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聚焦于身體的重復行為;“雨中人”繪畫;自我覺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63-02
【作者簡介】張淑杰,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合肥,230092)教師,一級教師。
一、咬手指男孩的煩惱
小海(化名),八年級男生,獨生子。小海的父母學歷高,都是所在單位的領導,工作忙碌。二年級時,他經常咬手指直到流血,但是被父母強行制止。八年級第一學期初,他從摸手指、摳指甲、撕手皮變為咬手指。父母明令禁止這些行為,約定如果看到他手上有新傷,就會訓斥和懲罰。他雖然答應了父母,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只能主動求助心理健康教師。
二、重復咬手指的原因
小學時,由于小海的母親和班主任熟悉的緣故,他備受關注。他在父母高要求、高關懷的培養下,成績優異,也非常自信。
初中時,同班同學的品學兼優、多才多藝讓小海感到壓力很大。他加倍學習,無暇交友,在班里人緣不太好,對自己經常咬手指的習慣有挫敗感。他知道咬手指不對,也曾嘗試過不少保護手指的方法,但效果不佳。
綜上,小海進入初中后,面對外部環境的壓力,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缺少有效的情緒調適方法。他采用“聚焦于身體的重復行為”,如撕手皮、咬手指等來應對令自己焦慮不安的事情。
三、輔導過程
1.了解心聲,宣泄情緒
第1次輔導,小海嘴唇干,情緒低落、略帶哭相,呆呆地坐著不說話,不經意間露出傷痕累累的手指。我給他倒了一杯水,輕聲問:“看起來,你最近似乎遇到了困難。”他低頭不語,眼含淚水,一直摳手指。我順勢邀請他伴隨著音樂創作“雨中人”的畫,他有些猶豫。于是,我向他說明了規則——不用追求作品的美觀度,只是試試能否通過繪畫找到幫助自己的線索。他點點頭,拿起一張紙,用凌亂的筆觸勾勒出樹冠、樹干和打著傘的人等。隨著作品的布局和線條逐漸清晰,烏云、陽光等也躍然紙上,他的眼淚逐漸消失,心情愈發平靜。
最后,他分享道:“孤獨的人在雨中發呆。不過,太陽慢慢升起,雨快要停了。我本想畫一棵樹,可是畫著畫著就成了雨傘一樣的樹冠。”當我好奇地問他為什么沒有畫出手和腳時,他說水會讓手上的傷口更疼。此時,他頻繁地摳手指,低著頭慢慢說:“爸爸說如果我今天再咬手指,他就要打我。我剛忍不住咬了手指,現在很害怕,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引導他轉移注意力,發現只要他不看手,摳手的頻率就會明顯降低。在排除了手部的病理原因后,我和他探討了保護手的方法。他總回復:“我知道啊,可是……”我們一起商量了幾種物理隔絕方式,如戴手套、裹透氣貼條、涂護手霜等。他決定嘗試,并記錄感受。
2.明確目標,自我覺察
第2次輔導,小海準時到來,表示每天給手指裹透氣貼條略有作用——大傷沒有、小傷不斷。我和小海一起探討他咬手指的原因以及什么情況下會咬手指。小海始終說不清楚,只是說:“無聊時或看到手上有不順眼地方時就會撕咬,每次都控制不住,直到咬到滿意為止,有時流血了,才強迫自己停下來。”此時,我開始從“雨中人”的作品中分析其家庭影響,我問他:“如果不是父母制止,你如何看待這件事?”他表示咬手指也沒什么,困擾主要來自父母不允許這樣做。我回復:“至少像你畫的‘雨中人’那樣,只要藏起來就是安全的。”小海沉默了一下說:“還是伸出來吧,總這樣咬也不是辦法。”確定了他的改變意愿后,我肯定了他只要覺察到咬手指就能強迫自己停下來的行為,并澄清了輔導目標:減少咬手指次數。本次輔導后的家庭作業是詳細記錄咬手經歷,包括何時咬手指、當時的心情、正在做何事、替代方法。
3.探討例外,自我監督
過去一周,他認真記錄了3天,發現4根手指上有3處大傷,嘗試的替代性做法是包住不看、停下來做其他事情。第3次輔導,我們就咬手指最嚴重和最輕的兩天來探討原因,發現他在做作業焦躁不安時以及與父母互動不順時會增加咬手指行為,但只要覺察到,就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減少觸發因素,進而減少咬手指行為。我肯定了他的進步,探討了下一次的輔導目標,請他自我監督:在校日咬手不超過3次,周末不超過5次,每次不超過3分鐘;可以輕摳手指不平整的地方,用指甲刀剪掉倒刺,避免出現新傷。
4.挖掘資源,適度陪伴
第4、5次輔導,小海基本能按照約定的頻率、時長執行,手上的傷口長好很多,心情也變好了。他主動聊起青春期對異性的好感、經常羨慕別人以及與父母相處時的困擾等,也表示期待在班里有好人緣,改掉不少壞習慣。雖然我多次將話題聚焦到如何防止手傷復發,但是他總轉移話題。于是,我請他回憶“雨中人”的作品:“打著傘在樹下遮雨,會不會引來雷電?”他回答:“其實有傘不需要在樹下,可能是樹特別想要保護我。”我繼續問:“生活中,誰和大樹一樣保護你?”他思考說:“爸爸媽媽很愛我,我們很好。”于是,他再次轉移話題,提及學業煩惱。隨著手傷好轉,輔導結束。
四、輔導反思
聚焦身體的重復行為,如拔頭發、咬手等,在青少年群體中偶有發生。輔導時,幫助青少年認識和理解行為、適當自我監控、尋找替代行為、減少觸發因素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問題行為的背后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雖然理解青少年的人際、家庭等真實處境有助于發現行為背后的動力,但是如果青少年沒有準備好探索行為背后的原因,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先看見行為、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相信青少年的生命力量可以給予他們更大的成長空間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