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一餐一飯皆是煙火,一飲一啄皆是生活。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的張良仁,本是埋頭于中外考古、一心授業解惑的教授,卻在洞悉了飲食和考古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后,跨界成為美食達人,走街串巷探店,科普考古知識和地方文化。
“啖(dan )珍饈美饌(zhuan)、談舊聞新說”的快意人生中,張良仁經歷了什么?又收獲了什么?我們跟隨他一起,用味蕾感受歷史。
《光明少年》:考古看上去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您是怎樣想到通過美食探店的形式來講考古知識的?
張良仁:早期考古研究的內容大多是宏大敘事,比如文明起源、農業起源等,這些的確和我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如今考古研究的內容比從前豐富很多,涉及建筑、服裝、飲食等,都是我們熟悉的,這拉近了考古和日常生活的關系。
作為一個考古學者,我知道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考古知識是很枯燥的,為了增加趣味性,考古需要借助“考古+”的表現形式,我想或許可以從美食、文物、旅游等大眾接受程度高的方向尋找突破口,借助美食來講考古就是一次嘗試。拍攝大家熟悉的美食,從美食出發講講涉及到的歷史和考古知識。吃飯不只為了解決溫飽,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可以關聯到祭祀禮儀、餐桌文化等,能講的內容很多。
在錄制了美食探店的系列視頻后,我也驚喜地發現,從這個角度看考古很有意思。中國各地都有很多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歷史也很精彩。
《光明少年》:每次拍攝前,您都會做哪些準備工作?對成為短視頻博主這件事有怎樣的感受?
張良仁:每條短視頻的背后都凝結了很多人的努力,需要有人做調研、寫腳本、拍攝、剪輯,盡管很多工作是由團隊成員幫我完成的,但是審核腳本里的知識點一直是我來完成。人總有知識盲區,我需要查文獻確保要講的知識點的正確性,以免誤導大家。記得第一次拍攝,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緊張而忘詞、語無倫次,擔心視頻做得不好,會影響粉絲的觀看心情。后來,不斷學習優秀博主講故事的方式,調整和提高自己的表現,隨著拍攝經驗的積累,現在已經比較從容了。
《光明少年》:作為教授,您之前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教學研究上,主要面向高校學生。現在錄制短視頻成為美食博主,面對的受眾更廣,“跨界”給您帶來了哪些挑戰?
張良仁:挑戰是多方面的,我之前在大學里教書帶學生,對教學工作駕輕就熟。但短視頻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形式,面對鏡頭所需的表現力和語言風格都和我平日不一樣,這些對我來講是很大的挑戰,我還專門請了一位播音員來教我發音和吐字。我不擅表達,同事和朋友們對于我做短視頻這件事都很意外,但他們都很贊同和支持我。家人也覺得自從當了短視頻博主,我說話的風格變了,人也活潑可愛多了。
《光明少年》:您在借助美食科普考古知識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經歷?
張良仁:我出生在浙江西部的山區,從小就吃辣,也喜歡吃辣。我不只嘗試過湖南、四川、湖北等地的辣椒,到訪其他國家時,也吃過墨西哥、越南、伊朗等國家的辣椒。所謂的“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我覺得我就是其中一個,自以為在吃辣方面沒有敵手了。在拍攝美食視頻時,我卻栽在了南京的一家面館里。那家面館以辣椒著稱,收集了福建、廣西等全國各地的辣椒,面的口味分為微辣、微中辣、中辣等很多級。我想挑戰最辣的,但面館表示沒人敢挑戰就不做了。于是,我選擇了中辣,沒承想吃了幾口就敗下陣來。那碗面最終也沒吃完,我把它帶回家用清水沖了兩遍再吃,還是辣得不行。
《光明少年》:您認為青少年需要怎樣的考古知識?對于面向青少年做科普您有怎樣的思考?
張良仁:我覺得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更感興趣的考古知識,應該是貼近他們生活的,比如學習、吃飯、穿衣、禮儀、娛樂等方面的內容。其實,這些在考古中都有對應的知識可以講,舉個例子,同學們現在上學的地方叫學校,在古代叫做學堂,南京還有一所科舉博物館,我們可以講講古代科舉是如何進行的。給青少年做考古知識科普,還是要從他們熟悉的事物或場景入手,這樣他們才會覺得有意思,容易產生共鳴,也能調動他們對相關的考古知識的興趣。
《光明少年》:近年來考古盲盒火爆,青少年可以自己動手“挖寶”,感受尋寶的樂趣。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考古題材的內容,考古學可以說是成功圈粉了青少年。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文化現象?
張良仁: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強。考古盲盒在娛樂性之外,能滿足同學們的獵奇心理,激發他們對考古的興趣。青少年自己動手“挖寶”的過程,接近于考古學家把深埋在土里的文物挖掘出來并恢復原貌的過程,大家能借此體驗考古學家的工作內容。
影視作品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考古題材的作品對于幫助青少年了解考古專業也有一定引導作用。但是,有些小說或電影情節過于離奇、杜撰成分過高,可能會讓大家對考古學產生一定的誤解。建議同學們多看看貼近真實考古生活的紀錄片,多去逛博物館和遺址。當身臨其境地觀察古代城墻、房子、墓葬等,我們會對古時的房屋修建技術和古人的生活有更加感性的認識。感性認識和我們從書中學習到的歷史知識不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打開視野、激發靈感,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間,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采訪后記
您是教授也是美食達人,如何在雙重身份中找到平衡?
張良仁:我希望當好科普工作者,講好飲食考古。學者不能只是獲得知識、生產知識,還應該與社會公眾分享知識,讓考古知識走進千家萬戶。把專業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講給更多人聽,是考古人的責任。
我也不會放棄學術研究,外國考古和科技考古還有很多學術問題等著我。中國是個大國,需要有研究外國考古的專家,就像其他國家也有“漢學家”一樣。未來,上課、帶研究生、寫論文、做課題這些正事都不能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