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是全國首部將患者“臨終決定權”列入法條的地方性法規。得知該條例正式施行,林方—— 一個年過半百的普通女人百感交集,她一直在推廣的生前預囑終于有了法律依據……
婆婆進入昏迷狀態,她說服丈夫為婆婆拔掉管子
林方今年53歲,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名公務員。生活原本幸福平靜的她,卻因為幾年前的一次理性建議,鬧得家中雞飛狗跳,婚姻也差點兒解體……
林方的婆婆當時81歲,寡居,之前因為腦梗行動不便。老人育有兩子一女,林方的丈夫程志是長子,下面一個妹妹一個弟弟。三兄妹給母親雇了護工,還按月輪流當值,跟護工一起照顧老人。
2019年春,婆婆再次中風住院,被送進重癥監護室后,就再也沒有醒過來,只能切開喉管上呼吸機,并通過鼻飼維持生命體征。林方上大學的兒子看到奶奶的樣子難過得直哭:“奶奶活得太遭罪了!”醫生也征詢過幾個子女的意見:“要不要考慮拔管?”但無人做出明確回應。林方很難過,但她依然保持理性,認為應當聽從醫生的建議。
在林方眼中,婆婆是個心志堅定的老人,一生要強。腦梗后,婆婆生活不能自理,但仍咬牙堅持康復訓練,每個動作從數3個數開始,強行堅持下來后再增加3個數。老人就這樣一點點、緩慢而堅定地鍛煉著,終于恢復到可以自己上廁所。林方和家人都為老人的堅毅點贊。婆婆卻說:“只有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像個人。”婆婆還不止一次叮囑:“將來我再住院,不要過度治療,千萬別給我插任何管子,讓我自然而然地走,我不想給你們添負擔……”但大家都沒當回事,還鼓勵她:“您恢復得這么好,更要好好享受生活。您會長命百歲的。”
林方知道,大家都一樣,受傳統觀念影響,忌諱談論死亡,所以即便婆婆多次強調不插管,但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這件事,更未把婆婆的叮囑當作遺囑來對待。如今事到臨頭,婆婆像植物人一樣躺在床上,身上還是被插滿了各種管子。林方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婆婆所希望的。于是她給丈夫建議:“要不還是聽從醫囑,把管子拔了吧!”程志一臉驚愕,隨即紅著眼眶說:“現在,我媽至少還躺在這兒,管子一拔,我就真的沒媽了!”林方也很心酸,但還是說出了自己的建議:“治療已經沒有意義,如果能讓媽睜開眼睛、享受生活,我們花再多的錢都應該,那是為人子女的孝道和義務。可現在,每天大把的錢花出去,明知結果會怎樣,我們得為活著的人想想啊,兒子也需要大筆的錢……”
程志仍然拒絕,不過在咨詢醫生后又猶豫了兩天,終于同意拔管。但他擔心弟弟妹妹有意見,因為現在主要是他在花錢,他提出這個建議,弟弟妹妹會不會認為他是不愿意給母親花錢了呢?
林方建議他找弟弟妹妹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后再拔管。
事情進展順利,弟弟妹妹雖然難過,但都同意了程志的建議。
管子一拔,老人說走就走了。林方止不住地流淚,但她認為自己做了件正確的事。
親戚大鬧葬禮,理性選擇成眾矢之的
接下來是婆婆的葬禮。林方做夢也想不到,喝了酒的舅舅挑頭,帶著一幫親戚鬧了起來。舅舅一身酒氣地走到程志身邊:“你媽活著的時候,總是自豪地說她養了幾個好兒女。我現在知道啦,你們是真好啊,老娘還沒死就給她拔管……”其他親戚也七嘴八舌地指責:“你們就是舍不得那幾個錢,老娘白養你們了……”“有你們這樣的不肖子孫,給祖宗丟臉……”葬禮成了戰場,程志臉色蒼白,囁嚅著無力辯解。
林方擔心地看著丈夫。自從婆婆住院,他就忙前忙后,再加上葬禮,勞累和痛苦已到極限,現在又被眾人討伐,她真擔心丈夫堅持不住。她扶住丈夫,對舅舅說:“你們誤會了,我們不是不孝順,是媽那樣太痛苦了,醫生也建議停止治療……”看到林方,舅舅更加惱怒:“就是你這個壞女人,心腸歹毒,逼男人給婆婆拔管!”程志拉過林方,對舅舅說:“不關她的事,是我們兄妹幾個共同決定的……”“你還維護她!”舅舅揮手給了程志一耳光。眾人上前拉開舅舅,舅舅當場掀了幾張桌子,搞得滿地狼藉。
葬禮鬧得滿城風雨。林方以為程志的弟弟妹妹會站出來幫他們說幾句話,可弟弟妹妹只想撇清自己。他們告訴親戚,是程志在林方的建議下拔的管,他們不得不同意,因為不同意也沒辦法,他們沒錢,母親治病是程志出錢,所以他們沒有決定權。
這下好了,林方與丈夫成了被人唾棄的不孝、心如蛇蝎、給老媽拔管的惡人。
程志起初還認為自己做得對,后來開始埋怨林方,既內疚,又后悔聽了她的話,甚至對她有了恨意。一次給母親燒紙,程志放聲大哭:“媽,我對不起您啊……”
因為婆婆的事情,林方與丈夫的感情迅速降至冰點。林方再三隱忍,直到程志說出“我怎么娶了你這種女人”的話,她終于爆發了:“我只是建議,是你和弟弟妹妹做的決定。是個男人就應承擔后果,不要遷怒于我。”程志說:“你知道親戚朋友都怎么議論我嗎?”林方冷笑:“關他們什么事?他們是能替你媽受罪、能來照顧她,還是能出治療費?什么都不做,卻跳出來罵我們,有沒有道理?”程志又嘲諷林方:“你就那么愛錢?”林方不甘示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把辛苦掙的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而不是白白浪費,這難道有錯嗎?”
那段時間,夫妻倆幾乎天天爭吵,互相怨恨,一度想過離婚,幸虧發生了一件事。
程志朋友的父親,76歲,被診斷為肺癌。老人家提出不手術不化療不插管,于是朋友遵從父親的意愿,采取保守治療加各種止疼劑,父親的最后一程走得平靜安寧,臨終時面帶笑容。也有人質疑,但那位朋友心志堅定:“如果再來一遍,我依然會那么做。尊重父母的死亡選擇,是孝道,也是社會文明。”
程志想起母親生前的多次叮囑。是的,母親不要過度治療,不要插管,所以,那不只是他的決定,也是母親的心愿。心境轉換后,他的情緒慢慢好轉。
將生命權交還給本人,她溫柔而堅定地推廣生前預囑
夫妻關系改善后,林方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之前,她和丈夫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好好活著,鍛煉、保健、養生,沒想過對自己的臨終提前安排一下,即便偶爾閃過這個念頭,也不愿細想。
現在,她試著和丈夫探討死亡。她認為,自己也要有尊嚴地死,不做任何創傷性搶救和治療。但丈夫總是回避這個問題:“身體好好的,你瞎琢磨什么!”她想想也是,還是過好眼下吧,便沒再堅持。
轉眼到了2022年1月,林方常感覺頭疼。一開始她以為是更年期所致,并未放在心上。但后來頭疼越發嚴重,她去醫院一檢查,才知道腦部長了腫瘤,至于是惡性還是良性,尚無法判斷。
林方只覺得心發慌、腿發軟,陷入了恐懼與悲哀之中,夜夜失眠,哭了很久,想了很多。當她平靜接受現實后意識到,必須面對不曾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萬一是惡性腫瘤,萬一手術遇到不測,自己將如何面對臨終時刻?最終,她下定決心,絕不能像婆婆那樣被切開喉管、半死不活地躺在那兒,讓親人飽受煎熬,她要平靜、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林方把丈夫和兒子叫到跟前,鄭重地和他們談了一次,并拿出自己寫好的遺囑:拒絕使用任何生命支持系統,不能切開氣管,不用人工呼吸機、心臟電擊等有創搶救。丈夫和兒子都紅了眼圈,說理解她的想法,但他們做不到。丈夫痛苦而艱難地說:“我給媽拔了一次管,再給你弄一次,你覺得我后半生還能活安穩嗎?”兒子也說:“媽,我們一定會盡力搶救你,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放棄。”
林方很感動,但也很難過:愛她的人,卻不能尊重她的決定。
林方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還不忘叮囑老公:“萬一我下不了手術臺,就不用搶救了。”
好在幸運降臨,林方的腫瘤是良性的,手術很成功。
身體恢復正常后,林方開始認真思考尊嚴與死亡的問題。她在網上查資料,得知“選擇與尊嚴”網站推出了我國首個生前預囑文本“我的五個愿望”,分別是:我要或不要什么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誰幫助我。
林方立即在網站注冊并寫下了自己的愿望。
后來,林方又得知北京、深圳等城市成立了生前預囑協會,推廣生命預囑。她受到鼓舞,加入了推廣的隊伍。如果公眾對這個問題能達成共識,就能避免更多人像他們夫妻那樣被輿論討伐,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于是,她再次試著和丈夫探討死亡問題,這回得到了丈夫的認同,他也寫了生前預囑。
林方又擴大范圍,試著跟身邊的朋友探討這個問題,得到幾個好友的響應,他們又影響身邊的人。朋友說,但凡有些經歷的人都會明白,活要活得精彩,死要死得自然,別折磨自己,也別給家人添負擔。
2022年6月,深圳市將“生前預囑”入法,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人們普遍認為,將生命的決定權交還給本人,是巨大的社會進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只是時間問題,因為這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來說非常有必要。
看到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逐步轉變,林方非常欣慰。如今的她更加充滿信心,溫柔而堅定地推廣生前預囑。
相關鏈接
生前預囑,是一份在患者本人清醒時自愿簽署的與醫療相關的文件。《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78條規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提供具備規定條件的患者生前預囑的,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
依據該條例,訂立生前預囑時,當事人應當健康并且意識清醒,能夠準確表達自我意愿和選擇。生前預囑應當經公證或者有兩名以上無利益關系的見證人在場見證,并采用書面或錄音錄像的方式,完整記錄立預囑人和見證人的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其他法律要素。
生前預囑能讓家屬和醫生在法律框架下對患者的治療做出恰當選擇,有法可依,避免糾紛。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