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父母們:
孩子降生于世,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淳樸自然,純潔無瑕,他們的未來充滿多種可能。父母是孩子身體的締造者,更應該充當孩子心靈的雕刻師,將孩子雕琢成獨具個性又璀璨光華的美玉。
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在鑿刻完著名的雕像《大衛》后曾說:“我去采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余的石頭,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大衛就誕生了。”父母對孩子心靈的塑造就像雕刻家創造自己理想的作品,只需要去掉那些不必要或不應有的東西,就能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孩子。當然,這首先得父母想做孩子心靈的雕刻師,同時也需要有獨到的眼光。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幾乎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前途無量,甚至有些父母還傾其所有給孩子想要的一切。但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不能稱其為“雕刻師”,父母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做孩子心靈的雕刻師。這樣的父母才是獨具遠見卓識的父母。
首先,要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只有在陪伴的過程中,你才能發現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有共同語言進行溝通。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更多的是陪伴孩子玩耍,在玩耍中增進親子和諧關系,在共同探索中認識和了解社會。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就要更多地陪伴孩子閱讀。書籍是給孩子打開廣闊世界的大門,同時父母也能找到一扇和孩子心靈溝通的窗戶。親子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可以將孩子引導到與父母共享的美好時光和美妙天地之中。這樣,父母與孩子就有了更多共同話題,就有了進行平等心靈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很多父母常常感嘆:孩子大了,不愛跟我們講話了!這并不是因為孩子有了許多秘密,而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共同語言少了。父母不妨陪孩子讀讀他們愛讀的書,談談閱讀的感受和收獲。在溝通交流中,父母可以幫孩子鋤掉心靈的“雜草”,種上健康生長的“花朵”。
其次,要和孩子一起規劃未來。父母和孩子朝著共同期望的方向發展。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孩子的未來要提前規劃,要從小規劃。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家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自幼培養。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嶄露頭角的女孩武亦姝,從小對詩詞歌賦感興趣,積累詩詞量達到2000余首,后來被清華大學錄取。這樣的孩子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其實武亦姝的成長得益于父母對她從小的培養。她的父母沒有愛看電視玩手機的習慣,閑暇之余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武亦姝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她接觸古詩詞,練習書法和繪畫,培養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名和花期,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早做規劃,幫助孩子丟掉不良嗜好和習慣,讓他們如期開放。
最后,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父母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什么社會上存在“啃老族”“巨嬰”群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只是物質上的滿足,而缺乏心靈成長的引導和塑造。孩子從小已經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長大后自然也就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別說自立于社會所需的人格。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逐漸斬斷他們的依賴心理,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好。給孩子“斷奶”,不僅要從生理上,更要從心靈上。當孩子取得成績時,除了贊揚和鼓勵,還應該提出更高的目標,讓他們跳一跳摘到更大的蘋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給他們一個自己想辦法克服的機會,而不是馬上包辦代替;當孩子受委屈時,要教給他們走出迷霧和陰霾的方法,給他們以心靈的撫慰……祛除依賴心理,讓孩子形成獨立人格,是每位父母應該做到也可以做到的。
學習做父母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就讓我們學做孩子心靈的雕刻師吧!相信經過精心雕琢,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世間閃閃發光的寶玉!
你們的朋友: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