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層”是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的工作方法。20世紀80年代,寧德下轄的9個縣有6個是貧困縣,被稱為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面對群眾擺脫貧困的強烈期盼,習近平同志帶領黨員干部深入開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活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譽。
實踐證明,“四下基層”是對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再認識、再升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這是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意志的根本途徑;“調查研究下基層”,這是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根本途徑;“信訪接待下基層”,這是深入群眾體察民情、順應民意的根本途徑;“現場辦公下基層”,這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四下基層”對于新時代黨員干部走深走實黨的群眾路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四下基層”以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為主題,出發點是親民、愛民、為民,落腳點是惠民、利民、富民,必須做到身到、心到、情到、力到。身到才能走近人民,心到才能融入人民,情到才能感知人民,力到才能造福人民。“四到”既是堅守初心、踐行使命的宗旨問題,又是勇于擔當、服務人民的立場問題。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昭示:身到基層彰顯公仆本色、心到群眾詮釋忠誠品質、情到一線標注價值取向、力到濟民體現奉獻精神。在“四下基層”中做到“四到”,廣大群眾才能感受到“共產黨是老百姓自家的黨,黨員干部是老百姓的自家人”。
“四到”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得到、做得久不容易,需要強烈的使命擔當、博大的人民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貴州省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就是以“身到”諳熟基層、“心到”知曉民心、“情到”溫暖人民、“力到”帶富群眾的楷模。作為貧困縣的領路人,姜仕坤帶頭做“開山斧”,敢碰最硬的釘子,敢攻最難攻的堡壘。9萬公里有多長?可以繞地球兩圈,但這只是姜仕坤一年內走遍貧困縣溝溝坎坎的“身到”寫照。一個人能有多少稱呼?除了“縣委書記”,老百姓還稱呼他“農民書記”“算賬書記”,這是“心到”的以心換心。一個領導干部的使命是什么?“我是黨員,更是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有責任多干一點”,這是姜仕坤“情到”的無怨無悔。“山綠了,羊多了,民富了,你不見了;路修好,水供好,電通好,君且走好”,姜仕坤葬禮上的這副挽聯,就是人民對一個共產黨人鞠躬盡瘁“力到”的禮贊。姜仕坤以“四到”的黨性自覺和執著追求,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四下基層”樹立了學習標桿。
“四下基層”是夯實黨的根基、暢通黨的血脈、凝聚黨的力量的永恒課題,“四到”是黨員干部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永恒課題,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以“四到”促進“四下基層”不走過場、扎實有效,人民才能真切體悟到黨就在自己身邊、自家人永遠是“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