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條、種丹參、養梅花鹿,在帶領村民致富的路上,她一馬當先;
救病人、助學子、幫困難戶,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她慷慨解囊
隆冬時節,天氣十分寒冷,遠離城市的山村里,因為人們鮮少出門,顯得很是寂靜。但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鹿廠村的梅花鹿養殖基地里,工人們仍如往常一樣忙碌著。
2023年12月初,記者實地采訪了河南省鶴壁淇水鹿苑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娟,聽她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從5000多畝到1萬多畝,再到現在的3萬多畝,她讓荒山變成綠山,也讓周邊農戶多了一份收入
張曉娟出生于1968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大型酒店做經理,后來認識了在公安局工作的老公,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張曉娟聰明伶俐,很有經商頭腦。36歲時,她承包了位于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鹿廠村的一家酒店。酒店環境幽靜,服務又好,客源充足且穩定。閑暇時,張曉娟眺望酒店周圍的景色,發現外面還有一大片荒山,就想著種一些果樹,既能將荒山利用起來,也能為酒店的客人提供休閑采摘項目,豐富他們的游玩體驗。于是從第二年開始,酒店淡季的時候,她就帶著員工開山造林。
山上荊棘密布,無路可走,他們就拿著工具,砍伐出一條條小路。可他們好不容易種下的樹木,常常因為土地貧瘠且無法及時得到澆灌,一批又一批地死掉。夏天,山上連一個可以乘涼的地方都沒有,張曉娟被曬得像煤球一樣黑,以至于好長一段時間都不好意思見人。
半年后到了冬天,張曉娟覺得靠人力開山造林實在困難,就開始利用大型機械開山修路,并鋪設了供電設施。每天4臺鉤機同時開工,張曉娟在零下10℃的天氣里,早上6點多出門,天黑透了才回家。她說:“1臺鉤機1小時300元,一天工作9個小時。4臺鉤機的費用,加上吃飯喝水雜七雜八的花費,每天都超過萬元。我得在現場盯著,確保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這樣一段時間后,張曉娟臉上的皮膚被吹裂了,一碰就疼;腿腳也站腫了,疼得沒辦法下地。張曉娟直言,從開山造林開始,她就沒休息過一天。6歲的孩子發高燒,抱著她懇求她陪自己一天。她答應得好好的,可等孩子一睡著,就偷偷從家里溜出來,又上了山:“既然開始干了,就不能停,要一直干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辛勤勞作,荒山上種的毛桃、蘋果、核桃等都結出了果實,荒山變成了“花果山”。果園具備一定規模后,修剪、施肥、采摘等需要大量用工,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實打實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收益。
慢慢地,張曉娟開山造林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相關部門給了她很多政策支持,還為她提供了部分免費苗木,鼓勵她繼續做下去。
從5000多畝到1萬多畝,再到現在的3萬多畝,張曉娟帶動周邊農戶向荒山要效益。如今,近20年過去,荒山變成了綠山,周邊農戶也多了一份收入。
做粉條、種丹參、養梅花鹿,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綠化荒山、種植果樹給周邊村民帶來了切實的收益,張曉娟又開始思考,怎樣靠山吃山,帶領更多人一起富起來。
當地很多農戶種植紅薯。2015年,張曉娟免費向周圍8個村的村民發放紅薯苗共計228萬余株。紅薯收獲后,她統一回收加工成粉條,當年就帶動620個農戶(其中貧困戶432戶)脫貧致富。
張曉娟在酒店里銷售粉條,因為粉條的品質和口感好,很多客人都愿意購買。
看粉條銷售量持續上漲,有一天,給張曉娟加工粉條的工廠負責人給她打電話:“張總,咱這粉條看起來疙疙瘩瘩的,現在一些廠加工粉條的時候,都往里頭加膠,這樣做出來的粉條表面光滑、顏色透亮,看起來美觀,市場銷路也更好,還能降低成本。您看,咱的粉條要不要也加點兒膠?”
張曉娟一聽就急了:“你可別加!我一點兒膠也不要,千萬不要加!”叮囑完,她還不放心,跑到加工廠專門盯著粉條加工。
她盯了一整天,有個員工實在看不下去了,跑過來對她說:“張總,您別在這兒盯著了,加膠是有成本的,咱不給人家錢,人家才不會給咱加呢,您就放心吧!”聽到這話,張曉娟才放下心來。
2016年,張曉娟經過考察,決定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丹參。種植過程中,她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也不過度管理,結果種出來的丹參品質可媲美野生丹參,很受中藥材收購商的歡迎。
后來,張曉娟得知,丹參不僅可以做藥材,還可以切片做成丹參茶,供人們日常飲用,便聯系加工廠,直接做丹參片,投向市場。
見到效益后,她鼓勵周邊村民也種植丹參,憑此一項就帶動上峪鄉2個村100余戶貧困戶脫貧。
2017年,張曉娟又發現了一個致富項目——養殖梅花鹿。上峪鄉鹿廠村相傳為殷商時期的皇家鹿苑狩獵場,極具旅游開發價值。張曉娟前往東北考察養鹿項目后,得知鹿渾身上下都是寶,鹿茸、鹿肉、鹿鞭、鹿血都是很好的保健品,就連鹿的糞便也是上好的肥料,很受歡迎,決定建設一個梅花鹿生態養殖基地,開展產業扶貧。
兩年后,梅花鹿養殖就為上峪鄉14個村3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了每戶每年1200多元的分紅。
因為救助別人,原本家境優裕的她和丈夫曾欠下外債,但他們從未后悔過
張曉娟平時不講究吃穿,也不購買奢侈品,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但她上網不是為了刷視頻和購物,而是為了瀏覽當地論壇上的求助帖,從中尋找救助對象。
說起救助別人,張曉娟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她結婚沒多久,發現當民警的丈夫每個月拿回家的工資從300元降到了200元,有些奇怪:丈夫不喝酒不打牌,會把錢花到哪里呢?一問才知道,丈夫得知轄區內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學,便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0元,資助他們。
“這是大好事兒,你怎么也不給我說一聲?”得知實情后,張曉娟不僅沒有埋怨丈夫,還從自己的工資里也拿出一部分錢,和丈夫一起資助貧困學生。
2013年春節期間,張曉娟夫婦回老家過年,發現村里有個小男孩一直趴在地上,四肢僵硬,用手撐著地,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過往的行人。她感覺這個小男孩一定是得了什么病,便到他家里詢問情況,這才得知,這個男孩已經9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自幼喪父。他母親帶著5個孩子,生活異常艱難,根本無力為他治病。
張曉娟和丈夫商量后,決定幫男孩看病,把他送到鶴壁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確診男孩患的是法洛四聯癥——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嚴重的一種。于是,張曉娟通過醫院從北京請來專家會診,后又帶男孩到北京進行手術和治療。做過手術后,男孩有一段時間處于危險期,身體狀況很不好。張曉娟坐臥不安:“咱把人家孩子送進醫院,萬一有啥意外,可怎么給人家媽媽交代呀?!”
好在小男孩最終度過了危險期,張曉娟也松了一口氣。
后來,只要知道張曉娟回老家,男孩就跑來找她。有時候張曉娟從他家門口過,他也會飛跑出來,往張曉娟手里塞個梨或者別的吃的再跑開。
現在,這個男孩已經長大,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2014年,鄰村有戶人家得知張曉娟救助小男孩的善舉后,也找到了她。那戶人家的孩子12歲,也是先天性心臟病。張曉娟回憶:“救助那個男孩前后花了十幾萬元,幾乎是我們當時全部的積蓄。鄰村那戶人家找來時,我們已經沒有什么錢了,而且當時我們的孩子還小,花銷也很大。但看著他們渴求的眼神,我實在說不出拒絕的話。”
后來,張曉娟借了親戚5萬余元,將這個男孩也送去醫院治療。遺憾的是,這個男孩在治療后的第4年去世了。但前后治療費用,張曉娟也花了不少錢。
那幾年,因為救助別人,原本家境優裕的張曉娟夫婦欠下了外債。“那時候,我給孩子吃最便宜的奶粉,也不敢買什么營養品,吃個包子就算改善生活了。”張曉娟說,那幾年她沒買過一件新衣服,一家三口偶爾出去吃拉面,也只要一碗。
盡管如此,張曉娟和丈夫也從未后悔過,遇到求助的人,他們還是會伸出援手。生活好起來后,張曉娟更是把幫助別人當成了一份事業。每年的“金秋助學”活動,她都給予上峪鄉5名貧困大學新生每人2000元資助;多年來,她多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給他們送糧送物;對周邊困難家庭,她不僅給他們實際幫助,還帶他們一起致富;每年春節,她都為上峪鄉鹿廠、南山、紙坊等8個村10余戶留守婦女家庭送去價值3萬余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
采訪快要結束時,張曉娟說起了鄉村振興:“只有人們覺得在鄉村一樣可以施展拳腳,愿意留在鄉村,鄉村才能夠振興。”她未來幾年就是要把鹿養好、把藥材種好,讓周圍的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好,愿意留在鄉村,發展鄉村。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