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曲《心香》是由作曲家趙季平先生根據同名電影中的配樂改編的二胡協奏曲,樂曲以電影故事情節為背景,電影中的情感變化為主線展現旋律,旋律質樸句句扣人心弦。本文將結合相關文獻以及自身演奏實踐,從作品的本體出發對二胡協奏曲《心香》進行探究。通過對其曲式結構、情感表達、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進一步探究其包含的獨特藝術魅力以及作曲家趙季平的影視配樂作品對二胡發展的啟迪
[關鍵詞] 心香;情感表達;演奏技法;影視配樂
[中圖分類號] J632.2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1-0125-04
一、樂曲簡介
(一)創作背景
樂曲《心香》創作于2005年,是作曲家趙季平先生根據同名影片中的配樂改編創作的二胡協奏曲。“心香”二字既是電影名稱也是樂曲的名稱,原表示衷心、虔誠如焚香敬佛一般,在這里表現了作曲家內心所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1]。
同名電影講述了小男孩京京因父母離異被送到了素未謀面的外公家暫住,祖孫二人由起初的互生厭念、矛盾重重到最后解除隔閡、互相理解的故事。影片中點滴穿插著樂曲的片段,營造了一種灰暗的色調,樂段的穿插不僅烘托了電影的氛圍,同時也表現出人物錯綜復雜的情緒轉換。樂曲來源于生活,取材于實際,透過電影《心香》這部具有民族性、反映兩代人之間的情感,包含京胡、京劇文化的影片,作曲家通過動人的音符旋律展現自己對人生道路的思考與感悟。
(二)作曲家介紹
趙季平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在電影、電視的音樂創作與配樂的領域中,1984年為陳凱歌導演執導的首部電影作品《黃土地》作曲,由此開啟影視音樂創作,他通過音樂的方式把無數個經典作品烙進每一位觀眾的心中。趙季平先生音樂創作所涉題材廣泛,包含影視配樂、歌劇、民族管弦樂等,但在不同風格、題材的作品中,都保持了或輕或重、或濃或淡的中國韻味。張藝謀導演曾說:“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影視配樂,不能不談趙季平,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是這一時期的里程碑、巨匠”。
(三)曲式分析
《心香》這部作品采用了傳統的奏鳴曲曲式結構,以協奏曲形式為大框架進行創作,因此與其它傳統的協奏曲相較更加強調奏鳴性。下面將以鋼琴伴奏版本為例進行探究與分析:
這首作品是以主部主題為原型變化展開,C大調為主調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1—54)運用相似的三段主題材料模仿進行,突出并強調主題。主題開始的前三個音“do mi re”是全曲的動機,樂曲的后續以這三個音為基調運用倒影、變奏等一系列手法開展,為后面的情感轉化埋下伏筆。
展開部(55—208)主要以主部材料變形為主,從熱情的小快板到中板、急板再到行板,通過速度與情感的轉化推動樂曲進行。展開部主題Ⅰ是A+B+A1的單三結構,弱起進入運用后十六、全十六的節奏型,推動樂曲的情緒轉變,之后全十六的節奏使樂曲達到高潮,與鋼琴聲部的重復形成對比。展開部主題Ⅱ采用D大調,以鋼琴聲部的六連音鋪墊,運用主部材料“do mi re”轉調處理,雖與主題相似卻顯現得更加開闊,有著不同的感覺。展開部主題Ⅲ回到C大調,運用2/4 3/4 4/4三種拍子穿插進行,使音樂更富有律動感,最后結束在顫弓之中。展開部主題Ⅳ弱起的五連音進入,鋼琴聲部以密集的顫音與三連音鋪墊,兩段重復的旋律突出主旋律,長音結束給人無限遐想。華彩段落停止了鋼琴的鋪墊,僅僅十幾個小節安靜簡樸的旋律給人一種靜謐感,運用“do sol re”為主干充滿著回憶與期望。
再現部(209—224)再現了主部旋律,首段與尾段相呼應再次突出強調了主題。尾聲(225—230)作為尾段的升華與延續,以鋼琴聲部鋪以長音,在二胡靜謐的旋律中結束。
二、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
(一)慢板樂段分析
樂曲的第8小節至第53小節。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小段落,也是主題材料的初次出現。作曲家在相似的樂句中,運用強弱的對比與速度的轉變等寫作手法,使樂曲在聽感上打破單一性,情緒上不斷層層推進。
第一段(8小節—20小節)主題第一次呈現也是全曲的開篇。(見譜例1)整個樂段由長弓始“do mi re”三個音不僅是全曲的開始也是全曲的動機,三個音符弱起慢進逐漸推起,好似老人的一聲嘆息[2]。演奏時第一個音符的弓子要略長于第二個音符,且這一句連弓要沉得住氣,滑音要緊湊連貫。之后的長音re需控制好音色,揉弦要帶著氣息與情緒由弱漸強,揉弦頻率逐漸加快,在三拍半的時值中情緒不能中斷。第10小節的mi是較長的五拍的時值,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合理分配弓子的長短,提前預留出氣口給下一個音符做準備。在這一段中出現的長音都要進行相似的處理,同時也要關注與鋼琴伴奏之間的配合。
譜例1:
第二段(28小節—39小節)主題第二次出現。開頭的三個音的力度也由中強轉變成了中弱,速度的轉變也代表著情緒的轉化,情緒要表達得更加激動一些。30與31小節處與第一段落不同,運用了切分節奏,給人欲言又止之意,樂句中的休止與停頓要短促,這一節奏的出現使段落顯得活潑起來。后半段進行了變奏與第一段形成對比。
第三段(46小節—53小節)主題第三次出現也是主部主題的結束。同樣是“do mi re”開頭速度恢復到了原速,樂句的處理可仿照第一段。這一段運用減縮的手法只截用了第一段的前半部分,最后結束在長弓mi之中。在演奏長弓之前可深吸一口氣,運用氣息慢慢吐出調節情緒,在漸慢的同時也加深情感的表達,情緒上除了有些沉重之外也給人留下無限遐想。這三個小段落都是以五聲調式為主,掌握力度對比和速度轉化是這一段的重點,在練習時可以在三個樂段中找到相同與不同之處對比進行練習。
樂曲的第94小節至第109小節。這一部分是在短暫的快板音樂之后出現的“稍慢的行板”,二胡旋律的音樂材料是主題的變奏也是樂曲的連接部,承上啟下為之后的中板做鋪墊。作為樂曲的連接部,這一部分二胡旋律和鋼琴聲部“一唱一和”形成對話。鋼琴聲部再次引出主題旋律與呈示部相呼應令人回味,簡單的幾個音符充滿著回憶與暢想,因此在演奏上不需做過多的處理,但情緒上需要有一個小的推進,在最后的長音處揉弦要根據氣息漸慢減弱的同時,一直維持到弓子結束情緒落定。
樂曲的第212小節至第230小節。這一部分是樂曲的再現部也是主題的最后一次呈現,與開頭首尾相呼應,盡管還是相似的音符旋律,但情感與開頭完全不同更多表達的是宣泄之后感悟到了“心香”。
作為整首樂曲的尾部,在結尾處做了收束處理,它與開頭相呼應的同時也為全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do mi re”三個音作為全曲的動機不僅貫穿了整首作品也奠定了樂曲的基調,在尾部再次出現有著回味之意,但其所包含的情緒與作品開頭出現時完全不同,它表達的是一種釋放、一種感嘆,是在經歷了許多挫折之后真正感悟到的“心香”。所以這一段要滿含著情感來演奏,不管是較短的八分音符還是長音符都要通過揉弦與呼吸相結合,揉弦的頻率由情緒與呼吸快慢所決定,緩慢吐氣與吸氣影響著揉弦頻率的快與慢,因此每一句之間都要連貫弓停氣息不停、抑揚頓挫帶著情緒來演奏。揉弦也可根據樂句的需求使用滾揉與壓揉相結合體現情緒。最后一句尾聲心要靜、呼吸要輕。
(二)快板樂段分析
樂曲的第55小節至第81小節,是一段快板,可分為三個小段落。節奏型以后十六、全十六兩種為主,歡快明朗的旋律與呈示部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運用重復的寫作手法加深了主題的印象,所以在演奏時每個樂段與樂段之間要有對比要有遞進。
第一段(55小節—60小節)由后半拍弱漸強的上行音階引出小快板的旋律,“mi la”在秦腔音樂中被稱為“歡音”的特性音,因此這一段富有跳躍與彈性的音符也帶給我們歡快、活潑的情緒,帶有重拍的十六分音符要干凈利落,同時也可通過呼吸與肢體的動作帶動情緒的推進。
第二段(64小節—72小節)與第三段(73小節—81小節)是重復段落,作曲家意在強調深化主題。這一部分主要以后十六、全十六兩種節奏型為主,內外弦的交替以及音階的排列組成樂段,在演奏時要注意重音的位置。這段第一個音的位置要找準,換把時要迅速不要帶滑音,弓子要輕巧換弓時運用手腕帶動小臂的力量給出音符的顆粒感。這兩段重復樂段較明顯的差異在于鋼琴伴奏的部分(見譜例2),第一段伴奏聲部以八分音符為主,休止與八分音符給樂曲營造歡快的氛圍,第二段伴奏則以同主旋律相似的旋律為主,在烘托氛圍之外加深了主題旋律的印象,將樂曲的情緒推向高潮。練習這一部分時要注意節奏與速度的穩定性,要關注與伴奏聲部的配合,其次在演奏時要把相同旋律的對比通過情緒的推進體現出來。
譜例2:
樂曲的第148小節至第169小節。這一部分為急板也是全曲速度最快且難度最大的一部分,在練習過程中可分為三個小樂句:第一個小樂句(148—151)主要是重復的半音階上行,第二個小樂句(152—157)主要以八度跳進與增減音程為主,第三個小樂句(158—164)主要是半音階的上行與下行。在這一部分作曲家采用了現代的作曲技法運用了增減音程與前面傳統的五聲調式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作曲家中西相交融的作曲思想。
樂句的開頭采用了so到mi的半音上行(見譜例3),旨在烘托情緒營造緊張的氛圍同時為152小節引出八度跳進和不協和增減音程做鋪墊。在演奏過程中應注意每一個三連音第一拍,第一拍的重音音頭要清晰,逐漸上行的旋律線可通過音符的強弱對比與力度強弱展現出來。
譜例3:
152小節至157小節的八度跳進是技術的難點(見譜例4),在練習時最重要的是音的準確清晰,可根據校音器訂對每一個音符的位置與音高,跨八度的大跳把音符可放慢速度,重復多次練習跳把的前后位置并形成肌肉記憶與音高記憶。例如153小節的大字組的F到小字一組的e之間便是跨兩個八度的大跳把,在演奏時會有跳不到mi的位置或者音不準的可能,在跳把時左手要干脆利落不能猶豫,右手弓毛要緊貼且運弓的長短與弓段要合理分配,三連音的時值要分配均勻且整體速度要穩定。在練習這一部分時應當分組練習,以高音mi為界,分成一組的相似旋律,并在每一個高音mi處點出重音音頭。這樣練習的好處首先不會把相似旋律的音高與把位搞混,其次也便于后續樂譜的記憶。
譜例4:
158小節至164小節為半音的音階上下行,力度也由mp轉為p,練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變音記號的出現尤其是還原符號,其次便是情緒的遞進以及強弱對比,重音音頭以及上下行的情緒推進便是這一樂句的重點,由低音到高音情緒要向上推進力度要加強,同時每個音符要有顆粒感,尤其是164小節作為這一部分的結尾,向上的情緒推進為之后的顫音做準備。
三、趙季平影視配樂對二胡作品的啟迪
(一)趙季平影視配樂作品
《心香》這首作品是趙季平先生于2005年,為孫周導演的同名電影改編的一首二胡協奏曲。這首作品并非完全脫離于電影劇情,卻又相對獨立于電影本體,以電影中人物的情感為主線展開旋律。樂曲雖以片段化形式存于影片之中,但足以表達其所需的情感需求,雖短小但對影片的結構來說已表現得足夠金相玉映。
不少作曲家都會選擇在已完成的影片后二次進行音樂再創作,趙季平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例如:交響組曲《喬家大院》、民族管弦樂《盧溝曉月:大宅門寫意》、交響詩《霸王別姬》等。其在音樂的創作上不僅僅與影視作品相融合并且也注重民族化元素的運用,他創作的每一首樂曲都會深入劇情分析其內涵也會去往影片拍攝的當地實地考察。例如他創作《喬家大院》時為了使樂曲風格與劇情相符合,他去往山西當地實地對山西民歌采風調查,在借鑒當地民歌《楊柳青》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如雷貫耳的《遠情》《愛情》及其一系列樂曲。趙季平先生所創作的影視配樂音樂作品不僅具有中國的傳統音樂風格,同時也具有西方的音樂元素。在運用傳統樂器的同時,在音樂寫作上采用了西方的寫作技法如復調、和聲等[3]。在筆者的論文研究對象《心香》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樂曲中除了運用傳統五聲調式外還運用了不太協和的增減音程等,為樂曲添姿添彩的同時無一不體現作曲家中西相融合的寫作思想。
趙季平先生作為“里程碑式”的影視配樂大師,其音樂作品蘊含著他獨有的音樂風格與底蘊,他的作品是用中國音樂描述中國故事。在當今西方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音樂文化的沖擊下,趙季平先生讓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得以發揚與傳播,他的作品不僅包含民族性,也包含世界性。
(二)二胡作品運用于影視配樂的價值
二胡作為傳統拉弦樂器,應用十分廣泛,其婉轉、細膩的聲音在營造東方音樂氛圍方面有很好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它的民族韻味使音樂中一出現它的音色,便可聯想到中國民族風格或是溫婉內斂或是俠氣飄飄,但無一不彰顯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
其在影視配樂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例如王丹紅依據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改編的同名二胡協奏曲《我的祖國》、譚盾依據電影《臥虎藏龍》改編的同名二胡協奏曲《臥虎藏龍》、趙季平依據同名電視劇《喬家大院》改編的《喬家大院》組曲第三樂章《愛情》等,這些樂曲通過二胡細膩的音色將情感敘述的如講述故事般柔情但又不乏帶有張力,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通過音符體現得淋漓盡致。二胡元素在影視配樂中的出現不僅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韻味,同時也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蘊,體現地方特色。但相較于西方古典樂于影視配樂中的應用,二胡等傳統民族樂器在影視配樂中的應用還遠遠不及,如果能將更多的民族樂器運用于影視作品之中,那么不光為影視作品添姿增彩,同時也能將我們民族樂器發揚光大。趙季平先生所創作的以二胡為主的民族音樂作品在影視配樂中的運用不僅體現了民族性時代背景,同時通過影視作品這個“媒介”反向輸出用中國樂器二胡講述中國故事。使二胡作品與影視配樂相輔相成,通過影視配樂可以將二胡作品發揚光大,同時也能通過二胡作品將影視作品得到推廣與傳播。
二胡作品的創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發展與壯大,作品的類型也廣泛涌現,其中也不乏出現優秀的作品,希望二胡作品經過不斷發展后可不忘初心,在追尋技巧性的同時也不忘旋律性,在包容世界性的同時不忘民族性。
結" 論
二胡協奏曲《心香》作為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中的指定曲目,可見樂曲所具有的內涵與旋律性被業內所認可。樂曲雖取材于同名影視作品,卻又相對獨立于它,在充分運用二胡演奏技巧的同時,也將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演奏技法相融合。通過作曲家趙季平先生的改編,樂曲中融入了更深層次的情感,也給作品注入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宋佳韻.論二胡曲《心香》的演奏詮釋[D].中北大學,2020.
[2] 于秋實.二胡協奏曲《心香》淺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4.
[3] 王黎平.音畫結合:藝術意向的互通——以趙季平影視音樂作品為例[J].音樂創作,2015(10):96-9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