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是一個不定期更新的新欄目。《易經》載:“圣人設卦觀象。”古之圣人借助文字符號對天地間未知、嶄新、混亂的“象”,予以第一時間的觀測、辨識、命名,如此才能解惑,才能去魅,才能照亮人們前行的路。步入數字時代之后,斗轉星移,萬象更新。隨著技術的滲透、媒介的革命,文藝領域涌現出大量新的作者、新的樣式、新的現象。我們需要一場數字時代的“文藝啟蒙”;因此,我們需要一批數字時代的“觀象者”。
這是一個聚焦當下的欄目——從數字時代的文學到藝術再到文化。和所有的欄目一樣,這個欄目也傳達著一種理想: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話題,通過“觀象者”們杰出的觀察與叩問,逼近并且揭示我們當下的精神處境,在數字時代,重新喚起我們思維與生命的活力。
欄目這一期的三篇文章,聚焦“微短劇”這一新興文藝樣式,其興也勃也。于楊的《源與流,重和輕——從網絡文學到微短劇》,展示了一條從網絡文學到微短劇的生產鏈條,發現了這兩種新興文藝類型之間的強契合性。帕孜麗婭在《微短劇:加速社會中的高效選擇》當中敏銳地指出,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后現代語境之下的“加速社會”階段,而微短劇正是“加速社會”所需要的消費品。在《微短劇的流行密碼》中,溫雅紅靈活運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論述,對微短劇流行的原因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三篇文章各有側重,立體呈現了微短劇的形態與問題。隨著文章的面世,“數字時代”這一年輕而新鮮的欄目,算是正式開啟。
賈想,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在《揚子江文學評論》《南方文壇》《小說評論》《中國當代文學評論》《文藝論壇》《媒介批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60余篇。曾獲中國文聯『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優秀評論文章』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