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這句廣為流傳的小詩形象地勾勒出徽州民居的經(jīng)典畫面:青山綠水之間,白墻黛瓦層層疊疊,明朗而淡雅。鱗次櫛比的馬頭墻高低錯落,詩意婉約的小橋流水點綴穿行于村落之中。
在我國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民居體系中,徽州民居以其標志性的建筑形式和風格而獨樹一幟。走進其中,可見回廊掛落,飛檐翹角,雕琢精美的門窗梁枋,裝有日月的天井院落,組成一幅幅意境雋永、靜謐淡雅的水墨詩畫。
徽州民居起源于宋代,興盛于明清。在宋代,徽州地區(qū)已成為重要的商業(yè)中心,許多商人和富裕人家來此定居。為了防盜和安全,他們開始建造堅固耐用的民居。到了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風格、營造工藝和文化內(nèi)涵達到了巔峰。當時徽商崛起,他們衣錦還鄉(xiāng)后,受到宗族觀念的影響,或建造精致奢華的宅院體現(xiàn)家族地位和個人榮譽,或重修祠堂祭奠先祖、光耀門庭,或建造牌坊祈福鎮(zhèn)邪、表彰功名、教化四方。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這三種最典型的建筑形式被稱為“徽州三絕”。
徽派民居多為磚木結構,外部色彩基調(diào)以黑白灰為主,內(nèi)部配以木材、磚石的自然色澤,構成了素雅、質(zhì)樸的色彩環(huán)境。徽州地處山區(qū),民居選址多依山傍水,與自然環(huán)境緊密結合。徽州人受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學的影響較深,注重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規(guī)范,民居中長幼尊卑排列有序,忠孝節(jié)義滲透其間。他們在民居營建時將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儒商文化相結合,并按地形、規(guī)模、功能靈活布局,以“進”為基本單元,進門為前廳,中設天井,后設廳堂及廂房,建筑空間沿縱向軸線方向延伸,形成了因地制宜、規(guī)整有序、緊湊精細的二進或多進的合院式民居形式,營造出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
徽州民居集山川風景靈氣,融人文風俗精華,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營造之精、裝飾之美、文化內(nèi)涵之深、村落群保留之完整,為國內(nèi)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精粹。
徽州民居為什么是白墻黛瓦?
在徽州民居的攝影、繪畫作品中,白墻黛瓦是識別性極強的建筑意象符號。
從地域需求來說,徽州梅雨季節(jié)多雨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對磚墻的侵蝕較為嚴重,將吸水性較強的石灰抹在外墻面上,可以更好地保護磚墻。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梅雨季節(jié)天氣陰暗,會讓人感到心情壓抑,白色有利于減輕這種壓抑感。從環(huán)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同時,青磚黛瓦也是中國很多古建筑和民居建筑的“標配”,青磚黛瓦的燒制溫度比紅磚高,工藝更復雜,所以黛瓦具有密度高、抗壓能力強、防水性好、耐火耐高溫等特點,能夠延長建筑使用周期。
從美學方面來看,白墻黛瓦的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徽州人民對自然質(zhì)樸之美的追求。徽州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鄉(xiāng)。朱熹繼承老子、莊子的美學思想,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受這種美學觀的影響,千百年來徽州民居一直保持這種質(zhì)樸本真之美,摒棄鮮明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畫卷中,白墻黛瓦的色彩搭配簡潔明快,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形成典雅、明快的自然山水畫卷,演繹出徽州民居獨特的水墨美學。
何謂“五岳朝天” “四水歸堂” ?
馬頭墻是徽州民居標志性的建筑形式符號,指高于屋面的山墻墻垣,因其形似高昂的馬頭而得名。馬頭墻由明代時任徽州知府的何歆創(chuàng)建并推廣,初衷是在相鄰民居發(fā)生火災時阻隔火源,封住火勢,故又稱“封火墻”。馬頭墻的墻體高度隨屋頂坡度逐層向下疊落,一般兩疊式和三疊式居多,較大民居由于進深大、庭院數(shù)量多,馬頭墻的數(shù)量也會隨之增加至五疊或七疊。由于五疊的尺度較為合適,比較有代表性,給人的印象像是五座延綿起伏的山峰,通常被稱為“五岳朝天”,這也是中國古人山岳崇拜在建筑文化中的一種體現(xiàn)。
“有堂皆井”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為了安全和防盜,徽州民居外墻多不開窗或開小窗,宅內(nèi)采光、通風皆靠天井,以天井為中心,形成內(nèi)向合院。中國古人認為“水”即是“財”,天井的設計也是遵循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雨天雨水順著坡屋面落入天井中的水井、水缸中,或經(jīng)暗渠流入自家池塘,被稱為“四水歸堂”。
徽州民居中的“拐彎抹角”
在“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徽州,山多地少,人口稠密,再加上聚族而居,全村的房子都緊緊挨在一起,故村內(nèi)道路往往比較狹窄。可即便如此,徽州人在建造房屋時也大都遵守“閣樓退一步,墻角讓三分”的原則,正房與閣樓銜接處,閣樓往往后退一步。在道路或者巷口拐角處,房主都會有意識地將房子外(至少在行人高度)直角削平,或者抹成圓角,以避免尖銳的墻角碰傷來往行人。這種“拐彎抹角”的做法體現(xiàn)了徽州人與人為善、禮讓謙和、和氣生財、和諧共存的文化理念和處事信條。
為什么要“千金門樓四兩屋”?
自古以來,徽州民居就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門當戶對”“門第等次”中的“門”即為門樓。徽州民居入戶大門均配有門樓或門罩,門樓、門罩也就自然成了房屋的“臉面”,于是,“裝點門面”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從門樓的形式和裝飾可以大致看出屋主的家境、職業(yè)和志趣抱負。同時,門樓的尺度與形式也反映出房屋主人或是其祖上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這也是禮教等級文化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