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的可能性
吹笛人手指要變換摁住笛孔,當這個孔的音符改由另一個孔出去,會變成另一個音符:就在手指上,音符變了。而詩,也并非完全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很可能是轉換手指時增加的意外。
形象的顯現
釘子釘入又拔出。釘孔是釘子之形象。釘子只有離場,人們才能看見它之形象。它在,它被它釘入之事物埋沒。
詩人肉身離場后,詩人才擁有完整自身。
舌頭上的舌頭
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不說話,伸了伸舌頭。
李翱向藥山禪師問道,藥山伸出手指指了指上下,并說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藥山不該解釋,等于給老子的舌頭上又接了一截言辭的舌頭。
詩人的顯現
詩人藏得再深,也會從其他看似寫分行文字之人群中突顯出來,即使詩人與看似詩人者用一樣的詞匯寫一樣的內容。詩人之顯現,不是詞匯與修辭之顯現,甚至不是詩人自己之顯現,而是詩人身上隱藏的整體的人類之顯現。
詩人的魔術
勒內·夏爾去打架,半路上,用手中的軍刀換了一杯咖啡喝。這是何其日常的魔術,一物換成了另一物。但真正神奇的是,他內心之變:殺戮,變成了拿鐵或貓屎,以及身邊的陌生人變成了朋友。
彎的路中直的路
赫拉克利特說:“寫作之路又直又彎。”
其他文體不敢說,我說,至少寫詩之路是又直又彎:詩要用各種彎表達直,彎是直的形式,直是彎的內涵。彎的彎與直的直,很難出好詩。
鄰家的狗
米盧,鄰家一條狗的名字。我向遠處假裝拋出一件東西,而米盧竟然機敏地跑去想接住。
就像我接受某人的許諾或發誓一樣——我相信他(她)這么空空一拋,到遠處就會成為實物。
路中的另一條路
赫拉克利特說,上升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我說,正因為上升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那么上升的路必然包含了下降的路。所以上升的路中含有兩條路,正在上升之中的人,也要心安理得地接受另一條。
座位
飯局上他沒來,他的位子未撤掉。他的位子一直凸顯著他的缺席——然后大家就不斷議論他。我最怕某處形成了我的一個位子,我一缺席它便把我顯現出來讓別人看到。請在大大小小的圈子里撤掉我的座位,這樣我將獲得場外的自由。
在時間中顯現一半的身體
——候鳥,
一半是春夏的鳥,一半是秋冬的鳥;
一半是我故鄉的鳥,一半是異鄉的鳥。
樂器上的人
盲藝人宮城道雄說,日本三弦發出的聲音能預報陰晴:當弦緊繃、聲音不清晰,就是告知今日天氣雖好而兩三天雨必至。我吹的笛子若聲音喑啞,也被告知將雨。
小區吹笛子擾民。因此,這名笛子里的氣象預報員,我好久未與之交流了。
家的顯現
我認識的某詩人入寺出家,師父讓他先回去和家人告別再來。他轉身回家告別親友。再回來,師父卻不收他了,說:你一轉身,家就從你身上顯現出來了;真心出家,到廟門的當下就沒有家人了。
奇葩的自傳
朋友李某善觀手相,知人情感、婚姻、財物、命運,無有可逃其法眼者。
如此說,?我掌心小小的紋路,就是我自己看不見、他人卻看得見的一份自傳。
——我竟然被自己的自傳屏蔽了。
死于玫瑰的詩人
直接死于玫瑰的詩人,只有一人,里爾克——被玫瑰之刺刺傷,患上白血病。
間接死于玫瑰的詩人太多了,其實他們不是死,而是被遺忘,因為對玫瑰矯情、做作地濫抒情。
婚姻里的時差
卡夫卡常把表撥快一個半小時,未婚妻費莉絲又撥回來,而卡夫卡仍在提前一個半小時的時空中。卡夫卡與未婚妻始終有一個半小時時差。婚姻中哪怕有五分鐘時差,兩個人也未生活在一起。卡夫卡與費莉絲最終也未結婚。
書的反面
買書、存書、藏書,為了方便隨時取閱。但書越來越多,互相堆累積壓,要找具體某一本太難,所以只能再買一本。當藏書多到一定數量,它便開始“減少”——因為找不到要找的那本。唉,你看,事情就是這樣走向它的反面。
耍把戲者的兩套身體
耍蛇人并非靠音樂操控蛇舞蹈,蛇聽力微弱,只能感知低頻率節拍。所以音樂是障眼法,掩蓋他用腳、棍子擊打地面或搖晃笛子產生節拍給蛇信號。耍蛇者都有兩套肢體:給蛇一套,給觀眾一套。
空間三種
望遠鏡鏡筒,鑰匙孔,注射器針孔。
——三個都是我們生命小小的空間站。
安妮·卡森的隱身術
《新京報》:“想過進一步隱匿自己嗎?像品欽那樣,連找他一張照片都難。”安妮·卡森:“沒有什么能比試圖隱藏更讓你引人注目了。”——所以,我說,詩人通過展示人的正常生活隱藏特殊自我,才是最佳方式。
糖衣與藥的時差
故事是糖衣,道理是藥。寓言故事是包裹了糖衣的藥丸。
我八歲聽了《狼和小羊》,故事能懂,其道理不懂。直到大學畢業在社會上遇到狼和小羊一樣的人和事才懂。
就是這樣的,糖衣容易嘗到,藥總是很晚才顯現。
加繆妻子的煙
加繆的妻子無法自制,著魔似的不停吸煙,被加繆想盡辦法強力戒除。結果她的服飾、行為變得無比怪誕——她把煙癮轉移了。
好多詩人把精神病轉移到詩里了。寫詩可能不是特殊的治療,只是轉移。
卡爾·克勞斯的箭
克勞斯說:“我調整我的對手來適應我的箭。”我說:“我寫詩,我不去適應廣大讀者,我坐等我的幾個讀者前來找我。”
終南山的用途
他在王的腳下,王看不見他;他離開王城,王更看不見他,他并不怕王看不見;他繼續往遠處走,登終南山,住到山頂,他出名了——這回王看到他了。王派人來請,他下山了,回到了王的腳下,一個顯眼的位置。
沙子的轉移
終于?走出沙漠,他抓了一把沙子回家自制了一個沙漏。
?從此,他又陷入了時間的沙漠。
遺失的花園
客廳有一塊帶花園圖案之彩色地毯。小劉三四歲時經過客廳總會小心翼翼而不踩到花朵。而今徑直踩過就是了。問她為何,她說,知道那些花朵是假的了。
其實,小劉丟失了一座真的花園。
老劉的工具
老劉吃核桃用另一枚核桃來擠壓撞擊它作為開果器。老劉吃蟹腿用另一條蟹腿當取肉器。老劉用熬夜治療失眠。
吹笛人的生平
沒人知道夜里遠方一個吹笛人的生平,我只知道他曲子里吹出的情緒與我回憶過去時的情緒一樣。我斷定,他的生平中必有一部分與我的生平一樣。
嘴唇上的語言
一個大嗓門告訴耳背者失火了。而同樣唇形也有其他同音詞不同意思,信息在嘴唇上開叉了,耳背者要在大嗓門嘴唇上選一個意思。我不耳背,但也要從一個故意大聲說話者的姿態上挑選意思。我知道,他必然另有所說。
杯子里的朋友
常出現在你茶杯里的朋友和常出現在你酒杯里的朋友,不是同一群人。
甚至,常出現在你紅酒酒杯里的朋友和常出現在你白酒酒杯里的朋友,也不是同一群人。
自言自語的對話
參加一個活動,他們問的問題恰好全是我知道的。我感覺那是一場我與自己的交談——不過,我表演成了與別人交談。
失控的房子
愛情從一開始就失控:它類似于一座特殊建筑,從第一塊磚奠基起,你每天不為它添加一塊磚它便掉落一塊磚。最好的愛情是暗戀,它只是一張建筑圖紙,不增不減,永遠在。
饒舌的啞巴
一個啞巴,從不與人交流,聽說我寫詩,一遇到我就向我打手語。此刻我還記得起他那快速變化的手勢和著急表達的表情,但他傳達的那么多信息我從未收到。他,要么是一個饒舌的啞巴,要么是一個被身體困住的詩人。
次序的顯現
生病時,親人是藥,朋友是補品,其他社會關系僅僅是慰問的鮮花。
人死后,去墓地的是親人,去追悼會的是朋友,去其他紀念儀式的是其他社會關系。
危險的字母
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在醫學院上學時,親自按字母順序試吃藥物,至巴豆(crton)輒止,從a到c而已,離成為遍嘗百草之神農氏還差23個字母。而詩人,也要嘗遍每個字母、每個詞語,于每個字處經歷生死。
漂亮的角
瓜基亞印第安人稱牛為“漂亮的角”,盡管有些牛無角。并非所有的詩都必須有節奏感與音樂性,人們仍統稱之為詩歌。音樂性與節奏感,代言詩之“漂亮的角”耳!
傾聽中的房子
他家里也有佛像。可他非要跑到大昭寺與那里的佛像許愿、還愿。
或許,他只是為了與豪華的房子說說話。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
詩人漫游來了復去,而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段子還在,他們的影子落到地面上,比他們離開得慢,甚至還會留下來,化為他們途經某地當地文化中恒久的部分。
?寫詩不要用全部手指
輕輕地,不知不覺地,暗暗地,寫詩不要用蠻力、猛力,要用微力、巧力:
一指入水,
四海皆動。
李逵的母親
被虎吃了之后,她和恐怖的惡世界隔了一張虎皮,她安全了。
而她的兒子,還留在那個世界,遲早被他結拜的大哥用酒毒死。
不完整的人證
他們請已經離婚多年的領導證婚。
玻璃
詩與現實之間隔著一道玻璃墻,當表達本身被重視,人們會看見玻璃;當現實本身被重視,人們會看見玻璃上的生活映像;當詩之本質被重視,人們會透過玻璃,看到另一邊之事物;當人們想破解詩,會撞破玻璃,拿走一些碎片。
他們史
他們信奉圣賢與哲人,當某個人真正理解了圣賢思想之時,他們便會殺死他。他們要人們信奉圣賢,而不是理解并成為圣賢。
受傷者的語言
一個受傷者之語言會和別人不一樣,但我們聽不出來;他也不讓我們看見他的傷口。只有詩人,傷口是他語言的放大器,他的語言被痛苦放大——那是他傷口的義務,替所有人的傷口說話。
最后的聯系
據說?人在發高燒時會把母語之外的其他語言全忘掉;還有一種情況是,人說夢話,用得最多的是家鄉話。當發燒或做夢說的都是標準的普通話或外語,說明此人與故鄉已無任何關聯。
姓名之下
可怕的不是公開的兇狠的敵人,而是下一刻他改名換姓再也找不到了——也就是說,你的一個敵人,成為所有人了。
嘴唇中的自我
小男生小女生在圣誕節游戲中因受罰而接吻——可能是初吻,也可能不是初吻,還可能不是吻——彼此只是碰了碰嘴唇——嘴唇中未有自我,親吻便不是親吻。
饑餓的寫作
散文家、小說家更多用吃過一遍、嚼過一遍或者見過一遍的東西養活自己。
詩人用吃不到的東西養活自己。
單獨的音符
音符只有出現于曲中錯誤之處才會被單獨聽見。?鋼琴師只有某個音符演奏錯了,聽眾才會“看見”他的手指。
寫詩的人,“藏好”你單獨的詞語,別露出你的手指。
稿紙上的格子
小劉問,為何不把稿紙上的格子全寫滿?老劉答,為了讓讀者呼吸。其實讀者讀一首發表出來的詩,已經看不見這些空格子,詩之外的透氣孔需要他們自己去建立,從而暢快地呼吸。
被驅趕的作家
某作家說,將評價自己作品之權利交給評論家,等于主動把自己從書中趕走。
我說,評論家偷懶,常把作家人生變故代入作家作品風格變化因子中去,等于把作家又硬生生趕回了他的書中。
體外的自身
朋友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
敵人的敵人也不是我的朋友。
朋友是另一種形式的我們自身,絕不是我們人生中間接的人,也不是可以通過社會關系換算的人。
做夢的手指
神在所有人熟睡時經過并撫摸了其中一些人的頭頂。證據是,其中一些人做了夢。 而詩人寫出了詩,是醒著時就被神經過并碰到了手指。
蘋果園的形式
四季之中,最盼秋季之時果園親戚來信。伴隨文字,必有蘋果。春季之時,她只在信末說了一句,蘋果花開了,你看不到,會不會遺憾?現在,她補上這遺憾。
全部的母親
“孩子離開母腹,才會找到母親。”(泰戈爾)
而母親離開我們,我們才會看見全部、完整的母親——從與她一人具體肉身的聯結轉移到人類總體的母性上。
擲石子
投擲石子是一件特殊的事情:若你擲出去也就擲出去了,但若你擲到他人身上,它便還會以同樣力道回到你身上。所以,為保護自身而擁有石子武器的最好辦法是,放下石子。
陶淵明二世
昨晚,我戴月攜一只鍵盤而歸。鍵盤于一個二十一世紀寫作者而言,就是鋤頭。走著走著,就有了那么一點點“帶月荷鋤歸”之意思。
夢中的刑犯
一個人在夢游中失手殺人,入獄服刑期間夜里仍會夢游,但夢游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服刑。如此,夢游的他犯了法卻又逍遙法外。
音樂
人數比椅子數多一個,音樂開始大家繞著椅子快走,音樂一停,大家搶坐椅子,未搶到者出局。搶座位游戲就是這樣,有一人被音樂淘汰。人生中,我每次成為出局者,都以為背后有一支給自己專用的曲子。
鑰匙的迷失
九十歲的王奶奶幾乎隨身攜帶她家中一切鎖上的鑰匙。每次出門回來,完全不像在開門上的鎖,而是用門上的鎖孔,從那一大堆鑰匙中把那一把迷失的門鑰匙找出來。
電話亭
某年情人節下雪,一個女人在電話亭度過了整天。她沒有任何男人可以通話。不斷有人來給情人打電話,她便離開,然后又回來。別人從電話中獲得溫暖,她從電話亭獲得溫暖。正如一個離婚的女人靠開婚介所維生。
大的鐘表
每次路過市廣場塔樓上的大鐘,我都將手表上的時間調得與之一致。我并不信大的鐘表上的時間比小的鐘表更準。但這座城市其他人信并依之調整手表。我不得不與之同步,不然我無法“準時”參加這座城市的任何活動。
自行車上的身體
阿爾弗雷德·雅里書中提過西伯利亞十人腳踏車。即使其中某人已死,他的腳也被旋轉之腳踏板抬起與放下,無人看出他已死,只要車一直運轉著。某種病態社會不倒塌下來,也看不見上面哪些人已死,只看見他們仍奮力蹬車。
閱讀者的狀況
若你在羅丹《思想者》雕像前放一份《離婚協議書》,他便化為了深陷婚姻困境的抑郁者。是的,可能你不知道,你正閱讀的一切成了你是誰的闡釋者,甚至構成了你的命運。
書與書的秘密通道
帕拉說:“國王旅途中墜入深井,無人能救。有人建議從附近的湖挖一個通往此井的洞。于是,國王隨著水位上升浮出井口。”
我曾困于一本深奧的書,就去讀其他書,書和書的底部似乎也暗通一條地道。我順利浮起。
人人都是羅馬人
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常在家里待著哪兒也不去,只是坐在陽臺上看四面八方有人從羅馬向我走來。
沒有公園的人
在公園上班的人,他們在公園里,但他們沒有公園,他們眼里只有圍墻;每只蝴蝶也沒有公園,在它們眼里只有花朵,沒有圍墻。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有些詩人屬于前者,有些詩人屬于后者。
六指或適應了變形的人
我驚奇地問一個生了六指的人怎樣生活。
他驚訝地回答:說實話,沒有任何影響,若不是被問到,已經忘掉自己還多生了一根手指;相反,若現在截除了它,倒是會感覺極不適應。
增加的指針
牛津基督堂大鐘一度增加過一根指針,既顯示格林尼治時間,又顯示比格林尼治時間晚五分鐘的地方時。我嘗試用西方手法寫詩時,也特意用些傳統詩詞詞句和意境,給本土時態增加一根指針。
外部的解法
忒修斯憑借一個線團在內部破解迷宮。我做幾何題,有時從圖形外部畫一條輔助線,也能使難題輕松破解。破解迷宮之線,也可能在迷宮之外。然而,找到這條線,比從迷宮走出來還難,因為人們不相信它的存在。
驢叫
《世說新語》中,“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以驢叫吊王粲,有趣!只是,人效仿的驢叫,已經類似對驢叫的翻譯,不能盡顯其妙。每次到鄉下,我都去聽驢叫的原文。
記錄的作用
豹闖入寺廟,吃了一個修行者。這是我的記錄。《高僧傳》則記錄成“高僧以身施豹”。這個記錄鼓舞了其他修行人繼續留在寺廟。而那只豹,再未來過,它行遍天下,如一間行走的寺廟,因為如《高僧傳》記錄,那個高僧“在豹的體內繼續修行”。
聽不見的波
某些頻率之次聲波雖然聽不見,卻與人體器官振動頻率相近,能夠產生共振,對人造成傷害。而我說的是另一種次聲波,即使你默讀,詩的節奏也能顯現,與你的心靈共振,修補破碎,使人有音樂感。
竊聽者
西川說,“常有這樣的事發生:劉軍打電話找另一個劉軍,就像我抱著電話自言自語”。嚴格來說,是詩人西川通過分機竊聽兩個都是他原名之人的通話。西川聽了原名二人之間的對話,卻寫出了署名西川的詩。詩人都在竊聽生活中的自己。
別人的舌頭
故鄉之地域感大多以口音呈現。一出故鄉,瞬間進入不同口音中,感覺自己成了異鄉人。?在異鄉之人,遇到同樣口音,便在那人舌頭上有了還鄉感。
堅果的吃法
二人一起吃堅果,一人吃殼,一人吃仁。這是參加大型傳統慶典的兩個人,一個看到隆重儀式感,一個看到其中文化內涵。若他倆讀詩,一人讀到華美修辭,一人讀到詩意。二人都說自己飽了。
自行車寫作
騎自行車常有這樣的感受:快速騎行中,越想躲開前方某物,越會被它吸引撞上去;越是想躲開相向而行的另一輛自行車越會撞到一起。寫作也是如此。要忘掉其他經典橋段,而不是提醒自己避開它們,越提醒,越會被它們影響到。
斧子的擴大
我的斧子被竊。在樹林中,每見一處被砍的樹樁都像用我的斧子砍的。每見一座正用新砍木材建造的房舍都懷疑最后造好的房間,會把我的斧子放進去。我丟失了一把斧子,而今它遍布世間所有樹林與村莊。
由后來者決定的秩序
?艾略特說,當一件藝術品被創造出來,一切早于它的藝術品都同時受到了某種影響。
我說,當杜尚把小便器搬進美術館,館中原來的架上繪畫雖然還在這個美術館,但本質上已經進了另一個美術館。
寫作的收獲
下弦月子夜零時才從東方升起,當有人問我多年熬夜寫詩有何收獲,答之曰:比不寫作之人多看了幾次下弦月以及一兩次曇花的開放。而寫作,正是為了看見別人看不到的。
何不讓石子說話
一個修行者,遇到人群便把刻有“止語”二字的石子含在嘴里,三年之久,以避免無聊的言說,直到學會嚴守靜默。我則在人群中寫詩,用寫詩避免與人群閑談,當我在人群中這樣使用語言,我是真正的靜默,也是真正的說話。
信
扎加耶夫斯基正在給一個人寫信,那人卻打電話來。而用信才能聯系的人與用電話便能聯系的人,幾乎不是同一個人。扎加耶夫斯基拒接了電話。他穿過下雪的街道去郵局寄信。他把那人變回了在雪花綻放的天氣收到信件的人。
劉川,1975年生。出版詩集五部。曾獲得徐志摩詩歌獎、人民文學獎、遼寧文學獎等。現居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