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伴兒去世后有關部門發放了一筆撫恤金,張老太以自己年邁,且沒有經濟來源和勞動能力為由要求多分撫恤金,但3名繼子女都要求平均分割
老伴兒生前她盡心照顧,老伴兒去世后她要求多分撫恤金,卻遭到3名繼子女反對
家住湖南省婁底市的張老太,早年因為身體原因一直不能生育,先后兩次結婚都以離婚告終。第二次離婚后,為了養活自己,她開始做保姆。
65歲那年,張老太經人介紹,到68歲的郭先生家做住家保姆,照顧郭先生的生活起居。
郭先生是一名退伍老兵,老伴兒3年前去世,3個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并成了家,他獨自在婁底生活。
張老太為人實在,做事細致,廚藝也不錯,郭先生對她十分滿意,兩人相處十分融洽。
幾個兒女都不在自己身邊,而且一年難得回來一次,郭先生漸漸萌生了與張老太結婚、兩人相伴度過余生的想法。張老太已經60多歲,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做保姆,也想晚年有個依靠,而郭先生為人善良,從不把她當保姆看待,她覺得兩人若能結婚,相互照顧,對雙方都有利,便答應了郭先生的請求。
2010年4月,在得到郭家兒女的同意后,張老太與郭先生領證結婚。
之后10多年,這對半路夫妻和睦恩愛,相互照顧,生活過得很幸福。其間,郭先生幾次生病住院,都是張老太盡心服侍,郭先生的3個兒女僅偶爾打電話問候一下,沒有一個回來陪護父親。
2021年年底,郭先生突發腦梗再次住院,出院后因中風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數月間臥病在床,仍由張老太獨力照料。就連郭先生自己都感嘆:“少年夫妻老來伴,3個兒女不如一個老伴兒靠得??!”
2023年4月,郭先生去世,3個兒女帶著家人回來奔喪,大家一起出錢料理了郭先生的后事。
郭先生是退伍老兵,當地有關部門依照相關規定,在其去世后向其遺屬發放了一次性撫恤金3.4萬元。
收到撫恤金后,郭先生的3個子女都要求平均分割,理由是,根據當地風俗,應把這筆錢給兒孫們當作“子孫錢”,也算留個念想。但張老太不同意,認為郭先生的3個子女都在大城市生活,且都已退休,有退休金;而她一無經濟來源,二無勞動能力,而且是唯一對郭先生盡了完全扶養義務的人,撫恤金的分配理應對她給予照顧,適當給她多分。
她建議她分得撫恤金的2/3,剩下1/3由郭先生的子女分得。郭先生的兒女都不同意,賭氣返回了各自的居住地,撫恤金的分配問題便被擱置了。
郭先生生前沒有多少財產,生病時把不多的積蓄也花光了,因此他一過世,張老太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因年事已高,她沒法再去做保姆謀生,無奈之下起訴到法院,要求適當多分撫恤金,以解決眼前的困頓。
郭先生的兒女到庭應訴。他們覺得,一來這筆錢是郭先生的撫恤金,是老爺子留下的最后念想,應該由大家平分;二來張老太這些年沒有出去工作,吃穿用度都靠郭先生,她現在的狀況也不是因郭先生造成的。因此,他們主張撫恤金由他們和張老太平分。
法院審理后,沒有采納張老太的主張,而是判決平均分配撫恤金:張老太與3名繼子女各分得8500元。
張老太不服,以郭先生生前其子女都未近身照顧,全是她親力親為照料為由提起上訴,再次要求多分撫恤金。
二審法院:撫恤金的功能與性質是救濟,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親屬,分配時應當予以照顧”,支持張老太要求多分的訴求
二審法院審理認為,我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第15條規定:“一次性撫恤金發給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父母(撫養人)、配偶、子女;……”國務院法制辦、民政部頒行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釋義》,對上述條款進行了解釋:“同一順序(父母、配偶、子女)對一次性撫恤金分配原則為: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和缺乏勞動能力的親屬,分配時,應當予以照顧;對烈士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烈士共同生活的親屬,可以多分;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親屬,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上述規定表明,撫恤金用以優撫和救濟死者家屬,特別是那些無經濟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直系親屬,是對死者親屬精神痛苦的一種撫慰,其功能與性質是救濟。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親屬,分配時,應當予以照顧。”“應當”屬于法律強制性規定,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
本案中,郭先生的3個兒女都沒有照顧父親的晚年生活,就連父親生病住院也沒有回來陪護。郭先生的日常護理和精神上的撫慰全靠張老太一個人,張老太是唯一對郭先生盡了完全扶養義務的人。根據《軍人撫恤優待條例釋義》的相關規定,張老太可以多分郭先生的一次性撫恤金。另外,張老太作為無經濟來源和無勞動能力的老人,也符合“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和缺乏勞動能力的親屬,分配時,應當予以照顧”的條款。
二審法院于2023年9月做出判決:撤銷原判;支持張老太多分撫恤金的訴求,其應分得撫恤金的2/3,即22667元;郭先生的3個子女共分得撫恤金的1/3,即11333元,各分得3777元。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