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23,48(22):6003-6010.
[10]? 李偉霞,泥文娟,王曉艷,等.當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質量標志物(Q-marker)的預測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2,40(6):40-47;274.
[11]? 馮慧敏,李玥,羅旭東,等.當歸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及質量標志物的預測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2,40(4):159-166.
[12]? 許叔微.普濟本事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6.
[13]? 展立芬,邢博文,覃思敏,等.基于藏象學說的心、肝、胃同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運用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21,32(11):2726-2729.
[14]? 付怡茗.從中西醫不同視角探討情志與脾胃病的相關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2,37(3):1625-1628.
[15]? HEISS C N,OLOFSSON L E.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development,function and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J].J Neuroendocrinol,2019,31(5):12684.
[16]? 侯理偉,榮培晶,魏瑋,等.基于腦-腸軸探討消化疾病和失眠共病的應用展望[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9):4541-4544.
[17]? 陳可冀,張京春.清宮醫案精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24.
[18]? 陳可冀.清宮醫案集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63-1564.
[19]? 區綺琪,王鵬,王莖.淺析宮廷醫學辨治不寐特色[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6):3691-3694.
[20]? 張京春.走進清宮學養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103-104.
(收稿日期:2023-06-11)
(本文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