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滲透至關重要,也是高職音樂專業教學中的難點。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需要不斷強化教學中對核心素養培育與滲透的理念及方式方法的提升。本文以《音樂鑒賞》課程為例,立足于“育人”,并以學生發展為導向,分析探討高職音樂教學中如何培育與滲透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達到核心素養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高職音樂;核心素養;音樂鑒賞;培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40"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1-0037-03
2006年,教育部所制定的《全國高等學校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正式頒布,該《方案》中指出,高校生應通過學習藝術理論課程、鑒賞藝術作品以及參加藝術活動等形式,樹立健康、正確審美觀念,提升審美品位與人文素養;廣泛吸納中外優秀的藝術文化成果,理解且充分尊重國際藝術多元化現狀;拓展形象思維,全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具有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以及鑒賞美的能力[1]。為了全面落實《指導方案》的要求開設了《音樂鑒賞》課程,培養學生學會聆聽、學會欣賞,通過對音樂內部結構與形式的學習,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一方面要不斷豐富音樂情感,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理解音樂文化。不斷拓展學生的音樂事業,繼而提升其核心素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在立足于“培養人”的基礎上,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一、高職音樂教學培育和滲透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學生音樂情感
《音樂鑒賞》中包含了許多部分:中國音樂(古代至近現代)、西方音樂(中世紀至現代派)、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戲曲、外國民族民間音樂等,還包括與音樂相關的詩詞、舞蹈、戲劇、影視配樂等一系列非常豐富的內容,作品量及所涉及的知識也非常龐大,為了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接受并發現其中的“美”,學生得先學會“聆聽”,通過聆聽學習不同音樂作品,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情緒變化及旋律所表達的情感,如有悲傷、有歡樂也有安靜等,故在教學設計環節中多為學生講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與內涵及背景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思想情感,幫助學生融入音樂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表達[2]。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音樂鑒賞水平
除了通過聆聽發現“美”、感受“美”,還需創造“美”以提升學生音樂鑒賞水平。音樂鑒賞水平的培養,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為音樂欣賞能力,其二為對音樂韻律的理解[3]。教師在教學中將音樂作品與生活、與時代、與民族、與社會都聯系起來,選擇給人帶來力量、培養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的音樂作品,在學會聆聽同時融入樂器教學與作品分析講解,去模仿、去演奏、去改編等,增強學習主動性與參與積極性的同時,提升學生對作品的鑒賞力與創造能力。
二、核心素養下高職《音樂鑒賞》課程
教學存在的誤區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為深入貫徹《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目的,各教育工作者先后展開了深入探究,尋找目前在高職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音樂育人價值還無法充分發揮的原因。主要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忽略學科特點以及立足于“培養人”等方面,且在教學中教學設計思路與知識儲備不足,僅僅側重于音樂音頻或視頻的播放,而忽略對于作品的各方面講解,導致音樂課程內容單調、乏味,尤其是在音樂鑒賞課程學習中,學生很難感知音樂的核心內涵,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與綜合素質的提升。[4]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
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與多樣化,沒有辦法充分激發出學生對探索研究的興趣,盡管一些音樂教師也會主動設計音樂鑒賞活動,卻很少考慮音樂知識遷移,很難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沒有充分體現音樂鑒賞的教學價值,忽略調動出其主觀能動性、自我展示與自主探索意愿的激勵,以及教師課前準備與教學方法還不夠充分。
(三)音樂教師干預較多
高職音樂鑒賞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會以自身專業技能,盲目干預音樂鑒賞內容,向學生強行灌輸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造成音樂鑒賞課堂上的學生完全在被動狀態[5]。若獨立思考空間不足,就會限制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在很難深入滲透與感知音樂情感共鳴與內涵的情況下,極易將音樂鑒賞課程當作不得不完成的學習任務,很難實現學以致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極為不利。
三、高職音樂教學培育和滲透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激興趣:提倡情境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常言道,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尤其是音樂學科的藝術性非常強,這就需要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深度解析歌曲的情感內涵與思想,以提升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現能力,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音樂鑒賞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效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具象化呈現板書展示與口述講解,通過多媒體向學生講述音樂故事,在不同音樂旋律、視頻以及圖片影響下,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積極主動挖掘音樂作品,同時全方位解讀相關音樂思想與情感,在注意力集中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6]。
例如,在《我愛你中國》音樂鑒賞課程中,音樂教師可把鑒賞教學劃分成三部分:1.導入。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先引導學生觀察兩張圖片,一張主題為“解放軍抗洪搶險”,另一張主題為“誰是最可愛的人”,全面激發學生音樂鑒賞興趣,帶領學生觀看與思考圖片所傳達的精神,并以此為導向,進行音樂鑒賞教學;2.創設情境。在音樂鑒賞課堂中播放歌曲《我愛你中國》,歌曲歌詞和畫面遙相呼應,引導學生聽覺與視覺的有效融合,使其借助生動情境,深刻感知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和音樂作品產生一種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深入感知作品的內涵。3.集體討論。音樂鑒賞課堂中,實現情境教學作用的充分發揮,在音樂氛圍下持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例如,如何理解“愛國”“愛家”,分享生活中的愛國事跡,通過問題將學生自主探索欲望喚醒,引導其在討論中感知社會正能量,進而調節生活態度,保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音樂表達自身情感,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深感知:應用多元素材,細化音樂賞析
音樂鑒賞活動中,教師有必要強化美育教育,進一步深度挖掘音樂素材,通過信息技術對教學輔助材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從不同視角全方位鑒賞音樂作品。教師可鼓勵學生對音樂表達形式、音樂要素等進行綜合分析,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內涵,使音樂鑒賞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持續提升自我審美感知能力,最終提升自身藝術修養和音樂鑒賞能力。選擇音樂素材應遵循以下原則[7]:1.契合音樂鑒賞主題,避免為追求豐富素材而與音樂主題相偏離,只有將主題內容展示出來,才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2.優化素材類型,一方面要有更多音樂素材,另一方面還應向學生展示影視資料、文字故事等,以構建多元化音樂鑒賞課堂。
例如,在《枉凝眉》音樂鑒賞活動中,為學生播放《紅樓夢》中關于“寶黛釵初遇”的影視片段,將其作為課程引子,通過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音樂鑒賞興趣,以實現音樂鑒賞教學目標。同時鼓勵學生結合影視片段,根據自身對經典名著《紅樓夢》的認識,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就能在討論中進入音樂鑒賞狀態。此時音樂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鑒賞,通過《枉凝眉》歌詞鑒賞,感悟該歌曲的藝術魅力。如“一個枉自嗟,一個空勞牽掛”歌詞賞析中,音樂教師可在其中穿插“清虛觀打醮,林黛玉和賈寶玉吵架又和好”視頻片段,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枉凝眉》歌詞的真正含義。在課堂最后一刻,可鼓勵學生根據音樂嘗試模唱,在模唱過程中感知《枉凝眉》的音樂節奏,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經典名著的理解。
(三)重互動:加強師生溝通,探索音樂深層魅力
傳統音樂鑒賞教學,教師僅僅為學生講解音樂理論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再逐句教學生演唱,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且難以發揮其主動性,影響音樂鑒賞教學質量。隨著近些年音樂鑒賞教學的改革,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開始更改教學重點,當前的音樂教師更注重學生音樂鑒賞互動水平的提升,在互動中增強學生音樂感知力。此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生狀態,適時調整音樂鑒賞教學策略,實現針對性音樂鑒賞,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環境下發展自身綜合素養[8]。音樂教師與學生互動中,有意識地提出問題,通過問答模式,將師生互動價值充分發揮出來,與單一化知識傳遞教學相比,問答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獨立鑒賞與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我如何不想他》教學中,首先音樂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真聽該歌曲的旋律和內容,隨后提出問題“大家在這首歌中聽出了什么情感?”“怎樣將這首歌劃分成若干部分?”這樣就能夠將學生鑒賞欲望全面激發出來;其次,在開始音樂鑒賞教學前,先向學生介紹該歌曲作者的生平和音樂創作背景,使學生更深刻記憶《教我如何不想他》;最后,由教師導唱,對該音樂作品進行分段賞析,對第一環節,重點講解創作者對自由的憧憬,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在該段歌曲中所聽到的旋律特點,為學生主動提供更多的音樂鑒賞契機,通過該方法展開分段教學,在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中,總結《教我如何不想他》所傳達的情感特點,也就是懷念、愛戀、向往和自由,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該歌曲的藝術魅力。此外,音樂教師也可為學生講解《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創作時代特征,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與音樂知識相結合,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共游戲:重點突出音樂鑒賞課程“滲透式”特點
目前高職學生基礎與學習能力大多較為薄弱,音樂教師教學中也要借此優化教學理念,為學生實施趣味化教學,在保證整體教學效果的基礎上,使學生輕松學習音樂課程,以提升其綜合素養。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師可借助游戲優勢,將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加強學生和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音樂鑒賞動力,繼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標。對于學生來說,其感興趣的游戲形式包括:經典作品分析、民族音樂背景故事講述、戲曲選段模唱以及填詞創作等,為學生營造輕松的音樂鑒賞氛圍,釋放學習壓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在自由創作與表達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
例如,在《梁山伯與祝英臺》鑒賞教學時,可將該作品劃分為草橋結拜、祝英臺抗婚、英臺墳前化蝶三部分,音樂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各部分的音樂旋律,并帶領學生感知《梁祝》音樂背后所表達的情感,挖掘《梁祝》中的民族元素。音樂教師可借助游戲活動,加強學生音樂認知,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由各小組演繹三段故事情節,加深學生對《梁祝》的了解,同時鼓勵學生根據音樂旋律補充歌詞,實現音樂解析、音樂鑒賞和音樂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興趣驅動,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藝術潛能。
(五)融生活:真切表現生活,感悟真情實感的“培育”式特點
音樂和大眾生活密切相關,音樂鑒賞中融入生活元素,有助于學生在音樂鑒賞中,更深入了解自我和周邊事物,同時還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責任感,更加熱愛生活。在抒發個人情感基礎上,實現其音樂鑒賞與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可和作者產生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音樂鑒賞課程中,可通過生活資料、生活故事以及生活圖片等構建音樂課堂,對音樂作品所蘊含的審美元素與思想情感進行深度挖掘,最終實現高效的音樂鑒賞教學目標。
例如《春天的故事》音樂鑒賞教學中,音樂教師應重點突出《春天的故事》的故事性,通過講述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故事,讓學生深刻地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事跡。在音樂正式鑒賞前,教師可以不斷融入生活中的故事及其元素,深層次解析該歌曲,要求學生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春天”講述故事,結合春季萬象更新的特征,明確南方談話為中國帶來的新希望,讓學生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也要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
結 語
綜上所述,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與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音樂教師要通過不同教學模式,在向學生講授音樂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其生活思想與經驗,創設音樂鑒賞情境、游戲等,引導學生感知音樂鑒賞的獨特性,進而實現其音樂鑒賞技能的提升,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實現核心素養“育人”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朱英萍.音樂鑒賞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
[2] 聶法堃.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音樂鑒賞情境教學的實踐——以臨沂第三十九中學為例[J].三角洲,2023(08):138-140.
[3] 高婧怡.新課標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2023:690-693.
[4] 朱海林.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學習評價[J].中學課程輔導,2023(04):96-98.
[5] 何肖.核心素養指向下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流程設計策略——以舒伯特《鱒魚》為例[J].現代教育,2023(01):26-31+37.
[6] 周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J].學園,2022,15(33):90-92.
[7] 吳祿蕊.指向“文化理解”學科核心素養 探索中國古代音樂教學新路徑——談“吟誦”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22(11):12-17.
[8] 方琰.對晉南地區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教學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20:15-16.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