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選釣位沒有公式可言,要么從地形上判斷,要么根據季節規律來選,要么根據魚的習性和活動特點來甄別。

釣魚分四季,每季都不同,釣魚人各有所好,對象魚不同,釣位的地形也不盡相同。如果細表,定是個大工程,所以還是深入淺出,簡單說說吧。
春天釣鯽魚應釣淺灘,這一點人所共知,那么,若甲乙兩處水深相同,是不是都適合作釣位呢?不是,應該選陽光照射充足、人少的那一個。因為水淺鯽魚易受驚,人多的地方不夠安靜,所以少人或無人的位置會更好。還有一種是凸出的位置普遍不錯(當然這并不絕對),我曾釣過一個狹長的水庫,該水庫有個汊子,汊子和主河道相連的兩個拐角的凸出位置都人滿為患,這里是鯽魚進出汊子的必經之路,當然是好位置,但這個位置有一個缺點,就是兩岸距離不夠遠,如果用長一點兒的竿子,相對的釣友拋竿時魚線都能搭到一起,在他們附近選釣位,倒是能擠進去一把竿子,可是占了地利,卻失了人和——人擠著人,環境嘈雜,于是我把釣位選在了百米外汊子的最底部。
有人會問:鯽魚的進出通道都被釣魚人把住了,你釣這兒能行嗎?肯定行,我不指望外面的魚能進來,汊子里面的魚就夠我玩了,因為出入口不夠安靜,所以魚很可能集中在汊子底部。實踐證明我的判斷是對的,在竭力保持安靜的情況下,我斷斷續續地釣了20多條鯽魚,而汊子口的那些人,人均魚獲不足一尾。魚情持續到14時太陽最足的時候,本應是一天當中的上魚黃金時間段,卻因一個過路釣友的幾句閑聊打破了長時間的安靜而導致之后一個標相都沒有,畢竟釣點只有50厘米深。可見,選釣位首先要看地形,但其他干擾因素絕不能不考慮周到。

等到天氣再熱一些時,釣位就不能太淺了,春天鯽魚向淺灘集中是出于繁殖的需要,到了夏天繁殖結束,它們更在乎的是安全,加之避暑等因素,淺水處目標魚就變得很少了,基本上都被小雜魚霸占了,所以夏天很少有人釣淺灘,至少用手竿釣淺灘的很少。不過,這并非一成不變,假如近岸蘆葦、水草很多,夜晚又很安靜,水深能達到1.2米至1.5米,那么這里完全適合夜釣,尤其和深水區毗鄰的有豐富水草的淺水區,很可能有體型稍大的草魚出沒。在這樣的地方垂釣,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安靜,因為魚一旦被驚走,可能幾個小時都不會回來。我曾在這種釣場釣過多次,釣組入水后,我就一聲不響地守候,人為發出的唯一響動就是打火機的聲音,即便這樣,也無魚咬鉤。不過,在釣組入水后給竿子掛上失手繩,我遠遠地躲開,一個多小時后就有魚咬鉤。也就是說,雖然我最大限度地保持安靜,可魚兒仍然能夠察覺到我的存在,哪怕我貓著腰躡手躡腳地去解手,魚兒也能感知到。
夜釣不但不要發出任何輕微的聲響,還要注意頭燈的危害,我的原則是寧可把頭燈掛到傘桿上長亮,也不要時不時地打開或者讓光柱來回搖曳。

綜上,野釣選釣位,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地形上,要盡量把可能對魚造成影響的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考慮得越周全,收獲就越滿意。
還有一種情況也可以作為選釣位的重要參考——找魚的食物。有一次,我去一個陌生的泥底水庫釣魚,釣到半夜收獲寥寥、意興闌珊時,我打開頭燈沿著水邊散步,到了一處有石頭的岸邊,頭燈的光柱下居然是密密麻麻的田螺。作為一個釣魚人,我立刻意識到了這片田螺的存在價值。作為水族中最低端的物種之一,田螺是很多魚類的食物,田螺大量聚集處附近很可能有它們的天敵出沒。那些天敵不論品種,都是我的目標魚,于是我悄悄地移位至此。

為了利用好這個天然的窩子,我沒用長竿。用4.5米的竿子釣1.7米左右的深度很理想,釣餌就用去殼的田螺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靜守,魚終于開口了,先是幾條2兩左右的嘎魚,隨后是一條不到2斤的鯉魚,然后是一條將近5斤的鯉魚,遛這條鯉魚耗時較長,窩子被驚了,此后很長時間浮標都沒有動靜。后來還是嘎魚打破了僵局,上了幾條,天亮之前又一條鯉魚上鉤,感覺也在5斤上下,由于怕擾了窩子,我往外面帶的時候比較急,結果線斷了。
我講這段經歷意在拋磚引玉:田螺是一些魚的食物,但田螺不是唯一的選位標志。眾所周知,只要水質不太瘦的水域,下風處水面都會被一層綠藻覆蓋,綠藻是很多魚的食物,因此綠藻下面肯定有魚,且種類豐富,因為肉食性魚類會因餌魚的聚集而尾隨前來伺機捕獵。我們還可以將這種現象作延伸解讀:利于小魚小蝦藏身的地方——比如水草叢里,也是其他魚類覓食的場所。
說到草叢,就不得不提草叢的面積,假如水草的面積超大,里面魚的密度可能就不會很高,在此施釣不宜死守一點,多選幾個釣位、多做幾個窩子輪流搜索效果會更好。釣這樣的環境還須多觀察,比如某一位置有魚兒出沒的痕跡,便可重點關注,某一處多次出現魚類活動的跡象,這個地方必定值得守釣。
還有一種情況:光禿禿的水邊如果有一棵樹,部分樹枝或者樹冠伸到水面上方,那么其下方大概率有魚徘徊。
在寒冷季節,幾乎所有魚種都會本能地向遠處、深處轉移,哪怕是氣溫跟春季時相仿,魚兒也會如此。因此,我們的選位思路要與春釣時相逆,要找深水,還要盡量釣遠處,這種季節就是小拋竿大展身手的時候。
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對象魚的行為特點來選擇釣位。鲇魚善于打伏擊,所以要求釣點內有供它們藏身的障礙物,如倒樹、大塊的石頭;翹嘴更善于在游動中追逐攻擊,我們就要找餌魚較密集的地方;鯉魚習慣在水底尋找腐殖質,我們就選落葉堆積的地方作釣位;草魚愛吃草,覓食時習慣在蘆葦蕩附近游弋,我們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總之,快速選釣位沒有公式可言,要么從地形上判斷,要么根據季節規律來選,要么根據魚的習性和活動特點來甄別,弄懂這三條,問題就不大了。
還有最后一招——坐在別人的老釣位上會更省事,尤其是那些經常坐人的地方,都有明顯的痕跡,應該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