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藝術市場上,當代藝術習慣上多指包括油畫、雕塑、綜合材料、裝置藝術等源自于西方的藝術形式,而不包括中國書畫等傳統藝術內容。關于當代藝術覆蓋的時間,海內外由于美術史進程和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也存在著劃分上的差別;而在內地藝術市場上,一般將國內1980年代以后創作的藝術作品稱為中國當代藝術。那么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狀況怎樣?藏家投資的回報率如何?本文特做探討。


為區別起見,本文將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國內當代藝術萌芽、起步的階段稱為“早期中國當代藝術”;把之后一直到今天的發展階段簡單稱為“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第一個階段中的藝術家的年齡多為“50后”和“60后”,他們較多關注的是政治和社會現象的宏大敘事與評價批判,比如“政治波普”“玩世不
恭”等類型。由于當時的藝術市場還沒有健全,藝術家不知道如何或去哪里出售作品,少數的交易往往存在于外籍藏家和藝術家個人的往來中。逐漸地,國內開始出現了交易藝術品的畫廊,極少數藝術家的作品有機會被送到海外辦展,開始為海外收藏家們所關注。
這一代藝術家在市場上的輝煌時刻,出現在2006年3月美國紐約蘇富比的那場春季拍賣上。蘇富比推出了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拍品以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從而將“早期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放到了國際市場的聚光燈下。其中,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作品《血緣:同志第一百二十號》以97.92萬美元成交。由此在隨后兩年引發了國內“早期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行情的暴漲,國內開始形成收藏當代藝術的風潮。

兩年后,這波階段性高增長戛然而止,市場開始出現了調整。伴隨著市場的波動,收藏家對作品風格喜好上產生了分化,某些藝術類型或某些藝術家的作品從此逐漸被市場所冷淡;某些類型的藝術品,某些藝術家的作品依然被市場所繼續關注。尤其那些與時俱進,較早轉化藝術風格的藝術家持續得到了市場的追捧。
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活躍于“早期中國當代藝術”階段的13位藝術家的18件作品在近十年左右時段的市場表現。
由表中數據可見,“早期中國當代藝術”較早受到藏家追捧,價格提升也較早。近十多年,隨著藏家風格喜好的改變,那些“波普”“玩世”類作品在市場上逐漸不再受到關注,價格下滑十分明顯。而某些雖然是同時代的藝術家,因最初藝術風格的社會性并不明顯,或較早改變了初期風格,其藝術作品更多地轉向表現個人的感悟和情感,因而依然能得到藏家們的認可,市場價格相對穩定。至于那些接近寫實風格的藝術作品,一直有穩定的藏家群體喜歡,市場價格則相對穩定,較少有大起大落的波動。



自1990年代后期起,藝術家們不再關注早期的那些社會性的“大主題”,他們的興趣從國家命運與民族未來,轉變為對消費、文化和個人生活體驗的關注,“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應運而生。
1994年,中國嘉德的拍賣會上,開始出現油畫、雕塑專場。2000年之后,畫廊在內地大量涌現,各種“畫展”“策展人”“藝博會”“雙年展”也隨之生成。藝術家在商業社會與藝術市場逐漸成熟的雙重背景下,作品的表現更加注重“個人主義”。
藝術市場的火熱,藝術機構的不斷崛起,使得藝術家群體和藝術風格的迭代速度明顯加快了,藝術漸漸變得多元化。
圖表2中,將10位藝術家的14件作品在近十年中的市場表現進行了對比。

可見,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些“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在市場上都有所增值。其原因也顯而易見:這些藝術作品的市場發展的主要階段大多就位于這段時期,市場起步較晚,走勢穩健攀升,投資效果自然也不錯;當畫廊對藝術家的推廣力度更大,藝術家作品更傾向于市場需求的取向,回報就會更好一些;此外,藝術家的精品力作和代表性作品,往往增值效果更加明顯;至于“普貨”小品、非主流作品的投資回報相對就較差一些。實際上,表中列出的案例作品,多為藝術家的普通作品,所以增值效果并不是各個藝術家作品中最好的。
將圖表2中最后一列的增值率取算術平均,得到14件作品的平均增值率為2.2倍。這一增值率相比筆者之前文章中統計到的當代書畫、近現代書畫與現代藝術的平均增值率都要高,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近十年的投資回報情況最好。由于當今一二級藝術市場的情況相對健全完善,“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走勢更加的良性與穩健。



觀察近兩年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成交情況后會發現,“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上拍量明顯在減少,其中包括市場較為穩健的傳統寫實類型的繪畫,也許因為以前的價格相對高企所致。拍場上越發多見的是“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一些“80后”,甚至“90后”藝術家被畫廊代理沒有幾年,作品就被送到了拍賣場,這種“高效包裝”的節奏相比十年前明顯加快了。
藝術機構的不斷崛起,藝術交易的場景和平臺不斷增多,藝術家群體的迭代速度也明顯加快:當“70后”們還沒有充分展現他們的藝術魅力時,“80后”與“90后”已經開始登場了。拍賣市場中不斷出現的“高效包裝”也許正是當代藝術風格迭代速度加快的真實寫照吧。
本文選取2010年左右買進,近兩年賣出的當代藝術作品的投資回報情況列表對比。為了具有可比性,所選均為同一作品相隔多年兩次拍賣成交的數據;盡量選擇在某幾家頭部拍賣行的成交價格進行對比;為簡明起見,直接將成交價進行比較,而不考慮扣除第一次拍賣的買方傭金與第二次拍賣的賣方傭金之后再去相比。因此,本文表中計算出的回報率不代表藏家精確的投資收益。所有數據均選自“雅昌藝術網”的中國嘉德、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等幾大拍賣行的成交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