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責任審計體現出很強的中國特色,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內容。為了實現在新發展形勢下踐行經濟責任新理念的目標,應增強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創新意識。本文總結了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新規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審計組織形式、審計目標、審計資料等多個層面,分析了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創新與發展策略,旨在強化審計工作的實效性、可靠性,為經濟責任相關部門的整改提供可靠依據,有利于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轉型升級,幫助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創新;發展路徑
各行業在經營發展中,逐漸提高了對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化建設步伐。綜合分析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情況,傳統的審計方式體現出明顯的滯后性,不利于保證審計工作質效,因此,應加強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逐步實現審計理念、審計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進一步提升經濟責任審計水平。
一、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新規新變化
(一)審計目標及審計定義更明確
針對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新規定而言,明確指出要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干部應依法履行自身職責。新規中還重點強調了四個自信、兩個維護、五位一體及四個全面,目的是為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貫徹提供依據,有助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此外,結合對新規的分析,針對經濟責任的明確而言,要求領導干部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加大資金、資源、資產的管理力度,重點落實重大經濟風險的防控工作。
(二)審計期間與組織形式發生變化
針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新規而言,要求以任職期間審計為主,突破了原有經濟責任審計中離任審計帶來的限制,使得相關經濟責任人任職期間的監督管理得到強化。從組織形式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企業通過組織成立專門的審計委員會及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并保證金融監管部門參與各項工作,有助于強化對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科學化利用。基于此種背景,能實現對相關主要經濟責任領導干部審計范圍的科學劃分,進而達到分定責任、同步審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組織形式。
(三)經濟責任審計資料發生的變化
基于對新規的綜合分析,明確了企業應提供以往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還要做好整改工作的動態化跟蹤及提供各類問題的整改情況,輔助有關部門了解企業領導人履職期間的各類技術文檔及電子數據。與原有的規定相比,新規要求相關責任人任職期間做好自然資源及其他審計的統籌協調工作,保證各類資料提交的及時性、全面性[1]。此外,進入審計階段,應該向審計委員會提交任職期間的所有報告,改變了原有的向被審計對象征求意見的方式,轉變原有的審議報告為審定報告,強化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公正性、可靠性。
二、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創新與發展策略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很多行業帶來發展動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數據信息的傳播速度。而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矛盾,為了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應重點把握審計新規定的主要變化,強化創新發展意識,尋找更多發展路徑。
(一)加強經濟責任審計與黨建工作的融合
為了突顯大數據時代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實效性,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審計工作與黨建的融合,不斷提高企業的政治站位,重點突出戰略導向,通過高質量落實黨建工作,能實現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正確引領。同時,經濟責任應該始終保持與企業戰略規劃同步,做好全局謀劃及戰略統籌,在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目標[2]。此外,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始終是影響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重點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組織審計隊伍,定期組織審計人員參加專業化培訓,重點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及法律法規,了解經濟責任審計規定發生的主要變化。此外,強化組織保障,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合理配置及調度審計人員,突出組長的引領帶頭作用,拓展審計人員所在領域,如法律、財務、市場及IT等,以黨員及骨干成員為審計小組的主要成員,可有效強化審計隊伍的復合性。
(二)重點落實審計對象分類管理推動審計全覆蓋
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為了突顯創新性,應及時跟進領導調整,增強滾動規劃意識。企業需重點推動人才交流,讓內部領導干部的全面性得到提高,由于日常經營管理中的崗位調動較多,體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應加強審計部門與人事部門的溝通交流,做好領導干部調任過程中的資料收集工作,為經濟責任審計滾動計劃表的實時更新提供可靠依據,進一步實現對各類經濟責任審計資源的統籌規劃。同時,重點加強分類管理,讓審計資源得到科學化分配,重視監督關口的前移,減少審計工作中時間差帶來的不良影響,有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企業應積極構建“大經責+小專項”的雙協同經濟責任審計模式,確保做到審計工作全覆蓋。因為不同管理層在實際工作中面對的經營風險側重點存在差異,在組織架構不斷縱向深入的過程中,領導干部的管理權限也體現出逐級縮減的特點,但是,對應的管理層人員不斷增多,所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經濟責任審計逐層覆蓋的難度。因此,應加大審計資源整合力度,減少審計全覆蓋難題帶來的限制。例如,針對某運營商的省級分公司來說,地市公司主要負責落實經濟責任全覆蓋,而區縣公司則需要結合當地領導權限歸屬及業務活動,從市場營銷、綜合管理、工程建設及集團業務四個層面出發,做好各環節的監督工作,可保證經濟責任全覆蓋的質效[3]。
(三)加強審計內容創新及構建科學評價體系
為了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實效性,應加強審計內容的創新,增強審計內容拓展意識,結合實際情況,掌握企業對應的行業體制,了解相應的管理形態,圍繞領導干部權力運行落實相關工作,始終堅持審計工作重要性及全面性的原則,在熟練掌握核心業務一般規律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存在的異常情況,進一步強化審計工作的針對性、精細化。同時,積極構建健全的科學評價體系,可適當借鑒其他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經驗,如構建“定量基礎指標+定性流程框架”的評價模式。其中定量基礎指標包含用戶及業務發展指標、資產負債及損益指標等;而定性流程框架則包括一級流程與二級流程,一級流程要求重點關注公司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對會計信息質量、經營決策及內部控制管理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二級流程中需做好企業經營管理范圍的拓展,重點加強對各領域與專業的延伸,在履職待遇、營銷、財務及合同等多個環節中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進一步達到全面監督各經營管理環節的目的,有利于形成健全的經濟責任評價體系,還能突顯評價指標的可行性。
(四)加強審計方法模式創新及落實信息化建設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云計算、區塊鏈、AI等先進科學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因此,企業只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才能滿足現代化發展要求。企業應樹立智慧審計理念,強化科技強審意識,可有效提高審計監督質量[4]。同時,明確經濟責任審計思路和流程,構建遠程審計系統,建立專門的審計云中心,創建審計監控模型,可強化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增強信息化建設意識,加強審計工作中對信息技術的高效利用。通常情況下,在同一行業或企業中,擁有固定的經濟責任審計框架,主要特點是有規律,且項目頻率高,針對某一個問題點來說,需圍繞多個項目進行多次落實,而在大數據背景下,可實現一次解決多個項目的目標。在可復制性、可參考性評價指標的支持下,有利于強化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的可行性。例如,企業可以針對問卷調查利用web及郵件等自動化工具判斷問卷調查進展,采用在線數據統計的方式代替現場紙質發放及人工統計,可節約人力資源,簡化問卷調查流程。
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積極建立審計云中心及完善智慧審計體系。在信息化審計中,離不開對大量審計數據的利用,因此,應拓展審計數據采集途徑,因為IT系統的復雜性較強,不同的業務數據間缺乏關聯性,且重要數據有相應的保留期限,對于數據顆粒度而言,很難滿足企業的審計工作需求,加之各部門間缺少有效溝通等,導致出現信息孤島,增加了審計工作難度,致使企業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為此,審計部門應結合以上現狀,增強數字化發展意識,順應新時期的發展趨勢,爭取主要部門領導的支持,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資源的收集與整合,為審計云數據中心的創建提供堅實基礎。通過與中臺思維的融合,可實現對管理流、業務流、資金流等多元化數據資源的整合,在此基礎上,重點落實數據固化,可得到標準性更強的經濟責任審計數據集,有助于強化各類數據的準確性。
基于大數據技術構建審計監控模型,強化風險識別的可靠性。企業應積極落實總體分析,重點加強風險設定,及時發現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疑點,建立分散核實工作機制,逐步實現數據監控,進而實現持續審計的工作目標。結合對審計經驗的分析,明確審計思路,合理選擇審計方法,加大各項風險指標的研判力度,在審計數據平臺中嵌入風險規則及閾值,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及各類審計工具創建可視化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對比等功能模塊,實時掌握發生異常波動的指標,構建全程自動化風險識別與判斷體系,并在審計平臺完成相關信息的匯總。基于數據監控系統,企業審計人員能達到高效整理審計線索的目的,還可圍繞重點問題進行延伸審計。此外,利用審計平臺及數據監控模型,能準確識別審計風險,還能前移詢證與整改反饋的關口,有利于提高現場審計效率[5]。
(五)加強審計報告的創新及強化報告實用性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不僅是審計工作的重要成果,還是企業審計質量的關鍵見證,是整改落實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基于對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利用,可幫助編寫人員、閱讀人員及使用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對于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呈現來說,應重點突顯審計對象的基本特點,讓報告的可讀性得到保證;立足框架層面,須突出機構的全面性;從行文的角度出發,應具備深度凝練的特點,還可實現綜合分析;針對建議來說,需重點強化整體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某企業省公司中,編制審計報告時,采用雙報告模式,即“審計意見+評價基礎指標”和“管理建議書+整改明細表”,其中審計意見主要涉及被審計單位與主要領導的各類信息,涵蓋了經濟績效、審計范圍及審計結論等重要內容,并配有經營績效指標表,此表具備可量化的特點。利用管理建議書實現經濟責任評價,主要包含審計工作各環節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管理建議,依據相關要求進行整改。通過構建雙報告模式,可實現對經濟責任的全景式掃描,避免審計工作中出現遺漏。
(六)加強審計運用環節創新及嚴格督促整改
完成審計報告的編制工作后,需要加強審計運用。企業應增強關口前移意識,積極建立先審后離模式,加大任職期間審計力度,在干部考核、干部獎懲、干部任免等環節中合理運用審計結果。同時,企業的紀檢部門及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配合,逐步形成協同化審計運用模式,采用人事任免前征求審計意見的方式,規避人事任免后審計帶來的不良影響。企業需重點做好苗頭性問題多、資金使用多、任職時間長領導干部的審計工作,可緩解審計部門的壓力。此外,建立完善的問責機制及容錯機制,合理劃分責任范圍,加強對企業干部創業積極性的保護,從客觀的角度出發明確相關責任,加大整改工作的督促力度,做好整改情況的通報工作,在領導干部的個人檔案中引入整改報告等相關資料,可提升企業領導人員的審計運用水平。
結語
大數據時代發展背景下,讓很多行業都擁有了更多發展機遇,為了順利渡過轉型發展時期,企業應提高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強與創新發展意識的融合,構建健全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體系,重點落實整改環節的監督工作,突顯審計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通過科學合理的經濟責任審計,有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創設健康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涂麗君.新規定視角下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優化探析[J].財會學習,2023(07):101-103.
[2]陳先梅.大數據時代下經濟責任審計的變化及對策研究[J].市場周刊,2022,35(11):122-126.
[3]鄧良紅.大數據時代施工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探索[J].財政監督,2021(01):90-95.
[4]鐘穎,尹珍麗.大數據時代下經濟責任審計的發展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9(35):183-184.
[5]陶暢,尹珍麗.大數據時代下經濟責任審計的變化及難點分析[J].營銷界,2019(29):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