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班主任應在班級勞動教育中挖掘勞動的育人價值,關注學生的勞動精神生長。以文化浸潤,涵養學生的勞動情懷;以體驗導行,創新班級勞動樣態;以資源整合,錘煉勞動品格,讓兒童“愛勞、會勞、善勞”。
【關鍵詞】班級建設;勞動教育;勞動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25-02
【作者簡介】孫濤,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0)德育教研員,徐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班主任要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挖掘育人價值,增強勞動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實踐性,關注學生的勞動精神生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深厚、寬廣的勞動情懷,培育新時代好少年。
一、以“勤”文化浸潤,涵養學生勞動情懷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班級文化是在班主任引領下,在班級形成的特有作風和行為準則,是班級靈魂所在。班級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
陳俊竹老師打造班級“勤”文化,讓學生樹立勤學、勤思、勤做、勤勞的意識,向學生傳達“一勤天下無難事”的勞動觀念。勞動首先是行動,包含感知和肢體的運動,通過學生在勞動中的“具身體驗”,調動學生的感知系統,喚醒學生的感性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積極性,強化學生的體驗。陳老師開辟班級生物角,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打開學生的“勞動心門”。在她的帶動下,學生細心觀察、精心照顧,寫標語、制作木槽,勞動教育在童心雀躍中悄悄發生。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陳老師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育人價值,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道德情境,邀請勞模進課堂,邀請身邊的平凡勞動者走到學生中,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二、以體驗導行,創新班級勞動樣態
勞動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要想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必須親身體驗與實踐。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領者、陪伴者,還是課程的構建者和踐行者。班主任要依據班情,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尋找一條適合學生發展的“成長跑道”。陳老師追隨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班情出發,構建勞動班本課程。她設計了“慧愛整理”“樂活廚房”“修理小鋪”“開心農場”課程群,從不同維度促進學生在真實的勞動過程中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勞動意識。這種勞動教育不是概念化、知識化的,而是生活化、經驗化的探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真切的體驗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格,養成不怕苦、勤探究、不放棄的勞動精神。
陳老師注重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她是學生勞動教育的陪伴者、指導者。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提高勞動認知,明晰肩負的社會勞動責任。她拓展實踐場域,帶領學生走向社區,讓學生在尋訪中強化知識,在公益勞動中增強尊重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學生在鮮活而真切的勞動和學科學習中,通過一次次可觸可感的具身體驗,激發了勞動的潛能,養成了端正認真的勞動態度。
三、以資源整合,錘煉學生勞動品格
在不同的場域,勞動教育的目標和方法不同,學生的體驗和收獲也不同。勞動教育雖然立足學校,但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全方位支持和多渠道參與。《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統籌和利用好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現有資源”。班主任要充分挖掘優質校外資源,有機整合不同的勞動教育資源,協同育人,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的勞動體驗,讓其在更開放、更真實的場域中獲得成長。
勞動教育應扎根于日常生活中。陳老師結合班情,借助勞動清單,建立家長導師制,協同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她注重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解決了在家庭勞動教育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難題。
陶行知先生提出,整個的社會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社區、街道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場域,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陳老師依托學校的品格提升工程項目,開展“社區行”勞動服務活動。她帶動學生調查社區居民的需要,探尋社區服務的方向,讓學生用所習得的勞動技能對自己生活的家園進行維護、清理,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陳老師和社區居委會對接,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深度參與社區服務,讓學生形成愛家愛社區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