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23-03-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4-26
作者簡介:王霽霞,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與教育法。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教改一般項目、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改重大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案例驅動的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G2019ZD206);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改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專業實訓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
踐”(JG2021Z002)
摘" " 要: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但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因缺乏載體、抓手和切實可行的推進模式未能完全實現制度設計的初衷。新文科建設對本科生導師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需求、學科的交叉與文科的實踐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文章通過對北京科技大學文科實驗班學生的調研和國內文科專業指導模式的比較研究發現,專業實訓指導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可以作為未來優化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重點方向。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新文科;專業實訓;虛擬仿真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3-0094-04
一、引言
自14世紀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在書院制的基礎上推行私人指導或導師制以來,本科生導師制以其個性化的指導、科研與教學融合、專業和職業與人生規劃互補等優勢,成為國內外許多高校進行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也開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意義、作用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目前,在現實中存在的較大困難是應當采取何種模式去落實和推進[1]。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而言,本科生導師制往往可以通過吸納進課題組參與實驗或參加競賽彌補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不足,課題組或實驗組本身也是理工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重要載體[2]。但對于缺少課題組、實驗組作為支撐載體的文科專業來
說,通過什么方式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的落實一直是理論與實踐的難點。
近年來,新文科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開展。“新文科”的概念于2017年由美國希拉姆學院(Hiram College)提出,針對傳統文科封閉性強、實踐性弱的缺點提出對文科進行交叉重組的跨學科教學。我國的新文科建設于2018年10月正式提出。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實踐,切實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上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時代,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文科專業占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文科專業學生人數占全體學生人數的一半,因此,新文科建設不僅影響文科專業,還影響理、工、農、醫等專業,甚至影響高等教育全局。推動新文科建設,就是要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3]。新文科建設是在發展新興文科專業的同時,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實現文科專業與理、工、農、醫等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不斷優化文科專業結構。
新文科建設對本科生導師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探索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推進模式,文章以2017年開始在北京科技大學文科實驗班推行的全程導師制的實踐為基礎,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以學生的問卷數據和訪談調研為依據,探討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適用模式。
二、新文科建設對本科生導師制提出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設強調文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突出
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對本科生導師制提出了
更高要求。
(一)以需求為導向
近代以來,高校的作用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校已經從社會的邊緣進入核心,成為科技發展與社會創新的重要場所[4]。高校的功能早已超越“象牙塔”向全社會幅射[5]。高校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6]。除了對傳授知識的需求,學生對高校的期待也隨著社會與校園互動頻繁而發生變化。為了準確了解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需求,作者連續4年對北京科技大學文科實驗班大一新生進行調研,以觀測學生的需求變化。在4年的調研中得到了如下數據(表1、圖1)。
通過4年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需求有以下特點。一是對知識的渴求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需求,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是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收獲知識不再是單一的需求目標,對思維方式、人際關系技巧的需求凸顯;三是對人際關系技巧等能力需求在近幾年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
(二)注重文科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文科與新工科的建設都反映了社會對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強烈需求。對文科專業學生來說,通過閱讀的方式獲得文科專業知識的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實的需求及自身對大學生活的期待。解決文科專業就業難、學生滿意度較低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文科專業的實踐能力培養。因此,文科專業的本科生導師應注重不同專業的交叉融合,將文科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指導學生的重要內容。
(三)與中國實踐密切聯系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體現教育的中國性。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求教師和學生要以研究中國問題為核心,全面把握基本國情,探尋問題解決方法。體現教育的中國性、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不僅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也是將高校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文科專業而言,本科生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當把專業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帶領學生參與中國實踐,引導學生為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學生對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模式
需求現狀調查
(一)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模式類型
一直以來,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模式都是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核心,采用什么方式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一直是本科生導師制探尋的重要內容。與理工科專業相比,文科專業缺少最基本的實驗室載體,在指導模式方面一直未能形成如理工科專業課題組、實驗組的“傳幫帶”模式。文章以2017年在北京科技大學推行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為實踐基礎,總結了文法學院文科實驗班及3個文科專業(法學專業、行政管理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的指導模式,并結合國內外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概括出文科專業在開展本科生導師制時采用的常見模式,即科研課題模式、讀書會模式、專業競賽模式、專業實訓模式(表2)。
上述4種指導模式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科研課題模式是將本科生吸納進導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組,通過科研來鍛煉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但此種模式的缺點在于并不適合所有本科生,只有具有科研興趣和潛質的本科生才適合此種方式;讀書會模式側重理論閱讀,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打下理論基礎;專業競賽模式是依托各專業的競賽,如法學專業有各類模擬法庭比賽、行政管理專業有案例大賽等,讓導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形成競賽指導的“傳幫帶”模式,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專業實訓模式的側重點在于彌補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環節實踐性較弱、與現實聯系不夠緊密的缺點,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專業個案,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運用于個案的處理中,如法學專業可以由導師指導學生在律師事務所進行專業實訓、社會工作專業可以由導師指導學生進行真實個案幫助和解決,此外,還可以通過診所式、虛擬仿真式平臺進行專業實訓。
(二)學生對指導模式的需求調研
為準確了解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模式的需求,作者于2022年3月對北京科技大學2020級文科實驗班176名學生進行了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模式的需求調研,調研結果如下(表3)。
從調研結果來看,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專業實訓實踐的模式占比最高,超過了傳統的科研課題和競賽等模式。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作者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從訪談反饋的信息來看,高年級學生對專業實訓模式的需求更為強烈,對人才培養計劃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有較為強烈的改善意愿。在訪談中,很多高年級學生對現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建議。根據多次訪談結果,作者對本科生導師制的不足和完善建議進行了如下歸納(表4)。
是隨著近年來社會對文科專業實踐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不同專業的壁壘開始打破后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的。文科專業的專業實訓指導模式是指本科生導師以文科專業學生為指導對象,利用情景模擬、虛擬仿真、診所式和真實個案式教學指導等方式,圍繞專業面臨的各種活動和場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虛擬的或真實的情景中開展專業模擬
從訪談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及完善建議可以看出,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模式是關鍵與核心。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模式的需求,作者對指導模式需求的數據進行了分類分析(表5)。
從表5的分類數據可以看出,有明確目標但無規劃、有大體目標但未考慮如何實現規劃的學生對專業實訓模式的需求度最高,分別為90.5%和93.4%。因此,在文科專業的4種指導模式中,專業實訓模式需要加強和完善。
(三)調研發現及結論
作者通過對北京科技大學文科實驗班新生的調研,以及對文法學院4個年級的學生的深度訪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科研課題模式、讀書會模式、專業競賽模式和專業實訓模式均滿足了學生不同程度的需求,4種模式的側重點和優點也各有不同。因此,理想的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模式應當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不同的需求將4種指導模式進行綜合。
第二,在4種指導模式中,專業實訓模式是學生需求度最高、最受學生歡迎的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模式,未來應當重點完善。
第三,通過學生反映的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溝通不
足、缺少載體、缺乏恰當模式等問題,是未來本科生導師制完善的重要方向,而專業實訓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四、專業實訓指導模式的意義、內涵及要求
專業實訓指導模式最早是在職業教育或應用性極強的專業中應用。一些專業由于本身的實踐性,對專業實訓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學環節中就將專業實訓作為基礎性的重要環節,如臨床醫學、護理、會計、物流、金屬冶煉等專業。對于文科專業而言,專業實訓教學模式或培養模式
的實訓教學指導活動。專業實訓指導模式旨在讓學生通過代入角色的方式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對專業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與應用能力。
專業實訓指導模式的突出優點及意義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專業實訓指導模式能夠彌補文科專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的不足,打通理論模塊與實踐模塊。第二,專業實訓指導模式能很好地解決本科生導師制在實踐中存在的溝通不足、缺乏聯系、沒有抓手等問題,使導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建立一種較為穩定的溝通與聯系的關系,而且在實訓中的學徒式“傳幫帶”模式更能加深導師對學生的影響。第三,專業實訓指導模式能夠使導師、研究生、高年級學生組成團隊,形成以導師為核心的圈層結構[7],共同助力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第四,專業實訓指導模式使學生有機會在大學期間參與真實的實踐,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符合學生對高校需求目標復合性的要求。
專業實訓指導模式對導師及高校的配套平臺也有一系列要求。第一,高校在教學和實踐環節應當提供虛擬仿真、情景模擬等實驗平臺,使導師可以通過實驗平臺進行情景再現,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模擬情景進行專業實訓指導。第二,導師應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實務能力,將教學指導活動從課堂和校園延伸到社會,能夠帶領和指導學生參與真實個案。第三,高校應與專業對口的相關實踐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例如,法學專業與律師事務所、社會工作專業與社區或心理咨詢中心、行政管理專業與基層政府組織或企業等。
綜上所述,文科專業實訓指導模式應當包括以下要素和內容(圖2)。
五、結束語
本科生導師制以其注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的特性成為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許多高校將本科生導師制和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滿足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8]。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生的需求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考慮因素,而文科專業的實踐性與交叉融合性也成為未來文科建設的重點。在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關鍵內容——指導模式問題上,調研顯示,學生對專業實訓指導模式有較大的需求,未來應當成為文科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完善的重點方向。專業實訓指導模式能夠實現本科生導師制載體、模式、方法的“三位一體”,貫通課堂教學與實踐、深造、就業,并以此為依托形成由導師、研究生、高年級學生構成的圈層結構,構建涵蓋專業導師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提升文科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彭廷紅,秦寶榮.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
對策[J].高教與經濟,2010(2):51-54.
[2]" 陳劍.論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構建模式與實
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3(1):5-7.
[3]" 新文科重磅啟動!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全面推
進新文科建設[EB/OL].(2020-11-04)[2023-04-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40221421949183
0amp;wfr=spideramp;for=pc.
[4]" 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
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
[5]" BOK" D.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J].
New York state bar journal,1987(3):36-41.
[6]" 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郭英劍,譯.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
[7]" 楊仁樹.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
教育(高教),2016(9):11-13.
[8]" 鄭芳.本科生導師制的國際經驗研究[J].技術與創
新管理,2012(6):694-697.
■ 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