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辭去鄭州的工作返回家鄉,在鄉親們的嘲諷和家人的不解中當起了“牛倌兒”。由幾間簡陋的牛舍起步,她和丈夫一起奮斗15年,把養牛干成了年產值5000余萬元的大產業,并帶動一方百姓致富,擦亮了“南陽黃牛”品牌。她,就是第十三屆和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趙昭
在嘲諷與不解中,她和丈夫當起了“牛倌兒”,通過自學成為“牛醫生”
2006年,趙昭從河南工業大學畢業后,應聘到鄭州一家廣告公司上班。身處繁華都市,趙昭經常會想起老家南召縣太山廟鄉那條中心街道。她從小就經常從那條街上經過,一晃20多年過去了,街道幾乎沒有變化,變的只有街道兩旁日漸破舊的房屋。每次回老家,她都會被那條一成不變的老街刺痛。她想改變家鄉,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但回去能做什么呢?趙昭開始琢磨。
她是回民,喜歡吃牛、羊肉,但在鄭州的很多菜市場里,她發現賣牛肉的攤販很少。經過調研她才知道,牛肉其實很受消費者歡迎,只因養殖肉牛的人太少,牛肉資源不足,賣牛肉的攤販才少。而南陽黃牛全國知名,是很好的肉牛品種,既然市場上牛肉較少,養牛一定有前景。趙昭決定回老家養牛。
2008年春節,趙昭結了婚,丈夫張華是她的初中同學,當時在外地做生意。趙昭把自己返鄉創業的想法和丈夫一說,丈夫也認為養牛大有可為。
當年11月,夫妻倆一起回到家鄉,當起了“牛倌兒”。很多鄉親對趙昭的做法很不理解,有的說:“你大學算是白上了,到頭來還是像我們一樣放牛!”有的說:“放著城里的好工作不干,回來養牛,太沒出息了!”
家人也對趙昭的選擇不理解,尤其是父親,當別人問他女兒在哪兒工作時,他總是趕忙轉移話題。
創業之初,趙昭拿出和丈夫的所有積蓄,又籌借了30多萬元,建牛舍、買牛犢。因資金有限,牛舍建得很簡陋,門窗都是從舊貨市場買的。
幾十頭牛一天消耗上千斤飼料。飼料買回來后,要卸車并搬進牛舍,都是體力活兒,趙昭每次都和工人一起干。盡管很累,但她咬牙堅持,從未叫過苦。
因不懂養殖技術,一開始趙昭最怕牛生病。一次,一頭牛下頜處長了個結節。趙昭請獸醫來診治,開了不少藥,花了四五百元,但給牛用藥后不見好轉。趙昭就想,養牛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如果不能在治病方面控制成本,最后很可能白忙活一場,甚至賠錢。她決定自學養殖技術,并鉆研獸醫知識。
經過幾個月的自學,并在網上與養殖專家交流、探討,趙昭對肉牛疾病防治有了初步掌握。
但畢竟是半路出家,缺乏經驗,在給牛治病的過程中,趙昭一開始出現過嚴重失誤。當時,她養了一頭價值近2萬元的夏洛萊種牛。一天,這頭牛發起了高燒,趙昭給它注射了安乃近和青霉素。沒想到,幾分鐘后牛開始狂躁不安,不停地甩尾巴,呼吸急促。她趕緊和經常指導她的獸醫聯系,對方判斷是青霉素過敏,指導她抓緊搶救。遺憾的是,因為缺少必備藥品,僅過了半小時,那頭牛就沒了氣息。
這件事讓趙昭認識到,必須全面掌握肉牛疾病防治技術。隨后,她利用一切機會深入鉆研專業書籍,又多次到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南陽黃牛科技中心等地拜訪專家求教。經過不懈努力,她漸漸成了肉牛疾病防治的行家里手。
創新養殖模式:化牛糞為寶,實行種養循環,千里運牛到內蒙古大草原
2011年,趙昭創辦了南召縣犇犇養殖專業合作社。2015年,她成立了南陽雅民農牧有限公司,建起了一座座標準化牛舍。
但隨著養殖規模擴大,牛糞的處理成了難題。
一頭成年黃牛一天產糞約20公斤。大量牛糞堆在糞池里,碰上下雨天糞便隨雨水四處流淌,污染環境。天晴時,牛糞味隨風四處飄散。
為解決這一難題,趙昭請教專家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建起了600立方米沼氣池,用牛糞制沼氣,為周邊80余戶農戶提供清潔能源。沼渣用來養殖蚯蚓,沼液按水肥一體化技術還田。二是用牛糞種植雙孢菇,由南陽市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全程技術指導,種植面積5000平方米,年產值可達七八十萬元。三是用牛糞養殖蚯蚓80畝,一畝蚯蚓可消耗130立方米牛糞,產生50噸有機肥,一畝地可增收6000~10000元。
趙昭發現,養牛必須算細賬:當養殖規模為500頭以內時,利潤可達12%;超過500頭,因疾病防控難度增大,用工增加,利潤反而降至8%。為降低養殖成本和風險,她實行種養循環,將利潤提升到了15%。
創新是養牛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趙昭在養牛方面的一些創新舉措讓鄉親們對她刮目相看。比如為了采集數據,她每個月要為所有黃牛稱一次體重,計算出每頭牛一天增重多少公斤,核算投入產出比。
另外,牛不耐高溫,當氣溫高于30℃時,有可能中暑猝死,而且吃再多也不長膘,反而會掉膘。趙昭的破局之策是,把牛運到內蒙古度夏。為此,她在內蒙古租了2萬多畝草場,到了夏天便雇車把牛從南陽運到內蒙古。長途運輸,僅運費就高達數十萬元,鄉親們都被她這波操作驚呆了,說她有錢沒處花了,盡干傻事。
但趙昭仔細算過一筆賬:一頭肉牛育肥后期,每月成本六七百元;夏天牛舍要全天開風扇,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把牛運往內蒙古,一頭牛運費300元左右。到了內蒙古,牛可以在草場吃5個月的草。這5個月,因為草場的投入非常少,所以花費很少,牛在大草原上長得還特別快。如果在南陽,一頭牛要投入3000元以上,還會掉膘。綜合算下來,一頭牛一個夏天在內蒙古能降低飼養成本1000多元。外行只覺得把牛運到內蒙古是犯傻,卻不知其中的奧妙。
用現代養殖思維搞傳統農業,才能利潤最大化。這是趙昭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
帶領鄉親們“牛”起來,建立年輕化團隊,“山鄉牧歌”已從一個人的獨唱變成一群年輕人的合唱
歷經十幾年艱苦創業,南陽雅民農牧有限公司目前已擁有9座標準化牛舍,在欄肉牛2800多頭,流轉土地1200畝,托管周邊農戶土地1200畝,產業涉及肉牛養殖、農機服務、飼草種植、秸稈收儲及綜合利用等,年產值5000多萬元。
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趙昭并未忘記初心,她要讓鄉親們共享企業發展紅利。當地有養牛傳統,但一般農戶因為養殖規模小,投入又高,整體算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因此,養牛的人越來越少。
村民劉根以前養過牛,但因為覺得辛苦又掙不到錢,后來就不再養了。趙昭的成功又讓他動了養牛的心思。趙昭得知后便鼓勵他大膽去養,有困難她幫忙解決。
有了趙昭的幫扶和先進養殖技術做支撐,劉根很快養了30多頭牛,年純收入近20萬元。劉根感激地稱趙昭是他養牛的“娘家人”。
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趙昭帶動周邊500多戶村民發展養殖黃牛、種植飼料玉米、種植雙孢菇等產業,大幅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此外,在當地開展的助力脫貧攻堅戰中,趙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余戶,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趙昭每年都會吸納當地村民到她的公司務工。張峰是張溝村村民,因身患肝病不能干重活兒,還常年吃藥,妻子幾年前與他離婚后留下一個年幼的孩子,加之母親偏癱常年臥床,父親年邁,家境十分窘迫。
為了幫助張峰,趙昭從2018年開始安排他到公司做獸醫助理,月工資4000元。有了這份收入,張峰經濟上的窘迫大大緩解,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趙昭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近年來她先后獲得“河南青年五四獎章”“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018年2月,她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當選人大代表后,趙昭圍繞“三農”問題建言獻策。在她看來,傳統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新型職業農民將是“手握方向盤,查看儀表盤,北斗開天眼,農機聯云端”。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9個字——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2018年全國兩會上,她的建議是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認證、激勵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吸引更多的人回到農村當職業農民。
2023年,趙昭又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如今,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太山廟鄉也有了顯著變化:環境好了,街道寬了,樓房高了,返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了。趙昭說,在她30多人的創業團隊里,返鄉創業者占1/3,80后占1/3。由她奏響的“山鄉牧歌”,已從一個人的獨唱變成一群年輕人的合唱。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