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菜根香,則百事可做。”"北宋詩人汪革的這句名言,得到南宋大儒朱熹的認同,對之有批注:“某觀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違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并將其編入典籍用以教育激勵孩童和學子要忍得清貧,志存高遠。“菜根之香”寓意深刻。
有意思的是,在宋代之前即有個“此根大香”的歷史細節。《資治通鑒》記載,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計劃到塞外巡視,先派了武衛將軍長孫晟勘察道路打前站,去傳諭沿途要經過地區的突厥部族的啟民可汗。這時的突厥順服隋朝,啟民可汗立即召集境內各部落首領,集中到可汗帳篷聽長孫晟傳達旨意。
在可汗大帳前,長孫晟看到幾簇雜草,為了順利完成巡視清道的任務,他“欲令啟民(可汗)親除之”給突厥部落首領作榜樣。于是,他突然指著大帳前的草叢,很認真地說:“此根大香!”啟民可汗很好奇,湊上前去嗅了嗅帳篷前的雜草,茫然回道:“一點也不香啊!”看著可汗一臉的迷惑,長孫晟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自灑掃,耕除御路,以表致敬之心;今牙(帳)內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啟民可汗頓時明白了長孫將軍的意思,道歉后,立即拔出佩刀當著部屬的面,親自割去大帳前的雜草。
有了可汗放樣子,整個突厥的所有官員和部落首領都親自推動修整清理道路事務,“舉國就役”,很快地就在隋朝皇帝要經過區域開了一條“長三千里,廣百步”的御道。長孫晟即后來唐朝名相長孫無忌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史書說他“性通敏,略涉書記”,而且智勇雙全,這次他機智應變,以詼諧含蓄的語言“四兩撥千斤”,通過外交手段圓滿完成了皇帝巡視的道路保障任務。
如果說長孫晟的“此根大香”巧妙解決了國家外交問題的話,那么,明朝洪應明寫的一部包容儒、道、釋思想,專門論述為人處世的名曰《菜根譚》的格言集,則是將著力點放在了個人精神層面和修身處世上。《菜根譚》文辭對仗工整,寓意深邃豐富,強調人的道德品質修養,作者主張道德是一個人事業的基礎。如果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不僅不能有益于他人,反而會危害社會。
如書中宣揚做人做事的圭臬:“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立功建業,事事要從實處著腳,若稍慕虛名,便成偽果”。也有處世的格言:“出淤泥而不染,知機巧而不用”“方圓處世,寬嚴待人”等。明代學者于孔兼給此書所寫序中明確闡述:“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菜根譚》不僅受到時人稱頌,在明代流傳海外產生影響,在現代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有一些東亞企業家認為《菜根譚》是一本指導為人處世的好教材。
歷史上,有官員在為官從政上標榜“菜根香”。清人《冷廬雜識》記載,清代有位叫馮鈐的官員,“歷官楚、皖,有惠政”,任安徽巡撫時,在衙署后院菜園中栽了幾株梅花和一些果樹、蔬菜,他給小菜園起名“菜根香”,并寫了匾牌,菜園兩邊的柱子上還題了楹聯:“為恤民艱看菜色,欲知宦況問梅花。”意思是,眼前耕種的雖是一塊小菜地,實則是關注其后所系的民情民生、百姓艱難;做官從政要學習梅花的高潔,修身養德、廉潔清白,以使功名宦跡清香怡人。
元末明初的范立本在《明心寶鑒》中寫道:“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菜根雖苦,但一個人只要能耐住寂寞和清寒,嚼得出菜根的苦味,就能識得人生的真味,并有所成,這時再回味菜根,那豈不是“大香”?更重要的是,人的本性堅定之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人做事才可方向明、章法穩,達到人生和事業的理想狀態。從浩繁歷史中品味“此根大香”的三種情境,對人的修為操守和處世智慧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