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言語騷擾,向公司投訴后卻惹來風言風語,她不堪忍受,無奈辭職,再找工作受阻,憤而在網上發帖揭露騷擾者
2021年7月,27歲的張麗研究生畢業后,入職北京市某商務公司。因擁有在大公司實習的經歷,她很快頂上了項目助理的空缺。
一個項目往往需要跨部門合作,項目助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
2021年10月初,公司接到一個新項目,要在當月內完成。張麗負責督促相關業務部門協同推進,一直很順利,但在形成項目完成文件時卻卡了殼。張麗多次催促制作部經理朱建秋,對方都以各種理由搪塞。10月25日上午,項目部負責人周燕問張麗項目進展情況,張麗如實告知。周燕要求她3天內搞定。
有同事向張麗透露,朱建秋是公司的“老油條”,請他吃吃飯、喝喝茶,問題可能就解決了。于是,張麗在公司附近的餐廳訂了位子,約朱建秋吃午飯。朱建秋如約而至,對張麗的態度好了很多,說第二天就完成任務,并加了張麗的微信。
第二天上午,朱建秋給張麗發微信說文件做完了,讓她來拿。張麗到朱建秋辦公室后,朱建秋卻只字不提文件的事,只是讓她坐下喝茶,東拉西扯與她聊天。
快到中午了,朱建秋仍不提項目文件的事,張麗只得開口索要,朱建秋卻提出請她吃飯。張麗婉言謝絕。朱建秋于是告訴她:“文件上的一些文字還需要斟酌,明天再說。”
次日剛上班,張麗就發微信給朱建秋催要文件,但等了兩個小時仍不見回復,于是徑直去了朱建秋的辦公室。看見張麗,朱建秋言語輕佻:“你今天好漂亮,是不是想撩大哥我呀?”張麗有些生氣:“朱經理,你想多了!”朱建秋笑笑,讓張麗坐下來對文件逐字逐句過一遍。在此期間,朱建秋變著法兒湊近張麗,張麗不停退讓,草草看完文件后趕忙離開了。
之后,但凡遇到需要與朱建秋打交道的項目,張麗都通過微信跟他聯系,盡可能避免與他照面。然而,朱建秋仍然通過微信或者當面發出邀請,屢次約張麗單獨用餐,均被拒絕。
朱建秋仍不死心,隔三岔五發微信語音,對張麗隔空騷擾:“好妹妹,你不能總是拒絕我呀!”“你舍得讓哥哥孤零零吃飯嗎?”“等我離婚了,咱倆……”好幾次半夜時分,朱建秋還不停地給張麗打電話或發微信,嚴重影響張麗休息。
張麗忍無可忍,于2022年9月向公司進行了投訴。公司經過調查和核實,確認朱建秋存在言語騷擾的行為,給予其書面警告處分。朱建秋安分了許多,但不知為什么,員工之間卻傳出了有關張麗的風言風語。張麗受不了這樣的工作氛圍,主動提出了辭職。
離職后,張麗心情十分郁悶,接受心理咨詢后才慢慢走出陰影。
2022年12月,張麗應聘北京某電商企業的項目經理職位,經過三輪面試,招聘方對她評價還不錯,讓她填寫了盡職調查表。該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告訴她,如果她的盡職調查沒問題,就可以入職了。
張麗回去后耐心等待電商企業的入職通知,結果一個月后卻收到了對方不予錄用的電子郵件。張麗追問緣由,對方沒有明確答復。
思來想去,張麗覺得問題就出在盡職調查環節,肯定是朱建秋在背后搞的鬼。想起自己辭職的起因,張麗憤懣不已,決定通過網絡揭開朱建秋的真面目。
網帖中,張麗隱去了朱建秋的真實姓名,但保留了其職位和公司名稱。她說,前同事經常對她言語曖昧,雖然沒有直接動手動腳,但仍然讓她感到心理不適。這種說了矯情不說又憋屈的情形,往往導致女性悶聲忍耐或者干脆離職自保,而騷擾者卻毫發無損。
網帖發出后,很快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跟帖,聲稱要對職場性騷擾零容忍;有的網友還把矛頭直指張麗原來就職的商務公司,認為僅僅給予騷擾者書面警告處分,就是變相縱容性騷擾。商務公司迫于輿論壓力,停了朱建秋的職務。
前同事告她侵犯名譽權,她反訴對方侵犯她人格權
2023年2月25日,朱建秋到北京市某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名譽權訴訟,要求張麗公開賠禮道歉。朱建秋稱,他作為公司的部門負責人,出于對新員工的關心,在工作上給予張麗許多幫助,從未有過對她進行性騷擾的言行。張麗因為離職懷恨在心,利用二人之間的玩笑話,在網絡上公開進行誹謗,不僅損害了他的個人名譽,還給公司的社會形象造成了極其不良的負面影響。
明明是受害者,卻被惡人倒打一耙,張麗覺得非常憋屈,立即提出反訴,要求朱建秋就侵犯她人格尊嚴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法院審理認為,朱建秋和張麗曾為同事,兩人雖然不在同一個部門,但是因為工作需要,張麗要時常與部門領導朱建秋進行溝通,兩人是事實上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
朱建秋的一系列言行,已經遠遠超出了職場文明交往的范疇,也超越了一般社會公眾可以接受的程度,給張麗的自尊和內心安寧造成了嚴重傷害。張麗氣憤之下,在社交媒體發聲揭露朱建秋,但其帖子內容與商務公司的書面警告并無出入。因此朱建秋提出張麗的網絡言論不實,不符合事實。
根據雙方聊天記錄以及共事公司出具的調查回函,法院能夠確定,張麗在社交媒體發布的言論具有一定事實根據,不構成誹謗;且張麗發布的文字也不包含強烈侮辱性詞匯,未超出一般社會個體對個人事件評論的容忍邊界,因此也不構成對朱建秋名譽權的侵犯。
法院指出,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其中人格尊嚴是人作為社會關系主體的基本前提。本案中,張麗多次拒絕朱建秋陪吃晚餐的邀約,按照一般社會交往常識,朱建秋應該給予張麗必要的尊重,而非以“離婚”等超越一般社會關系心理接受限度的方式繼續向張麗發送微信。朱建秋的行為明顯侵擾了張麗的生活秩序和內心安寧,未尊重張麗的人格尊嚴,使其感受到社會價值貶損,構成對張麗一般人格權的侵害。
2023年3月15日,北京市某基層法院做出判決,駁回朱建秋的訴訟請求,支持張麗的反訴請求,朱建秋向張麗公開道歉并賠償其合理支出2.5萬元和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朱建秋不服判決,提出上訴。2023年6月29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終審維持原判。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