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婦女報社推出2023十大女性新聞人物,徐玲光榮上榜。她是中國海軍第一批女水兵之一,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女兵方陣中的一員,也是中國航母首位女舵手,曾駕馭著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在大洋里劈波斬浪,并參與見證了中國航母多個歷史性瞬間。她曾獲得“和平使命”金質獎章,入選“中國好人榜”,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2021年12月,退役后的徐玲成為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蘆溝社區的“兵書記”。她將女兵的“沖勁”與“韌勁”延續到新崗位上,全身心投入基層工作,掌起了群眾奔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船舵”。在徐玲的帶領下,蘆溝社區建成了千畝蝦稻共生示范基地等項目,還打造出富民直播間,通過網絡平臺銷售鄉親們的稻米、黃花塘老鵝等特色產品,年銷售額超500萬元。2023年10月,徐玲又多了個新身份: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她說:“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當好‘火車頭’,帶領村民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從軍:百煉成鋼
徐玲出生于紅色革命老區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從小就心懷從軍夢想。2005年,她夢想成真,成為海軍中的一名通信兵,卻并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作為海軍士兵卻沒有海上經歷,多遺憾呀。我要努力成為一名水兵,馳騁在藍色的海洋上。”于是,當海軍開始招收女水兵時,徐玲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成功入選,成為海軍首批女水兵,隨即接受了為期5個月的船藝、損管、防核生化、戰場救護等艦艇科目學習。
2010年,由于綜合素質過硬,徐玲被選調到中國自行研制的世界首艘萬噸級醫院船“和平方舟號”上工作。初次走進駕駛室,她就被操舵盤吸引了。“首長,我要學操舵。”徐玲當眾立下“軍令狀”,開啟了學習操舵、破浪前行的征程。她苦心鉆研操舵技藝,經過艱苦嚴苛的訓練,終于成為中國人民海軍史上首位女操舵手。8月31日,“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離開祖國海港,首次遠赴國外執行醫療服務任務。啟程的第二天,徐玲就開始獨立值更,上了掌舵操作臺。在波濤洶涌的阿拉伯海,面對5米多高的巨浪,她沉著鎮靜、有條不紊、嫻熟操作,沒有出現任何差錯。那份果敢與老練,讓船上久經風浪的男艦員們對她刮目相看,紛紛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2010年12月,徐玲通過層層考核,被選拔為第一批女艦員登上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回憶起第一次登艦時的情景,她只有一個感受:“大,非常大。”遼寧艦長304米、寬70米,上下有十幾層樓高,有3000多個艙室。女舵手徐玲又迎來了新的挑戰,“駕駛遼寧艦跟‘和平方舟號’完全是兩碼事”。憑著第一眼的熱愛和不服輸的韌勁兒,她啃下了一本又一本晦澀的專業書,歷經無數次的考試、培訓以及體能、耐力、壓力測試后,最終成為遼寧艦首位女舵手。當時,徐玲年僅24歲。直到2013年12月底退伍,她一直是這艘6萬噸國之重器上的“女司機”。
“我記得有個考核是找艙室。”考官會在3000多個艙室中選5個,在里面放入東西,要求被考核者半小時內全部找到。一開始,徐玲壓根摸不著頭腦,因為每間艙室樣子都差不多,這考核簡直就像大海撈針一樣。可她不服輸:“別人能牢記,我怎么就不能呢?”于是,她每天一有空就去看艙室。3個月下來,她把3000多個艙室的位置和每層的出口都牢牢記了下來,成功通過考核。
在遼寧艦上服役的三年生活給徐玲留下了太多珍貴的記憶,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一個個特別的“勛章”。艦上艙室隔斷的龍骨架高出地面25厘米左右。每當遇到緊急任務時,徐玲匆忙中偶爾就會忽略它的存在,小腿上因此留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疤痕。“這些叫航母印”,她自豪地介紹。
退役:奮楫篤行
2013年底,徐玲告別8年軍旅歲月,從遼寧艦上退役,先后就職于盱眙海事、交通部門。無論哪個崗位,她都干得兢兢業業、有聲有色,還利用業余時間積極投身公益事業。逢年過節,她會去敬老院、兒童福利院關心慰問老人和兒童。她還經常走上講臺,講解水上交通安全、救生救助知識等,義務為中小學生及部隊官兵科普講解上百場。
2021年12月,徐玲又準備踏上新的征途,去盱眙縣黃花塘鎮蘆溝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投身鄉村振興“戰場”。不少人勸她:“別折騰了。女人過日子就圖個安穩,真要一頭扎進村里,非掉層皮不可。”不滿足于安逸、勇于挑戰自己的徐玲鐵了心:“怕啥,掉皮掉肉不掉淚。”她把鄉村振興也當成了一艘“艦”,不信自己掌不好這個“舵”。
上任后,徐玲繼續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挨家挨戶進行走訪,收集社區發展中存在的難題。一圈走下來,她發現黃花塘鎮有不少特色農產品,只是宣傳不到位,外銷情況不理想。于是,徐玲萌生了讓農產品搭上“互聯網”快車的主意,在黨群服務中心創新打造“富民直播間”,與專業直播團隊建立合作,每天不遺余力地吆喝:“家人們下午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產品是龍蝦香米……”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富民直播間”單場觀看人數持續增加,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500萬元。
徐玲又推動開設直播學習班,幫助社區培養本土主播十名,讓能說會道的老人參與講解,不善言辭的從事分揀打包工作,帶動社區年用工達500工次,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她還在社區“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開辟了1200畝的“蝦稻共生”田,鋪就一條生態致富路;她自掏腰包辦暖心大食堂,讓500多名老人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幸福餐”;她打造“留守兒童課業輔導室”,組織巾幗志愿服務隊為社區40名留守兒童進行課外輔導。漸漸的,群眾的腰包鼓了、精神富了,日子越過越紅火,徐玲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從遼寧艦到“鄉村振興號”,硬核女舵手徐玲用奮斗書寫著最美的青春答卷。“開航母、當支書掌的都是‘舵’,又各有不同。前者要的是膽量和技術,后者要吃得下苦、受得了屈、經得住磨。”這么難,還干?“不光要干,還要干好!”徐玲堅定如初。戎裝雖脫,軍魂猶在。身份不同、崗位各異,但她敢打硬仗、勇挑重擔的信念沒變,自覺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軍人本色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