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發內卷的中國車市,不會給三者任何喘息的機會。春節年年都有,但留在牌桌上的機會只有一次,占據中國車市最多關注度的“蔚小理”自然不會輕松。
回望過去這一年,無論蔚來也好,小鵬也罷,包括迎來徹底大爆發的理想,誰不是在痛苦中不斷成長。無論李斌也好,何小鵬也罷,包括漸漸站在對面的李想,誰不是在黑暗中繼續前行。站在龍年開局,筆者想聊聊三家造車新勢力的得與失,還有它們2024年無法回避的競爭與挑戰。

從剛剛落筆開始,筆者就在思考,究竟應該怎樣總結蔚來2023年的表現?
一方面,這家造車新勢力的努力與堅守的確令人動容與欽佩;但另一方面,它總在關鍵板塊出現偏差與不及預期的情況,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遭受質疑和口誅筆伐。
“我們有很多需要總結和反思的教訓,有太多需要盡快提升的組織能力。”
實際上,不久前發布的蔚來內部信中,身為掌舵者的李斌已經給出了屬于他的答案。在筆者看來,2023年蔚來最大的三點收獲,首先是創始人開始變得清醒自知,終于愿意跳出舒適圈,并接受現實到底有多殘酷。
作為整個公司的“靈魂”,在堅持長期主義的同時,李斌終于明白了活在當下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不然,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空談。
再看第二點收獲,身處中國車市大打特打價格戰的背景下,相比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為了維持份額,不惜惡性降價損害形象的做法,蔚來算是守住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并沒有徹底陷入到“吃人”的泥潭中,維持住了“高端新能源”的標簽。
至于第三點,筆者認為換電網絡的正式啟用很重要。換電網絡的生意興隆就某種方面而言,意味著這個一直不被看好 “獨木橋”,已經蛻變成了可以看到希望曙光的“陽關道”。
那么,2023年蔚來最大的失誤又是什么?
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一定會有不同的見解。就我個人更想說:“本來是NT2平臺萬箭齊發的產品大年,卻沒有把難得的推新效能轉化為耀眼的銷量勢能。”

2023年1到12月累計交付新車160038輛,同比增長30.7%,乍一看不算太差,但遠遠沒有達到蔚來自己的預期。
探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的確是“外患”所致,譬如30萬元以上的純電市場需求遇冷、開拓艱難;另一方面,“內憂”才是更大的禍根,譬如制造端產能準備不足、營銷端戰斗力較差、銷售渠道相對匱乏,以及整個公司缺乏“狼性”思維。
換言之,太過溫文爾雅的蔚來,被不留情面的2023年狠狠上了一課。
至于已然到來的2024年,李斌早就發出了預警。
“我們會面對能力更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對越來越多的優秀產品,面臨更加激烈的價格戰,面臨更加復雜的輿論氛圍,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環境。每一位同事都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放棄幻想,直面挑戰。”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參考蔚來計劃打出的“底牌”,情況真的特別嚴峻。
對于這家造車新勢力而言,能做的只剩在瘋狂節源開流、保證糧草充沛的前提下,進一步地聚焦、聚焦、再聚焦。令NT2平臺8款在售產品的固有“蛋糕”不過多丟失,押寶子品牌所帶來的新增量。
總之,還是那句話:“決戰當前,不容有失,這個年,不容易。”
“真以為小鵬快出局了。”
2024年的新春,我依舊清楚地記得友人在2023年年初對小鵬的這句判斷。的確,將時間軸拉回到400多天以前,小鵬的處境可能是“蔚小理”中最嚴峻的一家,隨時有著墜落懸崖的風險。
當我們將視線進一步聚焦,小鵬當時之所以走到如此地步,大環境的愈發殘酷與惡劣,肯定占據一部分的原因。但細究起來,自身嚴重內耗、體系效率低下、公司山頭林立,才是這家造車新勢力長期以來不得不面對的頑疾。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過向死而生的調整,這家造車新勢力重獲新生,掙扎著從沼澤中爬了出來。更具體來看,首先歸功于掌舵者何小鵬破而后立、斷臂求存的決心。


其次,也與整個團隊自上而下、步調一致的努力革新有關。當然,無論承認與否,最為關鍵引發質變的要素,還是找來了另一位靈魂人物——王鳳英。
可以說,小鵬在這位“鐵娘子”的助力下,終于漸漸梳理清楚曾經的混亂,尤其是終端銷售與品牌營銷層面的種種問題。比如產品端,短短365天之內,接連打出小鵬P7i、小鵬G6、2024款小鵬G9、包括小鵬X9四張“底牌”,也令這家造車新勢力終于有了和同賽道強敵們掰掰手腕的資本。
最終,小鵬2023年全年累計共交付新車141601輛,尤其是11月、12月接連突破2萬輛大關,可以說上演了一出扎扎實實的觸底反彈。
只不過,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屬于小鵬的極限壓力測試遠沒有結束,甚至正在變得愈演愈烈。
進入2024年以來,小鵬X9的上市即熱銷,是帶給了這家造車新勢力不錯的“開門紅”。作為一款全系售價35萬元以上的純電MPV,開啟交付十幾天的時間里,便取得2478輛的成績單,的確令人眼前一亮。但小鵬X9的光環,還是無法掩蓋小鵬其他主銷產品的全線失守。
在剛剛過去沒多久的1月,這家造車新勢力交付量僅為8250輛,環比跌幅超6成。小鵬P7i、小鵬G6、2024款小鵬G9的腹背受敵,儼然才是亟待解決的最大痛點。

為此,小鵬不得不針對三款車型,分別推出不同幅度的限時官降。毫無疑問,巨大的壓力明晃晃地擺在那里。究其本質,礙于種種原因,2024年小鵬的主陣地,不得不放在20萬元到30萬元這片中國車市廝殺最為激烈且血腥的價格區間。如何一邊維持銷量規模,一邊改善為負的毛利?無疑,巨大的難題已經拋到了何小鵬與王鳳英的面前。
另外,成功“開城”243座,雖然讓小鵬頭上的“智駕”標簽夯實了很多,但2024年其同樣需要繼續面對華為恐怖如斯的猛攻,還有隨時想要后來者居上、虎視眈眈的蔚來、理想。這場軍備競賽,是前者賴以生存的關鍵,輸不起,也不能輸。
總之,還是那句話:“重獲新生,又迎利空,這個年,不容易。”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春節前,理想正式成了新晉的“世界500強”。
由此復盤2023年這家造車新勢力的表現,可以說能夠給予一個很高的分數。作為最重磅的論據,還是因為1到12月,其累計交付新車達到376030輛,同比增長182.2%。
之所以實現綻放,足夠敏銳的戰略眼光、足夠準確的產品定義、足夠高效的終端執行,加上足夠親民的品牌文化、足夠狼性的公司調性、合資的組織架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進入2023年以來,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暴漲,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插電混動車型的爆發,而理想恰好踩中了最佳風口。

更簡單來說,占盡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這家造車新勢力取得眼下的成績,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或許,也正是有了上述表現作為背書,李想才能略顯狂妄地喊道:“我們2024年計劃總交付量達到80萬輛,單月交付量達到10萬輛,單車交付量達到3萬輛,并建設2000座超充站。”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夠達成,理想將會在中國車市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威脅到奔馳、寶馬、奧迪的地位。在2023年實現蛻變之后,它看似能暫時安心了,但我想給這家造車新勢力提一些善意的建議。
首先,要知道2023年理想L系列之所以爆火,除了本身產品定位的精準之外,所處細分市場一片藍海,沒有太大的競爭也不可忽略。但進入2024年后,隨著“問界”類似車型的瘋狂出牌,在接連打出新問界M7、問界M9后,還有新問界M5與問界M8作為后手,包括更多自主與合資勁敵的精準入局,人人窺探30萬元到50萬元價格區間的紅利,理想L系列儼然從唯一的選擇成為了“之一”。
并且就算“主銷擔當”理想L6在北京車展左右就能入場,試圖達到單月交付3萬輛的難度依舊很大。畢竟,盤踞在25萬元到30萬元價格區間的新能源SUV,并不都是毫無戰斗力的“病貓”。
純電板塊在經歷了理想MEGA的“上市波折”后,這家造車新勢力應該漸漸明白,這片紅海注定不會像開拓增程板塊那樣游刃有余。引發的連鎖反應便是,理想M系列大概率同樣會陷入到纏斗之中,輸出較為有限。

另外,對于這家造車新勢力還感到擔憂的是,設計語言瘋狂“套娃”確實能夠取得極高的推新效率,在綜合成本上也能取得不錯的收益。
可身為一個定位不低的新能源品牌,在整體造型與高級感的塑造上如此缺乏新意,已然留下了隱患。外界有關理想MEGA內飾的吐槽,亦是縮影之一。
總之,2024年對于理想,對于李想本人,需要解決的難題一定只增不減。有時候,雖然自信是好事,但萬萬不可自負。不然,很容易遭到反噬。
還是那句話:“蛻變之后,再迎大考,這個年,不容易。”
無論承認與否,恰恰因為蔚來、小鵬、理想的出現,中國車市被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智能電動車的風口,被徹徹底底地開辟了出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蔚小理”紛紛揮別了創業初期那段蹣跚學步的日子。過去的2023年,處境雖然有所差異,表現雖然有好有壞,但還是讓大家看到了它們各自的能力與邊際。
2024年,三者要做則是拼命留在牌桌上,并博得更多的籌碼。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穿越荊棘密布的森林,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