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 2023-08-06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202211306111);池州市社科聯重點課題(2022ZD11);池州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CZ2021RWZ21)
作者簡介: 賈麗,女,安徽肥東人,池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土地利用管理研究;錢胡至,男,安徽池州人,安徽省東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濟師,主要從事土地利用管理研究;王文琴,女,安徽銅陵人,池州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土地利用管理研究。
摘 要:“雙碳”目標是通過減排降碳引導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有助于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優化。“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存在內在協同性,兩者價值內涵一致。良好的鄉村生態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綠色低碳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趨勢。“雙碳”目標的樹立為我國農村綠色發展指引了方向,但在實現過程中也存在著組織監管和法律制度不完善、能源結構不合理、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困境,可以從健全法律政策、做好頂層設計、促進產業轉型、優化能源結構、健全市場機制、合理引導民眾等方向構建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關鍵詞:“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X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2-0073-06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1],該戰略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2022年,黨中央提出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出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2],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總體安排和部署。“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農業從現代化向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開端期,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也是進入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方向、實行減排降碳協同增效、引導經濟社會向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時期。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生態宜居是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物質保障。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應該抓住歷史時機,以“雙碳”為目標引導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融合
(一)“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協同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良好的鄉村生態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綠色低碳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趨勢。“雙碳”目標是通過減排降碳引導經濟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優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雙碳”目標,要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雙驅發展,不僅保證農業經濟產出,實現產業興旺,還要節約資源,節能減排,減少能源消耗,優化能源結構。
(二)“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價值訴求一致
“雙碳”目標通過倡導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和碳中和,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是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目標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具有減排降碳的內在需求,引導農村節能減排,促進農業綠色生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有助于推進鄉村走向全面長久振興之路。
二、“雙碳”目標下推動鄉村振興的困境
(一)監管責任和力度有待提升
“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的主導機構,應該承擔起引導和監管責任。“雙碳”工作主要是由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管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碳”目標后,碳達峰工作由國家發改委總體部署和規劃,由于碳市場和傳統交易市場類似,存在一定的金融特性,因此,“雙碳”工作亦受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除此之外,“雙碳”目標還涉及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等任務。現行機構針對“雙碳”目標發展的權責還不夠清晰,具體管理內容和標準也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地方政府各部門在落實“雙碳”目標時職能重疊,權責分散,沒有達成互助、互饋、互動聯動機制。
農村集體的各項活動,離不開基層“兩委”的引領。綠色生產方式轉型、低碳生活方式落實,都需要“兩委”的組織引導和積極宣傳。“兩委”作為鄉(鎮)政府基層組織與農民之間的橋梁,應該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雙碳”目標的實施,但是目前部分基層“兩委”對“雙碳”目標認識不夠充分,理解不夠深刻,參與不夠深入,在農村生產生活中引導作用不明顯。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碳市場,用市場機制引導生產生活向低碳方式轉型。碳市場的良好運行需要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至少需要生態環境部門、改革發展部門、金融部門等多部門共同監管,目前這些部門之間存在信息溝通不暢、各自為政現象。碳市場數據監測需要依賴完善的監測標準和專業的技術人員,目前監管部門缺少足夠的執法能力和專業的技術人才,難以判斷碳市場數據真偽[3]。
(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鄉村振興綠色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憲法》總綱第26條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民法典》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可以說《憲法》和《民法典》均已提出在經濟發展中堅持綠色原則,但是具體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及違背綠色發展行為如何處理等具體問題還需要在其他法律法規中進一步細化。
已經出臺的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發展有關的法律法規分散出現在《環境保護法》《農業法》等法律之中,如《環境保護法》①第33條、第49條、第50條,《農業法》②第6條、第57條等。但是,《環境保護法》主要是以城市為約束對象,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農業法》針對農村綠色發展的法律條文也不夠具體;漁業、牧業等各部門的法律法規之間缺少關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聯系和系統性。此外,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多變,新興農村生態問題層出不窮,法律法規體系存在一定的欠缺和滯后。
(三)傳統農業高耗低效
在我國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近年來農藥化肥使用量雖然逐年降低,但依然有較大的改善和改良空間(見表1)。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大氣、水體、土壤和食物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農藥不僅會污染生態環境,還會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影響生態平衡,危害生物多樣性。農業使用化肥主要是以氮肥為主,而氮肥的利用率較低,流失率非常高。根據國家統計部門資料顯示,近年全國每年化肥使用量超過5 000萬噸,而利用率僅為35%左右;農藥使用量在140萬噸左右,利用率僅為30%左右[4]。化肥的盲目使用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
農業塑料薄膜大量使用,會嚴重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導致土壤生產力下降。殘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影響土壤水分和氣體交換,使得土壤孔隙度、通透性降低,阻隔土壤空氣的循環及交換,使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塑料薄膜在土壤中分解過程漫長,伴隨有害物質發揮,會導致土壤活性降低,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
近年來,有些地區規模化養殖業發展迅速,大量的畜禽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畜禽糞污和養殖污水,不僅污染養殖場周圍的水體和環境,還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危害水資源環境。
(四)農村生活方式不夠低碳
隨著農村人口居住越來越集中,生活垃圾的隨意放置對環境影響逐漸凸顯。農村一般沒有配置設備齊全的垃圾處理中心,生活垃圾直接裸露放置,或者排放到附近水域,無害化處理率更低,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隨著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民生活經濟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生活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小,農村生活垃圾不再是傳統的草秸、草灰等有機垃圾,垃圾成分開始逐漸與城市垃圾成分一致,不能及時并科學處理這些垃圾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觀研天下網整理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較大,而處理率較低,尤其是無害化處理率更低(見圖1)。
此外,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垃圾分類在農村比較難以落實。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排水系統不完善,生活污水無序排放也容易造成水土污染和環境破壞,更不用說綠色低碳發展。
(五)傳統能源和新型能源結構不合理
綠色發展的目標是在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能源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用風能、熱能等新型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綠色發展。但是,從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來看,不論是農業生產還是農民生活,傳統能源依然是主導能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2020年我國農業能源消費總量達9" 263萬噸標準煤,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86%,比
2019年增長2.72%。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占比依然在50%以上。
(六)農村碳交易市場機制尚未建立
碳市場是通過對企業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性損害進行碳定價,然后通過碳交易的形式將其轉變為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激勵企業改革技術,樹立綠色生產理念,促進企業減排降碳。碳市場采用市場化的方式促進企業減排降碳,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2017年12
月,我國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全球第34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但是全國碳市場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MRV(監測、報告、核查)制度不完善,數據采集不全面,尤其是農業暫未被列入碳交易市場。一方面,農業碳排放點多且分散,具有多源性特點[5],如動物腸道發酵、農作物種植、農藥化肥消耗等均是排放源,排放源難以界定導致核查工作無法展開,進入碳市場交易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碳排放核算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核算標準體系,農村碳排放指標體系目前還不具備構建條件,沒有具體的碳核算方法。因此,目前農村碳排放邊界、碳排放源頭、碳核算難以明確和計算,導致我國農村碳交易市場機制還難以建立。
三、“雙碳”目標下實現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路徑
(一)健全法律政策
法律制度是引導和約束人類行為的重要方式,探索鄉村振興的綠色低碳路徑,首先應該從健全法律制度出發。一是要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增加包含農業農村減排低碳的具體要求,確保法律法規覆蓋到農村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使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二是構建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使法律能夠覆蓋到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領域,再加上完善的市場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為鄉村振興實現綠色低碳全方位保駕護航。三是盡快制定能夠保障農業農村實現“雙碳”目標的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建立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政策和考核制度,通過法治化、制度化、標準化確保“雙碳”工作的穩定發展[6]。
(二)做好頂層設計
實現鄉村振興綠色低碳,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從宏觀角度開展農村生態規劃設計。鄉村山水資源豐富,應該統籌山水田林生態系統,通過規劃引導農業綜合生態系統朝穩定性和多樣性發展,發揮多種生態系統的碳匯作用。
應將“雙碳”目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制定農村“雙碳”發展規劃,借助碳排放源監測體系和相關信息平臺,推動農村“雙碳”落地。
(三)促進產業轉型
農業碳排放量較大,同時農業碳匯功能也較強,農業生態系統可以消耗80%因農業生產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農村的山水田林等自然生態系統,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用碳匯功能平衡碳排放,嘗試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統籌綠色低碳和產業振興的關系,推動農村產業“接二連三”,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積極地參與到綠色低碳生產經營活動中,促進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相互促進,實現互利互贏機制。
(四)優化能源結構
低碳能源的使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優化能源結構,首先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各種新型清潔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推動兼具綠色、低碳、可再生性質的生物能源應用。其次是構建多能互補的用能模式,根據當地能源條件和用能需求,推廣光能、風能等低碳用能模式。利用農戶閑置土地和宅基地屋頂,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最后還要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通過對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支持農業機械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傳統能源消耗。
(五)健全市場機制
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組合作用。完善農業碳排放核算及碳交易機制,建立農村碳排放指標體系,制定統一的監測、統計和測算標準,完善農村農業碳市場交易機制,推動農村減排降碳。
發揮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農業各類資源和要素向綠色低碳傾斜,鼓勵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盡快將農業納入碳交易市場,構建農業減排降碳及碳匯指標,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鄉民參與”的農村碳匯市場交易機制。各地積極成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促進農村碳匯市場發展[7]。
(六)引導農民樹立低碳思想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鄉村振興低碳發展需要通過多渠道引導農民樹立綠色低碳思想。政府機構可以開展多種形式、“接地氣”的低碳生活宣講和生態環保知識培訓,加深農民對綠色低碳的理解。通過老年大學等渠道,加強農業農村低碳科普教育,鼓勵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樹立綠色發展目標,運用地域性資源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低碳減排協調發展。通過打造綠色農業、綠色物流、農村電商銷售等模式,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8]。
落實低碳生活方式,將綠色理念落實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實施垃圾分類、節水節電,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還可以通過建立獎懲機制對農民主動減排低碳行為進行獎勵,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進行懲罰,提高農民減排降碳行為積極性。
四、“雙碳”目標實現鄉村振興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責,成立“雙碳”工作推進組織,建立上下聯動工作體系,提升基層組織引領作用。“雙碳”工作推進組織要有領導力,能夠協調各方力量,制定制度,明確規則,全面協調農業農村、能源、生態、產業等不同領域,實現共同發展,保障鄉村振興朝綠色低碳方向前進。
(二)資金保障
資金是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路徑的后盾。資金缺位,農業生產就無法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農業生產中的固體廢棄物、持久性有機物等得不到無污化處理,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雙碳”目標提出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國家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實施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應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落實綠色發展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加大國家財政對新型綠色低碳能源的扶持,對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耕作給予資金支持,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
(三)技術保障
科學技術創新是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路徑的重要保障,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引領。綠色低碳鄉村振興之路本質在于借助技術創新,通過低碳農業機械設備、優化能源結構、引導產業轉型等措施,實現能源消耗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愿景下,協同推進減排、降碳、擴綠、增長,對創新環境治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向科技要答案、尋方法、找出路。加大力度攻關各項關鍵技術,加快實現煤炭清潔利用研究、智慧儲能、新型能源開發等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2021 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十大技術模式,這是我國首次以減排固碳為主題發布的相關技術模式,未來還可以成立專門的技術組織,助力農業農村“雙碳”目標實現。
(四)人才保障
“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需要一支專業技能型人才隊伍,將低碳發展理念、低碳生活行為、低碳生產方式納入農民職業培訓,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批具有綠色低碳意識的新型農民。引導農業科研人員、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服務農村低碳發展,積極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綠色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運用科學技術修復已經存在的土壤污染、生態失衡現狀,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鄉村振興低碳路徑中的作用。
五、結語
“雙碳”目標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新的方向。農村農業減排降碳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關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由于歷史和現實經濟因素影響,農村地區對綠色低碳發展認識不足,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合理、化學肥料使用不當、農民生活垃圾隨處放置、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農村能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農村碳排放量大,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步伐緩慢。在此背景下,鄉村振興應順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融入“雙碳”理念,不僅強調產業振興,更要加強生態振興,堅持綠色低碳建設,突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循環農業,促進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
①《環境保護法》第33條:“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環境保護法》第49條:“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環境保護法》第50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農村引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處理,畜禽養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工礦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工作。”
②《農業法》第6條:“國家采取措施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業科技、教育事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法》第57條:“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能、沼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Research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Dual Carbon”Goal
Jia Li1, Qian Huzhi2, Wang Wenqin1
(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Anhui 247000;
2.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of Dongzhi County Anhui Province,Chizhou Anhui 247000)
Abstract:The“dual carbon” goal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n recent years. Integrating the“dual carbon”goal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dual carbon”go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dilemma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dual carbon”goal, and constructs a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legal policies, doing a good job in planning top-level design,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improving market mechanisms, and reasonably guiding the public,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afeguards, with a view to guid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and realiz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dual carbon”goal; rural revita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2-22)[2023-
05-20].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2-02/22/content_269430.shtml.
[3] 劉敦開.江西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監管機制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2.
[4] 謝立勇,楊育蓉,趙洪亮,等.“雙碳”戰略背景下農業與農村減排技術路徑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2(4):527-534.
[5] 張景鳴,張濱.黑龍江省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J].統計與咨詢,2017(2):14-16.
[6] 趙立欣.農業農村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EB/OL].(2021-03-21)[2023-05-20].https://www.cdmfund.org/28302.html.
[7] 牛震.讓鄉村振興底色更綠:我國農業農村“雙碳”實踐與展望[J].農村工作通訊,2022(10):12-14.
[8] 駱賓城,張玉珍,胡杜.“雙碳”政策背景下鄉村振興低碳發展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4):113-115.
【責任編輯:李 菁""" 責任校對:趙 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