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區域融通則是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生命線。其本質為在特定的地理場域中,調和職業本科在轉型中產生的變化、矛盾和沖突,對參與職業本科教育建設的各主體進行價值整合與價值重建?!皡^域融通”包含教育融通、產教融合與校地聯動三個向度,意為職業本科教育與外部教育、經濟、政治、文化的互動坐標軸。為推動“區域融通”這一行動范式由理想走向現實,需要以城市集群為辦學單元、以聯合辦學為躍升契機、以和而不同為治理理念、以數字技術為重要引擎,促進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教育、政治、文化達到在協調中耦合、在互通中升值、在遞進中生成、在均衡中吸引的理想關系形態,以及構建出“集群生長與共演發展”的經濟空間、“錯位互補與競合發展”的教育空間、“同構配套與統籌發展”的制度空間、“正視技能與共識發展”的文化空間。
【關鍵詞】 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4)03-0001-1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3.001
【作者簡介】 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家樂(1996—),女,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通訊作者)。
職業本科教育興起于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時期,與其他層次與類型的教育相比,社會對其高質量發展需求更迫切,其發展環境更具優勢,促使其由標準化發展向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也應更短。中國式現代化則可作為當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其彰顯為秩序性與功能性、跨界性與自成性、適應性與引領性、歷史性與現代性相統一。“區域思維”與“融式思維”是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關鍵域,也正是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命線。在政策規劃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這反映出“區域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攻堅點,其中,“區域”于物理空間上指向某個市域或省域,也可以指向由不同省域與不同市域交叉組合形成的城市群、都市圈。通過分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4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年)、《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2022年)、《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2022年)等具有全局性、系統性與引領性的職業教育改革制度文件,發現在政策和研究語境中,“產教融合與區域經濟”“職普融通與區域教育”“職教貫通與區域教育”“校地聯動與區域政治文化”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探討繞不開的四對經典關系范疇。在實踐推動下,“產教融合與區域經濟”互動演構出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園區、區域性職教集團、混合所有制辦學等;“職普融通與區域教育”互動演構出“5+2”高本貫通模式、“3+4”中本貫通模式、職業啟蒙教育等;“職教貫通與區域教育”互動演構出“3+3(2)”中高職銜接模式、“5年一貫制”貫通培養模式等;“校地聯動與區域政治文化”互動演構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職業教育發展基地等。
政策、科研與實踐的三重論證彰顯出“區域思維”與“融式思維”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方法論的重要性。職業教育是一種橫跨“職業域”“技術域”“教育域”與“社會域”的教育類型[1]。只有與區域內各要素充分融合、融通與融匯,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職業教育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是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變化,涵蓋結構轉變、機制轉變、理念轉變、利益調整等,是過去與現在既并存并立又具有矛盾沖突的綜合體,必須借鑒“區域思維”與“融式思維”來調和與轉化職業本科在轉型中產生的變化、矛盾和沖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方法論,進而實現職業本科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將“區域+融合、融通、融匯”統合為“區域融通”這一行動范式,從教育融通(教育系統+教育系統)、產教融合(教育系統+經濟系統)、校地聯動(教育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三個向度出發,深入解析“為何而融”“有誰來融”“在何處融”“如何去融”等系列問題,由此澄清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性邏輯。
一、區域融通促進職業本科教育
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邏輯
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秩序性與功能性相統一,這意味著職業本科教育發展不僅追求合規性,更要追求合用性。區域融通既是一種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戰略規劃,其本質為在特定的地理場域中,調和職業本科在轉型中產生的變化、矛盾和沖突,對參與職業本科教育建設的各主體進行價值整合與價值重建,進而為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造價值空間、升級價值動力與形塑價值秩序。
(一)三維共疊:打造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空間
價值是對主客體關系的一種主體性描述,它代表著客體在主體化過程中的性質和程度,即客體的存在、屬性和合乎規律的變化與主體尺度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質和程度[2]。區域融通蘊含著空間的消解與生成,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過程就是職業本科教育空間不斷向外延伸,與外部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多維復合空間不斷融合,在消解舊空間的過程中生成新空間,最終形塑出能夠實踐職業本科教育系列發展路徑與實現職業本科教育系列發展目標的價值空間。這一價值空間表征為三個方面。其一,它超越自然地理空間,本質上屬于“社會空間”,正如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列斐伏爾所強調的“空間里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3],它是職業本科教育與其他主體關系產生、發展和轉換的“場域”,同時其他主體也借助此空間改變著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方向與結果。其二,它是一個多維復合的行動空間,圍繞職業本科教育的運作而構建,包含以產業結構為核心的經濟空間、以生態競合為核心的教育空間、以政府管理為核心的制度空間、以習俗規范為核心的文化空間,四個維度的空間共同疊加形成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空間。其三,價值空間不是既定的,而是能被建構且具有生成力量的,其實現的主要路徑為職業本科教育通過“區域融通”這一主動性實踐對發展的理想價值空間與實然價值空間之間的差異進行積極回應,以及在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的帶領下區域內政府、企業行業、各類學校、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職業本科教育發展價值空間的塑造與轉化。
(二) 主體融合:升級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動力
職業本科教育處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高層次,其高等性彰顯為職業本科入口端、運行端與出口端的“三高”。入口端指向職業本科招生對象知識技能水平較高;運行端指向職業本科學校專業課程體系、教師隊伍、辦學條件、合作企業的較高配置,提升職業本科的辦學能級;出口端指向職業本科人才培養定位、學生畢業去向,指向工作內容較為復雜的高階崗位。而“三高”的實現需要通過區域融通、整合和重建參與職業本科教育建設各主體的價值、理念與利益,從單一主體辦學轉向與區域內其他主體融合,使得各主體的職能得到最大發揮,利益得到最大補償,實現共生發展,進而為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提供可持續性動力。在入口端上,需要政府與普通高中、中職、高職專科等學校共同保障職業本科教育招生的正義性,為職業本科教育輸送真正喜歡技術、擅長技術的優質生源[4];在運行端上,需要區域政府、行業企業、高職專科、普通本科、職業本科等聯合升級優化職業本科的專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基礎辦學條件等,以提升職業本科的辦學實力;在出口端上,需要在充分調查區域經濟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數量與類型的基礎上,同時與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高職專科人才類型進行對比,以精準定位職業本科畢業生的最佳崗位。
(三)生態構建:形塑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秩序
職業本科教育的區域融通指向產教融合、教育融通、校地聯動三個向度,每個向度的利益相關者均包含?。ㄖ陛犑小⒆灾螀^)政府、行業企業、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等,每個主體都是一個價值承載體,多元的主體意味著多元的價值存在。職業本科區域融通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對與職業本科教育建設相關主體的多元價值進行梳理、構建與融合,以促進職業本科與區域教育、經濟、文化、政治等發展走向良性的價值秩序。價值有兩個面向:一是價值訴求(客體能滿足主體什么需求),即主體對外部系統的利益需求;二是價值映射(主體能夠為客體提供什么),即主體作用于外部系統的功能性發揮。無論是價值訴求還是價值映射都需要在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過程中才得以發生。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就是通過對各利益相關主體進行利益協調與功能定位,構建和諧開放的價值秩序。在實現職業本科教育從區域“局外人”轉向“局內人”的同時,使得每一主體的價值訴求有所回應,價值映射有所成效。總體而言,職業本科教育的價值秩序構建發生于四個層次的生態系統,涵蓋產教融合、校地聯動與教育融通三個向度。一是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構成的生態系統。毋庸置疑,職業本科教育通過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撐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為職業本科教育提供更好的辦學資源與技術崗位。但是,需要辨明的是,職業本科教育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何種類型與層次的人才與智力資源,區域經濟發展能夠為職業本科教育提供何種辦學資源與技術崗位。這種雙向辨明的過程也即職業本科教育在區域經濟系統中澄明與構建生態位的過程。二是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社會構成的生態系統。需要探明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城市、區域縣城、區域鄉村的合作內容與合作方式,以及區域城市、區域縣城、區域鄉村又能為職業本科教育提供何種政治文化生態,以實現兩個系統協同發展。三是職業本科教育與外部教育系統構成的生態系統。需要厘清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內各類型、各層級的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校特色建設、課程教學開展、學校管理制度上應該處于何種差異序列,以為區域現代化、區域產業升級、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提供最合適的“教育組合拳”。四是職業本科教育內部生態系統。職業本科教育內部各專業轉型前的形態和轉型后的形態,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建設、辦學資源分配、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該如何做到協調統一與和諧發展,這也是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的目標之一。
二、 區域融通促進職業本科教育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邏輯
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二是“跨界性與自成性”,這意味著職業本科教育要跳出自身發展看發展、謀發展,在跳出去的過程中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與發展方向。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生發于一個特定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存在除了職業本科教育以外的各級職業教育、普通教育、行業企業、政府等相關利益主體,職業本科教育與這些利益主體互動產生了不同的關系范式,分別為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供給關系、與區域普通教育的融通關系、與區域職業教育的銜接關系,以及和區域政治文化的互嵌關系,分別對應耦合性與協調性、互通性與升值性、遞進性與生成性、均衡性與優質性四對關系模態。
(一)在耦合中協調: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供給關系
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互相供給的關系存在,其由耦合性與協調性兩個尺度判定。在物理學中,耦合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狀[5],包括良性耦合與非良性耦合,前者指當系統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配合得當、相互促進,反之則為非良性耦合[6]。耦合度是一種描述不同系統和要素彼此相互影響程度的度量[7]。協調度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一種良性的相互關聯,是系統之間或系統內要素之間配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是多個系統或要素健康發展的保證[8]。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狀態具體彰顯為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影響程度較高,且兩個系統步調一致,共同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高質量的耦合。一方面,職業本科教育提供的智力與技術在規模、類型與質量上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區域經濟又能為職業本科教育辦學提供更好的產業支撐與物質環境。職業本科教育通過產教融合將區域產業優質的信息流、物質流、技術流等有機融合到職業本科教育專業課程開發、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改革中,提高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產業的適應性;同時區域經濟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響職業本科教育人、財、物資源的提供質量。不過,在實際情境中,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供給關系常表現為耦合非協調狀態,表現為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耦合度水平較高但二者發展水平均很低,或者是一方的發展滯后于另一方的發展,又或者是一方的發展阻礙另一方的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旨在改善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供給關系的耦合非協調狀態,促使二者向著在耦合中走向協調的狀態發展。
(二)在互通中升值: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普通教育的融合關系
職業本科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在形式上初步建立了中、高、本貫通的具有獨立形態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是中職比不上高中,高職??坪透呗毐究票炔簧蠎帽究啤⑵胀ū究频奶幘骋廊粵]有改變,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相比,仍然是“低人一等”。把職業教育看作一種教育類型,不僅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性質上的差異,還要求把職業教育建設成一個具有獨立形態的體系[9],也要求建設而成的職業教育體系能夠與普通教育體系實現協調發展,即確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實然的平等關系,能夠建立起符合學生能力特點的雙向融通機制[10]?!敖逃谕ā笔菑纳顚哟翁嵘殬I教育的社會地位、真正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選擇[11],這為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提供了新的突破點,也為職業本科如何處理與區域普通教育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即構建一種融合關系。從縱向上看,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普通教育的融合指普通初中、普通高中進入職業本科,以及職業本科學生升為學術型研究生的道路構建,旨在實現從普通教育中篩選出適合且愿意進行職業教育的生源,以及為職業本科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晉升選擇。從橫向上看,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普通教育的融合指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應用本科、普通本科與職業本科之間可以實現“同級轉換”,這種轉換分成兩個層面:一是三類本科教育的學習成果能夠互相認證、積累和轉換,進而為學生同級轉換教育類型架起“立交橋”;二是推動普通本科與應用型本科基于專業特性興辦職業本科。雖然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在辦學邏輯、培養模式、功能定位、評價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但是這三類本科都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因而,可將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中具備職業教育特性的專業轉型為職業本科教育范疇,以提升職業本科教育的科技創新水平。同時,衡量職業本科與區域普通教育融合關系的尺度為等值性和互通性,指向二者銜接與轉換的平等程度和開放程度。理想的職業本科與區域普通教育的融通關系具有高等值性與高互通性,以推動職業本科“在分流中分離、在分離中成型、在成型中融合、在融合中升值”。
(三)在遞進中生成: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職業教育的銜接關系
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在專業目錄、課程標準、教學標準等尺度上形成上下銜接的教育體系[12],這種銜接關系彰顯為“遞進性”與“生成性”。“遞進性”為貫通區域中職-職業本科、中職-高職???職業本科的轉換渠道,解決的是過程轉變問題。目前,職教學生可以通過普通高考、高職分類考試、專升本計劃、免試入學等進入職業本科教育,初步為學生進入職業本科教育建立了相關制度。不過通過調查發現,32所職業本科院校中,有21所在實際招生中未采用高職分類考試的方法,而是偏向于普通高考和專升本計劃,而且在其他的職業本科院校中,高職分類中的本科招生名額遠小于??普猩~。這意味著,相比普高學生與高職學生而言,中職學生進入職業本科的機會較少;與普高學生相比,高職學生進入職業本科的機會較少。職業本科教育對學生的“普高基因偏好”彰顯出中職、高職專科與職業本科尚未形成良好的遞進關系,這不利于建成完整的獨具職教基因的現代化職教體系,為此職業本科教育應該主要從職業院校中進行招生[13]。同時,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職業教育的銜接關系還彰顯為“生成性”,指向的是結果性狀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生成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其依賴于中職、高職、職業本科在專業課程體系上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一體化設計。但是,由于職業本科通過普通高考進行跨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高職分類考試則只是面向本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中職生,專升本計劃面向本?。ㄖ陛犑?、自治區)具有大專學歷的學生,不同類別考試的測評內容和開展時間均有所差異。這導致中職、高職???、職業本科由“單線銜接”變成了“復式銜接”,即不僅要保障同一區域內中職-高職???職業本科的依次上升,更要保障職業本科能夠與不同區域的中職專業課程、不同級別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均有所銜接。這無疑對職業本科與中職、高職在專業課程上的一體化設計帶來了挑戰。在跨區域的一體化設計上,職業本科需要平衡好區域特性與跨區域共性的問題;在跨層級的一體化設計上,則需要平衡好學生特性與課程內容共性的問題。二是指生成高質量的職業本科教育,這要求優質高職學校直接升格為職業本科院校,二者均以生產實踐為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具備轉設的優勢。但這需要高職??频霓k學底蘊、辦學條件、生源質量等能夠達到本科試辦的要求,要求過高或過低均不能產生良好的職業本科發展效應,因而需要結合《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結合區域發展水平與需求,制定出高職教育升級為職業本科教育的評估條件。
(四)在均衡中吸引: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政治文化的嵌入關系
職業本科作為一種新生的辦學形式,在成功嵌入社會的過程中,政府需統籌職業本科與高職???、應用型本科、普通本科上資源分配的均衡性。目前,職業本科轉型前的母體在辦學資源上處于先天性弱勢。截至2021年10月,職業本科中有22所民辦院校(民辦高職專科獨立升格和獨立學院轉設),9所公辦高職??婆c獨立學院合并轉設,1所公辦高職??篇毩⑸?,由于辦學體制和歷史原因,上述學校均普遍反映出辦學條件滯后問題:軟件實力薄弱和硬件設施投入不足[14],各項辦學條件標準與《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相差較大。同時,職業本科學校的辦學標準遠高于普通本科高校,這映射出國家對穩步且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決心,也意味著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成本是巨大的。當前公辦職業本科除了財政正常撥付的生均經費之外,還另有每生5000元左右的學費收入[15],而民辦職業本科與公辦職業本科雖承擔相同的人才培養任務,但能享受到政府財政的生均經費補助較少,且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又受阻,加劇了“以學養學”的問題。這從某種程度上會導致民辦職業本科的競爭力小于公辦職業本科,處于后位發展。而近七成的民辦職業本科的“掉隊”發展將會形成職業本科無法整體性高質量推進的格局。同時,公辦職業本科的財政撥款又小于普通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形成了“高要求辦學標準配低水平財政投入”的矛盾局面,導致整個職業本科競爭力小于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因而,職業本科的健康發展亟須政府對辦學資源進行區域性均衡分配。在嵌入的結果上,表現為職業本科教育對政府、行業企業、家庭、學生等強吸引性,其標志著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政治文化融為一體,直接體現為能夠吸引優質生源,保障優質就業。這一嵌入結果的實現需要經歷的完整周期為“認知—接納—吸引”,依賴于區域社會形成有利于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導向、場域氛圍與話語體系,與職業本科教育自身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文化息息相關。
三、區域融通促進職業本科教育
中國式現代化的空間邏輯
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三是“適應性與引領性”。區域融通蘊含著空間的消解與生成,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過程就是職業本科教育空間不斷向外延伸,與外部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多維復合空間不斷融合,在消解舊空間的過程中生成新空間,內含著適應與引領的博弈,其中這一多維復合空間包含以產業結構為核心的經濟空間、以生態競合為核心的教育空間、以政府管理為核心的制度空間、以習俗規范為核心的文化空間。
(一)形成區域內“集群生長、共演發展”的經濟空間
一是在產教融合的單元上,要以“集群”為單位。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包括宏觀-國家、中觀-區域、微觀-學校三個層面的機制設計,中觀層面為區域產業集群與區域學科集群之間的融合機制[16]。由此,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觀照下的產教融合則指向區域產業集群與區域專業集群之間的融合。之所以將“集群”作為融合單位,是因為產業集群能夠為職業本科教育專業集群建設提供先進知識技術、優秀合作企業、豐富的人才需求信息、較為穩固的合作環境、濃厚的企業文化等;職業本科的專業集群則能夠放大產業集群的知識溢出效應、規模生產效應、資源集聚效應與優勢競爭效應。二是在產教融合的主體上,強調多元化辦學主體。產教融合的思維強調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不僅是教育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其實現需要打造公共空間,在這一目標下,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改革強調辦學權力是分散且有邊界的,辦學主體是多元且有主導的[17],形成能夠兼顧學校發展需求與經濟發展需求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目前七成職業本科院校為民辦,這是一把雙刃劍?!跋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保?8]民辦職業本科院校內部治理結構與外部適應性更加靈活高效,辦學主體大多具有企業基因,對市場具有更強的敏感性,文化氛圍更為開放,因而民辦職業本科先天具有“產教融合”的市場屬性與產業屬性,可因勢利導,將優秀的行業企業、高校專家納入辦學全過程,面向區域產業集群建立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學院,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二)形成區域內“錯位互補、競合發展”的教育空間
“關系是教育空間的本質,教育關系規定著教育實踐的邊界?!保?9]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普通教育融通的理想關系是具有高等值性與高互通性,與區域職業教育銜接的理想關系是具有良好的遞進性與生成性。在此關系形態的推動下,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理應形成“錯位互補、競合共生”的教育空間,進而為區域現代化、區域產業升級、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提供最合適的“教育組合拳”。一是辦學定位的錯位。“縱向錯位”指向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平逃囵B技術型人才,職業本科培育工程型人才[20]。“橫向錯位”指向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職業本科中人才培養錯位。三者都可培養工程師。根據工程或產品的生命周期原則,工程師又分為服務工程師、生產工程師、設計工程師和研發工程師[21]。其中,普通本科應以培養設計工程師為主,以培養生產工程師為輔,少量“雙一流”大學培育研發工程師;應用型本科以培養生產工程師為主,以培養設計工程師為輔;職業本科以培養生產工程師為主,以培養服務工程師為輔。二是辦學優勢的互補。職業本科要依托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中具有碩士點、博士點的學科定向聯合培育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或進行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利用優質高職的“實踐性”和“雙一流”本科“理論性”,實施“學科體系+情境”與“行動體系+綜合”的雙向思維課程開發模式[22]。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與職業本科共建以服務區域為主的,面向專業大類的通用性、交叉性、復合性的高水平實踐實訓基地。三是辦學過程的競合與辦學結果的共生。競合指企業(組織)之間在一些活動中進行合作,同時在另一些活動中展開競爭的現象[23]。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普通本科三者雖為同一層次的獨立異質性組織,可通過教育集團合作彌補各自缺失的關鍵性資源,應對不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但由于社會價值觀、歷史文化、辦學質量等的影響,三者雖同等重要卻地位不同。這表現為辦學經費、生源、就業單位、地理位置對普通本科的偏好,為此要推動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普通本科三者走向良性競爭,擺脫“弱者恒弱、強者愈強”的困局。
(三) 形成區域內“同構配套、統籌發展”的制度空間
職業本科教育的區域融通指向產教融合、教育融通、校地聯動三個向度,制度空間的建設則是圍繞這三個向度,在區域政府的統籌下,調動每個向度的利益相關者如行業企業、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等,共同構造出適合每個向度的系列配套制度。在產教融合上,要推動職業本科嘗試混合所有制辦學,推行市場化的產教融合模式。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要在充分吸納國家產教融合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發展特色,圍繞產教融合中職業本科與企業群、職業本科與行業協會、職業本科與其他學校三對關系進行發展目標、主體權責、激勵監督等要素的細致規定與有力回應。明晰對參與職業本科混合所有制辦學的企業群中“財政+土地+稅收+信用”等組合式激勵辦法,厘清行業協會對產教融合的監督內容與方式,賦予職業本科市場化構建產教融合模式的權利,以現代企業的人事、績效和獎懲制度管理學院。在教育融通上,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要對職業本科、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的資源配置、招生計劃、就業安排等進行均衡統籌,留給職業本科完善辦學條件、提高生源質量、提升就業吸引力的躍升空間,并且要嘗試建立區域性的學分成果認定、區域性優質普通本科試辦職業本科專業點、優質高職升格為職業本科系列制度體系,為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的良好融通提供開闊的制度空間。在校地聯動上,要充分賦予職業本科教育參與區域治理的權利,比如與區域城市、縣鎮、鄉村定制實施實體建制的辦學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推動職業本科教育嵌入區域政治文化場域中。
(四)形成區域內“正視技能、共識發展”的文化空間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而這些由人編織的意義之網則是文化。”[24]文化空間則是意義之網在不同圈層的具象化。良好的文化空間影響著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的相容程度。其以職業本科教育為圓心,由內而外總共有四個文化圈層。一是職業本科在教育圈層中的文化形象,具體為各級各類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對職業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發展前景、教育質量等的認知,反映出職業本科在教育系統中的生態位。二是職業本科教育在政府圈層中的文化形象,具體為政府管理者關于職業本科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發揮、辦學質量、辦學條件、發展規劃等的認知。三是職業本科教育在用人單位圈層中的文化形象,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主體對職業本科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類型與質量、專業類型與課程體系等的認知。四是職業本科教育在社會公眾圈層中的文化形象,即對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層次、功能價值、收益情況的了解與認可程度。只有這四個文化圈層正視技能,即踐行“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理念時,才能實現職業本科教育的共識發展,產生一系列正面影響,進而形成區域內有利于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價值導向、場域體系與話語體系,職業本科教育也才有機會吸引優質生源,保障優質就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區域融通促進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
現代化的技術邏輯
職業本科教育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彰顯為秩序性與功能性、跨界性與自成性、適應性與引領性、歷史性與現代性相統一。在此引領下,職業本科區域融通的技術邏輯則要抓住關系和空間兩個核心點,即以職業本科在教育融通(教育系統)、產教融合(經濟系統)、校地聯動(政治系統+文化系統)三個向度理想的融通關系為基準,探索建立出“集群生長與共演發展”的經濟空間、“錯位互補與競合發展”的教育空間、“同構配套與統籌發展”的制度空間、“正視技能與共識發展”的文化空間,進而真正推動職業本科內部系統各要素以及職業本科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和諧發展。
(一)區域聯動:以城市集群為辦學單元,逐一嘗試攻破職業本科教育發展難點
根據復雜理論,復雜系統的變化往往是非線性的,是一些小變化的積累和組織各部門的正負反饋,使得創新涌現并傳播擴大,最后推動全局性的根本變革[25]。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系統變革創新的過程,其發展需要堅守區域思維,以區域聯動形成典型經驗與做法,逐步由點及面,形成引領示范效應,最終撬動職業本科教育的全局性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以城市群為主要單元進行國土規劃是我國現階段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同樣城市群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對職業教育空間布局進行探究,可以準確總結特征、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26]。有鑒于此,職業本科院校大都位于城市區域,以城市群這一有機聯系的整體性區域作為試點單元更有利于攻破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難題。對于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而言,在教育融通、產教融合、校地聯動三個向度上的發展難題包括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打造多元化辦學格局等,其共性困境在于難以形成統合效應,即試點停滯于中觀與微中觀層面,既難以下沉扎根實踐,又難以上揚統領全域。以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為例,截至2023年1月,共有廣東、江蘇、北京、重慶等23個?。ㄖ陛犑?、自治區)進行區域局部性試點行動,大多數以學分銀行建設為抓手,由各?。ㄖ陛犑?、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統籌主辦,區域內開放大學負責建立和日常運營,極少數?。ㄖ陛犑小⒆灾螀^)嘗試進行資歷框架的跨區域建設?!斑@種局部性試點使得國家資歷框架在落實推廣與整合統一方面遭遇了困境”[27],導致國家資歷框架在幫助個體就業、升學上難以發揮實質性效用。為此,要重新圈定職業本科的試點單元,擴大至不同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城市群,以經濟圈的城市群為核心進行聯合試點,帶動周邊城市協調發展。比如依托環渤海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成立職業教育聯盟體,促進不同省(直轄市、自治區)共同建立“省域層-市域層”的職教高考制度、資歷框架和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現合作區域職業本科教育的互聯互通互用。這種跨區域性試點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頂層設計與底層運動相統一。要思考如何將自上而下的理性設計力量與由下而上的自組織力量相融合。二是特性發展與共性推廣相兼容。既要有區域性的特點,也需要在合作中適當收斂個性,逐漸形成具有普適價值的建設模式。三是系統開放與封閉相平衡。職業教育具有“親地緣性”特征,跨區域的聯合要以“服務本區域發展”為第一原則。
(二)跨界抱團:以聯合辦學為躍升契機,漸進培育一批優質職業本科學校
職業本科教育是目前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領頭雁”,被賦予了引領帶動整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職責與使命[28],但經濟社會與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戰略使命與剛孕育而生的“羸弱”使得職業本科教育面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大挑戰[29],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優化職業本科教育辦學規模與質量的政策。2021年8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頒布的《關于開展“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指出,擬設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原則上每?。ㄗ灾螀^、直轄市)不超過2所。教育部也表示將支持一批國家優質高職??圃盒I駷槁殬I本科學校,但許多高職院校面對“升本機會有但少、升本能力強但不足”的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產業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要為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作出更大貢獻,就必須打開視野、拓寬思路,打通“任督”二脈,主動與不同教育要素開放重組、與各類產業要素和創新要素互動融合[30]。因此,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可以“跨界抱團”為思路,促進高職院校與不同院校聯合辦學,以突破辦學條件薄弱、辦學質量實力不足、辦學質量低下的困境。
具體而言,以“高職??圃盒!睘槿诤虾诵?,總共可分成三種類型的聯合辦學:一是高職專科院校與高職??圃盒5穆摵限k學。這適用于處于同一區域、實力相當且單獨均無法實現升本的高職院校,通過聯合辦學整合區域辦學資源,壯大辦學實力(比如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學?;A設施等),集中力量突破學校發展短板,放大學校發展強項,最大可能地達到并超過職業本科辦學條件標準。二是高職??圃盒Ec獨立學院的聯合辦學。這種辦學模式比較常見,比如截至2021年10月,職業本科院校中有9所是公辦高職專科院校與獨立學院合并轉設,轉設后屬于公辦職業本科。通常,高職??圃盒^k學質量較好,屬于“雙高”院校,但單獨轉設有困難,可以通過與獨立學院合并整合資源,增強辦學實力。三是高職??圃盒Ec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的聯合辦學。這種“異質性教育合并”的辦學形式旨在整合高水平高職院校和一流本科院校資源,融合優質的職業教育基因與普通教育基因,實現高質量技能教育與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合體。這更有利于不同專業結構融合交流,發揮規模與效率優勢,實現創新性研發,攻破“卡脖子”技術,共同建立一批優質的具有典型示范的職業本科專業,最終形成“頭雁效應”,引領職業本科院校的內涵發展,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分流中分離、在分離中成型、在成型中融合、在融合中升值”。總之,上述三種“以合并求發展”的辦學形式能夠很好地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優化布局、盤活存量和提高質量。
(三)因勢利導:以和而不同為治理理念,構建職業本科教育特色發展新道路
“和而不同”意為“和”中包含“不同”,“不同”統一于“和”[31],該理念置于職業本科教育的治理中意為“以與其他教育不同卻和諧的發展姿態適應相同的時代發展潮流”,其目的在于“實現‘善治’,繼而通過‘善治’實現職業教育的人本價值與社會價值”[32]。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旨在滿足來自經濟發展、教育發展與個體發展三重價值追求,但同時其在發展動力、發展路徑、發展模式上與其他層級、類型的教育有所不同,能夠特色優質發展且能達到和諧共生。
在具體路徑上,首先要順勢而為,利用好職業本科的民辦身份這一特性打開職業本科教育“彎道超車”的新視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因此針對民辦職業本科辦學條件薄弱、經費投入相對較少、社會認可度較低、辦學穩定性差等導致民辦院校常與“低質量、強功利、弱吸引”等相掛鉤的問題,先要“保穩定”,即要建立健全民辦教育的監管制度,規范職業本科的招生入學、教育教學管理、財務及收費管理、就業輸送等過程。然后“補短板”,通過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如加大政府經費投入、設立社會捐贈制度、擴大收費自主權、發展校辦產業[33]等解決民辦職業本科的基本生存問題。同時要瞄準職業本科教育的“出口端”,建立健全職業本科學生的待遇體系,暢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晉升通道,促進職業本科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而后“強優勢”,民辦職業本科院校先天具有“產教融合”的市場屬性與產業屬性,這為突破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問題、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要充分激發民辦職業本科體制機制優勢,優化其辦學自主權,完善其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其辦學的開放性,引導其更好地利用與市場、企業的天然聯系,積極開辟出一條引領示范且獨具特色的產教融合道路。
其次,要應勢而變,辯證地吸收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新時代教育體系發展訴求,共創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新方向。職業本科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特征之一是歷史性與現代性相統一,因而其辦學一方面要吸收職業教育辦學的歷史經驗,傳承好職業教育偏重實踐教學的基因,另一方面也要吸收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本科與應用型本科的先進辦學模式,尤其是科學研究組織建構、技術學科建設的內容與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職業本科教育“科教融匯”模式,最終實現縱向層面上與中職、高職專科的銜接,以及橫向上與普通本科、應用型本科的融合與類型區分。
最后,要乘勢而上,利用職業本科教育的“躍升屬性”促進社會環境對職業教育發展形成新認知?!笆軞v史傳統、匹配的工作類型、傳媒助推等因素的影響,職業教育被塑造成消極的符號,嚴重阻礙職業本科建設的進展”[34],但同時職業本科教育又肩負國家經濟發展躍升、教育發展躍升與人民群眾發展躍升的使命,職業本科教育是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支撐力量,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成的關鍵一環,是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職業教育需求的重要回應。因而,職業本科教育是新發展階段倒逼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35],其高質量發展是扭轉社會歧視職業教育現狀的機遇。職業本科教育要利用社會大眾對其的認可度與高期待,通過完善準入標準制度、充實培養標準制度和細化出口標準制度[36],把握好進口端、辦學過程端與就業出口端的運行質量,真正實現高層次、職業化、科學化發展,進而形成區域內有利于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區域文化環境。
(四)增值賦能:以數字技術為重要引擎,打造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健康新生態
數字化轉型能為職業本科教育打造發展的新生態,其意為“以職業教育技術理性為價值引領,在一定秩序規范下將數字技術全方位滲透到職業教育全系統中,推動職業教育在思維理念、內部結構、外在形態等層面的變革創新”[37]。在職業本科教育區域融通的語境下,數字化轉型旨在以數字技術推動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區域社會及區域教育等構成的生態系統,以及職業本科教育內部的生態系統的變革創新,促成四個層次生態系統之內及之間諸要素的聯結與升級。首先,在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經濟構成的生態系統中,要緊扣“產業端”與“教育端”,利用數字技術建立產教融合人才輸入庫、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庫與產教融合人才輸出庫,內含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數據、產業人才需求數據、教學資源建設數據、實訓與培訓數據、學生質量評價數據、實習與就業跟蹤數據等,在此基礎上建立數智決策平臺、實訓平臺、學習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等,實現對學生入學、學習、就業、職業發展的全周期閉環管理。其次,在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社會構成的生態系統中,主要是政府與職業本科教育建立合作共同體,解決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問題。以政府為牽頭單位,促進職業本科教育與當地建立“政校行企”的聯動關系,成立校地聯動示范基地,解決當地一、二、三產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類科技成果轉化、居民公共服務系統數字化建設、生態環境監管與改造智慧平臺建設等問題。再次,在職業本科教育與區域教育構成的生態系統中,主要利用數字技術促進中職、普通高中、高職???、應用型本科、普通本科與職業本科教育建立起“貫通-銜接-立交-融合”的現代化教育體系。一方面,瞄準職教高考與普通高考制度,由省級政府統籌,建立大數據支撐的普職高考一體化平臺,促進“省-市-縣-?!睂蛹夑P聯應用,平臺包含學生發展與需求現狀、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現狀、行業企業就業現狀等數據,科學引導學生選校、選科、選專業,真正實現學生升學選擇由“分數取向”轉為“興趣取向”。另一方面,要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起職業本科與應用型本科、普通本科的關聯,促進其合辦高質量的職業本科專業。最后,在職業本科教育內部的生態系統中,要放大與疊加數字化技術以全方位創生新的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上,要主動將具有數字化知識、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能力的高層次智能型技術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培養目標,“因技制宜”開發課程數字化轉型標準與數字形態的教材與資源,創設具有融合性、產業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先進性的學習空間[38],建立智慧生成、多元參與、精準交互、綜合引領的數字化評價體系;在科學研究上,要構建“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發展模式,共同推動中國數字技術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在社會服務上,要切實應用數字化成果打造“互聯網+社會服務”的試驗平臺和培訓基地等。
【參考文獻】
[1]朱成晨,閆廣芬.精神與邏輯:職業教育的技術理性與跨界思維[J].教育研究,2020,41(07):109-122.
[2]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53.
[3]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8.
[4]朱德全,楊磊. 職業本科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與新使命[J].中國電化教育,2022(01):50-58+65.
[5] Vefie L. 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6]高楠,馬耀峰,李天順,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01):62-68.
[7]王永明,馬耀峰.城市旅游經濟與交通發展耦合協調度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01):86-90.
[8]楊士弘,等.城市生態環境學: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53.
[9]徐國慶.確立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需要[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1):1-11.
[10]金星霖,石偉平.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22(08):102-110.
[11]盧曉中.基于“教育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4(01):6-14.
[12]石偉平.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助推技能社會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5):42-44.
[13]楊磊,朱德全.職業本科教育的“中國模式”探索:基于德國、英國、日本實踐經驗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22(08):51-60.
[14]梁克東.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索、發展瓶頸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09):98-102.
[15]王壽斌.落實新職教法系列談|“生均撥款”破冰,賦能民辦職業學校發展[EB/OL].(2022-04-27)[2023-07-10].https://s.cyol.com/articles/2022-04/27/content_DEjpw8Uj.html?gid=VnDMvYk4.
[16]謝笑珍.“產教融合”機理及其機制設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81-87.
[17]石偉平,郝天聰.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思維轉向[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01):1-9.
[18]史秋衡,張純坤.民辦高校發展的內在邏輯:重構與轉型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4):25-31.
[19]王穩東.教育空間:內涵本質與三元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1(10):36-40.
[20]楊欣斌.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1):127-133.
[21]林健.工程師的分類與工程人才培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01):51-60.
[22]沈家樂,朱德全.論職業本科教育的技術知識供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2):159-165.
[23]陳先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的競合發展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83-90+206.
[24](美)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5.
[25]羅家德,曾豐又.復雜治理:個人和組織的進化法則[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120.
[26]趙晶晶,秦建群.城市群應成為職業教育空間布局優化的主場域[N].光明日報,2023-01-23(01).
[27]林玥茹,石偉平.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困境的成因與突破[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04):104-112.
[28]孫鳳敏,孫紅艷,邵建東.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現實阻礙與破解進路[J].大學教育科學,2022(03):120-127.
[29]朱德全,涂朝娟.職業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健康新生態[J].中國電化教育,2023(01):38-45.
[30]曾天山.以大職業教育觀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J].職教論壇,2023,39(01):5-8.
[31]朱德全,馮丹.和而不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時代要義與治理邏輯[J].教育科學,2021,37(01):23-30.
[32]朱成晨.國外職業教育治理研究的立體結構分析——基于“三層六維”的分析框架[J].外國教育研究,2022,49(10):89-102.
[33]闕明坤,段淑芬.我國民辦高校改革發展成效、經驗及展望——《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十年審視[J].大學教育科學,2021(02):16-25.
[34]趙蒙成,徐承萍.從符號認知到符號崇拜:職業本科建設的符號障礙與重構[J].江蘇高教,2022(07):111-118.
[35]朱德全,彭洪莉.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數與水平測度[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1):138-152.
[36]瞿連貴,王麗,王瑞敏.職業本科教育制度構建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23(02):121-127.
[37]朱德全,熊晴.數字化轉型如何重塑職業教育新生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04):12-20.
[38]霍麗娟.數字化轉型時代職業教育學習空間設計的理念、框架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0):25-31.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實現路徑研究”(22JZD046)。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Rational Logic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Zhu Dequan,Shen Jiale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va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lifeline for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s essence is to reconcile the change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o integrate and reconstruct the value of all subject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local linkage, which means the interactive coordinate axis betwee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external education,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ction paradigm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from ideal to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urban clusters as the school-running unit, take joint school-running as the leap opportunity, take harmony in diversity as the governance concept, and take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id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politics and culture, such as coupling in coordination, appreciation in interconnection, generation in progression and attraction in equilibrium, thus constructing the economic space of \"cluster growth and co-evolution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space of \"disloc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mpetition-cooperation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ional space of \"isomorphic matching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space of \"valuing" skills and consens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 鄭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