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 2023-10-30
基金項目: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22CGL018)
作者簡介: 韓晴,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講師,遼寧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高佳琪,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
摘 要:有別于傳統創業者,學術創業者通常兼具學者和創業者雙重身份。如何緩解和應對源于學術和創業之間的沖突與壓力,實現身份認同整合,對大多數學術創業者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探索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主觀規范、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另外,良好的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均可以強化創業態度和主觀規范對身份認同整合的積極作用。研究結論可為緩解學術創業者角色沖突和相關組織制定促進學術創業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學術創業;身份認同整合;TPB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2-0065-08
一、引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學術創業作為將創新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至關重要。在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多項鼓勵學術人員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政策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學術人員通過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將學術機構的知識向外部社會環境進行轉移,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1-3]。由此,學術創業者作為學術創業的主體,逐漸成為助力科技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與傳統創業者不同,學術創業者通常肩負學者和創業者雙重身份。不同領域的規范和準則會導致學術創業者產生強烈的身份沖突感[4],阻礙其參與學術創業活動。身份認同整合(Id-
entity Integration)作為一種身份管理策略,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個體不同身份之間的沖突感,還保留了雙重身份各自的核心元素[5],對學術創業者自身、學術機構和學術創業企業的發展均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身份認同整合可以化解學術創業者雙重身份帶來的沖突感和壓力感,使其更好地平衡科學研究和創業活動的關系;另一方面,身份認同整合有利于學術機構和學術創業企業保留人才。有研究指出,如果學術創業者更認同他們的學者身份,會遠離商業參與的相關工作[6];相反,如果學術創業者更認同他們的創業者身份,則很可能退出學術機構。可見,學術創業者能否接受一個新的角色并產生身份的融合將影響學術創業的結果[7]。因此,探索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對緩解學術創業者的角色沖突和推動學術創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身份認同整合影響因素探討有些不足。只有少數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學者身份認同、創業者身份認同、社會身份連續性能夠促進身份認同整合[8-9]。身份認同整合反映了學術創業者認知狀態的改變[10],與個體的角色期望、能力感知和創業環境感知密切相關[11-12]。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學術創業者的角色期望和能力感知可以通過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進行刻畫[13-14];學術創業者對創業環境的感知,可以從學術機構內部的創業氛圍和學術機構外部的政府創業政策兩方面考慮[15],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身份認同整合。由此,本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構建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模型,探索創業態度等個體因素和創業氛圍等環境因素對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計劃行為理論
Ajzen于1991年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TPB
模型,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認為個體行為的發生取決于行為意愿,而行為意愿由個人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三個因素決定[16]。近年來,隨著學術創業逐漸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國內外許多學者基于TPB模型分析學術創業意愿和學術創業行為影響因素,認為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對學術創業意愿具有積極影響,且學術創業意愿直接影響學術創業行為[3][13-14][17]。Goethner等借助TPB模型研究了學術人員如何實現從學者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回答了為什么只有部分學術人員選擇參與創業活動[13]。可見,TPB模型不僅能用來解釋個體行為意愿的形成,也可以為尋找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提供理論指導。
(二)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與身份認同整合
首先,創業態度(Entrepreneurial Attitude)是個體對創業行為所產生的預期結果中的個人期望[14]。根據TPB模型,當學術創業者擁有較積極的創業態度時,會更愿意轉變自己的身份,參與學術創業活動[13]。事實上,學術人員對參與學術創業持有的個人期望并不一樣。參與學術創業意味著需要學術創業者兼顧學者和創業者雙重身份,有些學術人員認為雙重身份是相互矛盾、難以兼得的[18],從而表現為創業態度較為消極。相反,持有積極創業態度的學術創業者則很可能認為雙重身份是能夠和諧共存的。正如熊文明等的研究中被作為案例對象的一位學術創業者所說,學者和創業者將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最大化作為共同的目標,他們在本質上是統一的[12]。可見,學術創業者對待創業的態度與身份認同的轉變密切相關,創業態度影響著學術創業者對不同身份的看法,進而會影響身份認同整合。其次,在學術創業情境下,感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ural C-
ontrol)指的是學術創業者對執行學術創業行為所需要的能力與資源情況的感知[14]。學術創業者因長期嵌入于學術網絡之中,常常表現為科研能力強而商業能力不足[12],這會導致學術創業者難以整合雙重身份認同,實現從學術網絡向商業網絡的跨越。研究發現,個體認為自身能力和所扮演角色身份之間匹配程度越高,越能提升個體對這一身份的認同感[19]。最后,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s)指的是學術創業者感知到對其有影響的關系人對學術創業行為的期望,如家人、朋友和同事等是否支持其參與學術創業[14]。張寶生等在研究中指出,主觀規范對個體的身份認同具有積極影響[20]。在學術創業中,學術創業者主觀規范也很可能影響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從情感上,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周圍人的支持,會強化學術創業者的自我效能[21];從資源上,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的關系網絡可以幫助學術創業者獲得產學合作、技術咨詢、財務支持等重要的創業資源[22]。這些都能夠幫助學術創業者化解學者身份和創業者身份之間認知和行為的矛盾,緩解學術創業者的沖突感和壓力感,從而促進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整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創業態度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
H2:感知行為控制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
H3:主觀規范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
(三)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與身份認同整合
根據TPB模型,學術創業者對創業環境的感知會直接影響學術創業者是否開始學術創業活動[15],實現從單一身份到雙重身份的轉變。因此,探索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除了考慮個體層面的因素之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考慮到學術機構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有可能影響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整合,本文關注了學術機構內部的創業氛圍和學術機構外部的政府創業政策感知兩個環境因素。
首先,創業氛圍(Entrepreneurial Climate)是個體對組織創業環境的主觀感知[16],本文的創業氛圍特指學術機構內部的創業氛圍。研究發現,學術人員技術開發和商業化早期階段的活動地點出現在(或越來越有可能出現在)學術機構內部[23],因此創業氛圍對學術創業者的影響不容忽視。為學術人員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可以讓學術人員明確組織的期望,更好地定位自身的角色身份,并幫助組織實現學術創業目標[24]。一方面,良好的創業氛圍意味著學術機構對學術創業的大力支持。學術機構內部的組織文化和創業資源等都會對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產生積極作用[21];另一方面,學術機構在考核評價和激勵政策等方面的傾斜也能夠幫助學術創業者更容易獲取創業資源、學習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提升學術創業者的風險承擔能力,減輕學術創業者的角色壓力,使得學術創業者可以在學者身份和創業者身份之間得到平衡,促進雙重身份之間的良性互動[21]。其次,政策感知(Policy Perception)是指學術創業者對政府部門在稅收、審批流程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的優惠措施的感知[15]。政府創業政策是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制度保障,能夠為學術創業活動的參與提供合法性支持[21]。有研究指出,政府創業政策支持能夠使學術創業者以有效的方式穩定這種新的身份認同整合[23]。政府制度保障能夠提升學術創業者在信息搜集、風險感知和企業籌建等方面的效率,降低創業結果的不確定性,從而為學者與創業者身份間的平衡提供更大空間[21]。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創業氛圍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
H5: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
(四)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的調節作用
角色身份理論(Role Identity Theory)將身份認同定義為“個體通過社會互動形成以及維持的自我理解框架”,產生于個體和環境的互動作用過程[11]。學術創業者在面臨雙重身份間的沖突時,會通過不斷與環境進行互動,調整對雙重身份的認知,從而采取不同的身份認同管理策略,調整心理目標,實現身份認同整合[10]。由此,本文認為,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除了直接作用以外,還可能對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主觀規范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調節作用。首先,當學術創業者感知到環境有利于學術創業活動的參與時,本就對學術創業持積極態度的學術創業者更有可能參與學術創業[3],實現身份的轉變和身份認同的整合。其次,有利的環境支持能夠為學術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3],使得具有經驗和能力的學術創業者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借助來自環境的支持,克服學術創業中因雙重身份導致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實現身份認同整合。最后,友好的創業氛圍和有利的政府創業政策不僅為學術創業者自身提供了參與創業的機會和資源,也意味著學術創業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同樣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參與創業活動,進而產生榜樣力量和示范作用,使得學術創業者可以獲得更多來自身邊人的支持,并借鑒和學習他們的創業經驗,進一步緩解雙重身份帶來的沖突感和壓力感,有利于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整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a:創業氛圍對創業態度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H6b:創業氛圍對感知行為控制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H6c:創業氛圍對主觀規范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H7a:政策感知對創業態度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H7b:政策感知對感知行為控制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H7c:政策感知對主觀規范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
綜上,本文基于TPB模型構建了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收集
本文利用見數(Credamo)調研平臺線上收集問卷信息。被調研對象應該同時符合兩個標準:第一,目前或曾經隸屬于學術機構,并在學術機構中從事學術研究相關工作;第二,計劃、正在或已經利用學科知識或研究成果參與學術創業活動。本次調研共計發放問卷350份,回收280份,有效問卷243份,問卷有效率86.8%。樣本的人口統計學情況如表1所示。
(二)測量工具
為了確保測量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本文選取來自國內外學者開發并被廣泛使用的成熟量表,并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對研究變量進行測量,量表及題項的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1.身份認同整合參考Guo等研究[8],采用4個題項進行測量。
2.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參考Li?án F等開發的測量量表[25],其中創業態度包含5個題項,感知行為控制包含6個題項,主觀規范包含3個題項。
3.創業氛圍參考Bergmann H等研究[16],采用3個題項進行測量。
4.政策感知參考Wu F等研究[15],采用5個題項進行測量。
四、數據分析與結果
(一)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運用SPSS27.0和AMOS28.0軟件對模型中的創業態度(EA)、感知行為控制(PBC)、主觀規范(SN)、創業氛圍(EC)、政策感知(PP)和身份認同整合(SEII)6個變量分別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首先,各分量表α系數均在0.7以上,組合信度CR均大于0.6,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其次,各分量表KMO值均在0.6以上,且各測量題項因子載荷均在0.6以上,說明量表具有較高的收斂效度。
本文使用AMOS28.0軟件對上述6個變量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相比于五因子模型等其他模型,理論假設的六因子模型(χ2/df=1.453,IFI=0.960,TLI=0.953,CFI=0.959,RMSEA=0.043)的擬合效果最優,說明本文所使用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二)假設檢驗
本文運用SPSS27.0軟件,通過回歸分析方法對主效應進行假設檢驗,詳情見表4。模型1至模型5分別將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主觀規范、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作為自變量,將身份認同整合作為因變量,控制變量選取學術創業者性別、年齡和學歷。由表4可知,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主觀規范、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回歸系數顯著,β分別為0.413、0.273、0.507、0.592、0.275,且p值均小于0.001,說明在控制學術創業者性別、年齡和學歷的情況下,學術創業者個體因素中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以及環境因素中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假設H1至假設H5均得到驗證。
在此基礎之上,本文進一步檢驗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的調節作用,詳情見表5。首先,模型6和模型8中創業態度和創業氛圍交互項、主觀規范和創業氛圍交互項均與身份認同整合回歸系數顯著,β分別為0.109、0.099,且p值均小于0.05,說明創業氛圍對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6a和假設H6c得到驗證。其次,模型9中,創業態度和政策感知交互項與身份認同整合回歸系數顯著,β為0.139,p值小于0.001;模型11中,主觀規范和政策感知交互項與身份認同整合回歸系數顯著,β為0.116,p值小于0.05。由此,假設H7a和H7c得到驗證。但是,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在感知行為控制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關系中均沒有起到調節作用,假設H6b和H7b沒有得到驗證。
五、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首先,本文發現了影響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拓展了計劃行為理論的應用情境,豐富了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學術創業者個體因素中,創業態度、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對身份認同整合具有正向影響;學術機構內外部環境因素中,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身份認同整合也具有正向影響,與熊文明等認為政府和學術機構的支持不能直接作用于個體認知的研究結論不同[21],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均可以直接影響身份認同整合。其次,本文揭示了環境因素在學術創業者個體因素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均可以強化創業態度和主觀規范對身份認同整合的積極作用;但是,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對感知行為控制與身份認同整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沒有得到驗證。可能的原因是,感知行為控制反映的是個體對自身進行學術創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的感知,與個體的實踐經驗、學術水平和創業能力密切相關[3]。然而,這些經驗和能力的獲得與增長并不容易。學術創業者想要使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匹配學術創業的要求,并實現身份認同整合,需要學術創業者自身付出更多努力,而不是依賴環境支持。這使得學術機構內外部環境因素中,創業氛圍和政策感知在調節感知行為控制與身份認同整合的關系中顯得并不那么重要。
(二)管理啟示
從個體層面來說,學術創業者需要培養積極的創業態度,從觀念上接受并努力融合雙重身份;盡可能獲得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圍人對其參與學術創業活動的支持;不斷通過自身努力獲取學術創業相關的必要經驗,提升創業能力,積累創業資源;充分了解和利用來自學術機構內部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從而更好地緩解和應對雙重身份帶來的沖突感和壓力感,實現身份認同整合。從組織層面來說,學術機構要為學術人員提供良好、寬松的創業環境,通過樹立榜樣力量、開展創業培訓、搭建創新平臺和完善激勵制度等多種手段幫助學術創業者化解身份矛盾,減輕來自學術和創業相關工作的壓力,為學術創業者緩解角色沖突,實現身份認同整合提供土壤。從制度層面來說,政府要鼓勵學術人員參與創業相關政策的落實與監督,加大對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為學術創業者的身份認同整合打開堵點,提供制度支持。
(三)局限性與展望
本文基于TPB模型,分析了學術創業者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本文構建了影響身份認同整合的研究模型,重點考慮了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但可能還存在其他影響因素并未被挖掘,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如團隊層面的影響因素;第二,本文將環境因素作為調節變量,探討了創業態度等個體因素如何影響身份認同整合,但對于中介變量并未進行研究,創業態度等個體因素對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第三,本文采用回歸分析檢驗了創業態度等個體因素和創業氛圍等環境因素對身份認同整合的影響,但也有學者指出身份認同整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可以通過定性比較分析等方法進一步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 Cantaragiu R. Towards a conceptual delimitation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Management amp; Marketing, 2012
(4): 683-700.
[2] 韓晴,黃速建,肖宇佳,等.“硬創業”還是“軟創業”:基于多重心理因素的學術創業形式選擇組態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1):137-152.
[3] 王季,耿健男,肖宇佳.從意愿到行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學術創業行為整合模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7):64-81.
[4] Sinell A, M Heidingsfelder, M Schraudner. Entrepreneurship and Academic Employment-More Alike than Youd Think[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mp; Innovation, 2015(3): 1-10.
[5] 黃攸立,薛婷,周宏.學術創業背景下學者角色認同演變模式研究[J].管理學報,2013(3):438-443.
[6] Karhunen P, I Olimpieva, U Hytti. Identity work of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s in Finland and in Russia[J].Entrepreneurship amp;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7(5-6): 544-566.
[7] Jain S, G George, M Maltarich. Academics or entrepreneurs? Investigating role identity mod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sts involved in commercialization activity[J].Research policy, 2009(6): 922-935.
[8] Guo F, S Restubog, L Cui, et al. What determines the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of academics? Navigating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in the hybrid career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9(6): 241-254.
[9] 郭峰,鄒波,李艷霞,等. 基于社會身份認同的學術創業者身份悖論整合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9(2):34-43.
[10] 熊文明,余維新,陳傳明.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學術創業者雙元角色協同過程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0(8):34-44.
[11] M?kinen E I, T Esko. Nascent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identity work at the boundaries of professional domain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23(3): 167-177.
[12] 熊文明,余維新,陳傳明.學術創業者角色重構過程研究:基于目標動力學理論視角的多案例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5):25-39.
[13] Goethner M, M Obschonka, R K Silbereisen, et al. Scientists transition to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3): 628-641.
[14] 茅路灑,方文麗.基于TPB模型的學術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運籌與管理,2022(8):164-169.
[15] Wu F, C Mao.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s of Urban Student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11): 1483-1494.
[16] Bergmann H, M Geissler, C Hundt, et al. The climate for entrepreneurship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Research Policy, 2018(4): 700-716.
[17] Neves S, C Brito.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20(5): 645-704.
[18] Manzi C, F Paderi, V Benet-Martinez, et al. Age-based stereotype threat and negative outcomes in the workplace: Exploring the role of identity integ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9(4): 705-716.
[19] 張啟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經管類專業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意愿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9):15-23.
[20] 張寶生,李鑫,李新野,等.主觀規范對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研究:一個鏈式雙重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5):658-666.
[21] 熊文明,余維新,沙勇.學術創業者角色協同的驅動因素組態效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20):1-10.
[22] 蘇洋,趙文華.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學術創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9(1):70-76.
[23] Hans F, M A Lundqvist.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and entrepreneurial roles: The case of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3(1): 127-139.
[24] 段錦云,王娟娟,朱月龍.組織氛圍研究:概念測量、理論基礎及評價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14(12):1964-1974.
[25] Li?án F, Y-W Chen.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Entrepreneur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3): 593-617.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Identity Integr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PB Model
Han Qing1,2, Gao Jiaqi2
(1.College of Busines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2.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ntrepreneurs, academic entrepreneurs usually have the dual identities of scholars and entrepreneurs. How to deal with and reconcile conflicts and pressures between academic andentrepreneurship to achieve identity integr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most academic entrepreneurs. This study appli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ubjective norms, entrepreneurial climate, and policy percep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identityintegration.In addition,goo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and policy perception can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s on identity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alleviating the role conflict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 and for formulating policies to promote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of relevant organizations.
Key words: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dentity integration; TPB model
【責任編輯:劉北蘆""" 責任校對: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