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讀書是學習,生活體驗、社會實踐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行動起來,敞開校門,鼓勵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
如何繞開種種形式主義的套路,讓生活體驗真實發生,讓社會實踐真實呈現?
真實,就應當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
今天的學生并不喜愛那些管控型的編排、程式化的運作,并不滿足那些仿真性的設計、標準化的評價,也不情愿那些流水線的作業、扎堆式的趕潮。“我的項目我做主”。富有個性化、挑戰性和復合型的社會實踐,是他們共同的喜愛和向往。
真實的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的選擇也可以靈活多樣。投身綜合實踐,可以到跳蚤市場去擺地攤;接受行業體驗,可以到書店學習圖書分類書架整理;投身志愿服務,可以加入社區義工行動;增長社會閱歷,可以開展專項社會調查;等等。這里有自主選擇、自由發揮的無限空間。
真實,就應當讓學生葆有原真性的情境體驗。
真正的學習一定是從問題開始的。
面對突發性事件,應答挑戰性難題,沒有預設的標準答案,也少有師長的全程護佑,對學生的智慧、能力、意志,都是一種嚴苛的考問。筆者曾聽過一位同事講述,當年她上中學的兒子曾聯絡幾個小伙伴,領著媽媽們組織策劃了一次出國赴美旅游。他們在自駕途中無意間因超速被美國警察攔下,媽媽們一時不知所措。孩子們挺身而出,沉著冷靜地上前主動交流,解釋原委,自我申訴,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也贏得了美國警察的稱贊。這種真實的歷練,恰恰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真實,就應當讓學生獲得生命的全素養提升。
生活是少年成長最好的老師。多樣化的人際交往,可以提升其環境適應、問題處置等底層能力;面對面的社區服務,可以增益其公民意識、社會責任等人文素養;全身心地參與社會實踐,可以更有效地助力其開拓認知視野、修習社會規則和砥礪創新思維。
筆者曾在《光明少年》上看到一篇文章《我在加拿大送報紙》。一名來自中國的11歲小學生,分享了他為所在社區送報途中歷經奔波的勞累和寒冬的辛苦、感受鄰居的友好和“汪星人”的驚嚇,還有領取報酬后給家人和朋友買禮物、給學校的公益項目捐款、給自己買書買比薩的那份由衷的欣喜。
這個故事,就是對生活真實發生意義的一個鮮活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