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舒伯特作為早期浪漫主義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音樂財富,他的藝術歌曲極具抒情性,時至今日仍是聲樂演唱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曲目,了解并掌握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背景、藝術特征及演唱特點對學習聲樂演唱和教學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舒伯特及其藝術歌曲進行簡要的探究,并以《Gretchen am Spinnrade(紡車旁的瑪格麗特)》這首經典的藝術歌曲為例,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音樂特點與演唱進行解析。
[關鍵詞] 舒伯特;德奧藝術歌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聲樂演唱
[中圖分類號] J652.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1-0093-03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天才,是19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先行者,也是浪漫主義樂派的奠基人之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用他短暫的一生為世界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音樂財富,其中僅藝術歌曲的創作就高達600多首,因其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旋律舒緩悠揚、調性變化多樣、詞曲和鋼琴伴奏相輔相成、具有濃厚浪漫主義氣息的特點,成功地將流傳了幾百年的“歌曲”這種邊緣音樂題材扭轉成了在聲樂作品中具有主體地位的“藝術歌曲”,根本性地轉變了藝術歌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舒伯特也因此被譽為“歌曲之王”,在西方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過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學習,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文學修養、加深對藝術歌曲的理解和提高聲樂演唱中對聲音和氣息的控制能力。
一、舒伯特與他的藝術歌曲創作
(一)舒伯特的生平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自幼喜愛音樂并能夠熟練演奏鋼琴和小提琴。1808年,舒伯特加入了維也納帝國圣堂唱詩班,兼任童聲歌手和小提琴手。在此期間他接觸并練習了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優秀作品,這使他對浪漫主義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16年,舒伯特來到維也納專心從事作曲事業,他交友甚廣,周圍聚集了一批熱愛音樂、志趣相投的音樂家、畫家等不同職業的年輕人,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舒伯特的音樂作品,并對此給予充分的建議和支持。奧地利男中音歌唱家福格爾就曾首次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對其作品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作用。隨后舒伯特大量地創作歌劇、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等音樂作品,其中藝術歌曲的成就最為卓越。1828年,舒伯特的健康日益惡化,年僅31歲便與世長辭,成為19世紀音樂大師中生命最短暫的一位。
舒伯特短暫而又艱辛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創作的熱情,他的作品涉及歌劇、藝術歌曲、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等眾多領域,他的音樂既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傳統,又有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創新思潮,內容豐富多樣、音樂表現手法新穎突出,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作
舒伯特的浪漫主義特征最鮮明地體現在他的藝術歌曲之中,其歌曲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分節歌形式、變化分節歌形式、通譜體形式以及聲樂套曲形式,這些作品大都歡快清新,多數以愛情作為主要題材,具有德奧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
1814年,舒伯特將歌德的詩歌譜曲,創作了第一部藝術歌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充分展現了他的創作才能,并自此拉開了藝術歌曲創作的序幕。1815年進入了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在僅僅一年之內對歌德、海涅等眾多優秀詩人的作品進行譜曲,創作了包括《魔王》《野玫瑰》等在內的144首藝術歌曲,而這樣一種兼具文學魅力與藝術價值的歌曲類型深受人們喜愛,并廣為流傳。1816年之后,舒伯特嘗試在藝術歌曲中加入當地吉普賽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其代表作《致音樂》《鱒魚》的出現標志著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作逐漸步入了成熟時期。
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此時的舒伯特飽受病痛的折磨,他在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之間不斷徘徊,因此他的《冬之旅》《圣母頌》《請您安息》等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深刻的哲理性,產生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是能夠讓觀眾與之產生共鳴的傳世佳作。1823年和1827年,舒伯特根據德國詩人威廉·繆勒的文字分別創作了兩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成為歐洲聲樂套曲的典范之作。
有學者認為:“舒伯特在藝術歌曲領域的成就,相當于貝多芬在交響曲領域的成就。這就使舒伯特成為音樂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創作而著稱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譽,并被公認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拓者。”[1]他的音樂既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傳統,又有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創新思潮,內容豐富多樣、音樂表現手法新穎突出,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
(一)創作背景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又被譯為《紡車旁的格麗卿》,是舒伯特創作的第一首藝術歌曲,也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作。1814年,17歲的舒伯特深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將文學作品與音樂創作相結合的影響,選取了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詩體悲劇《浮士德》中的部分詩歌進行譜曲,創作成藝術歌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其詞曲結合渾然天成、別具匠心,從此開啟了德奧藝術歌曲作為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在西方音樂史上的新篇章。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創作靈感來自民間愛情故事,于是舒伯特在歌德的鴻篇巨著——《浮士德》的眾多故事中選取了一個既獨立成篇,又極具戲劇性的小角色——瑪格麗特,他以這一愛情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為切入點進行創作,一氣呵成又極具戲劇性地描繪了主人公瑪格麗特對浮士德無限的愛意與愁苦以及復雜的內心世界。歌詞中提到:“我心緒不寧,心事重重,我若失去他便失去生命,全世界都使我悲痛。我伏在窗前等待他經過,我走出房門盼望他來臨。他儀表堂堂,舉止優雅。我想把他留住,和他親近,一直到我們不得不分離……”舒伯特運用多重音樂動機,表現出瑪格麗特內心世界中復雜而又糾葛的情感變化——從內心的激動到幻想的沉思,從苦悶的煩惱到熱情的爆發……舒伯特將這首藝術歌曲的歌唱性及其戲劇沖突、心理變化等結合得非常完美,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善良樸實、對愛情充滿向往的瑪格麗特的形象。
(二)音樂分析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是一首典型的變化分節歌,全曲分三節,每一節都是從同一音樂素材開始并進行不同程度的展開,其曲式的構成包括:前奏、A段、B段、A段、C段、間奏、A段、D段和尾聲幾個部分。全曲共120個小節,舒伯特在其中運用了相當豐富的調性變化,例如:僅在A樂段中,舒伯特就運用了F大調、d小調、C大調、a小調、e小調這五種調性進行了六次轉調。而這些調性的運用,如:歌詞“我再也不能找回平靜”的部分運用了不安定的d小調、歌詞“他矯健的步伐,他高貴的身影”的部分運用了平穩祥和的F大調等,巧妙而精準地刻畫了女主角內心渴望愛情而又無法得到愛情悲喜交加的心情。
舒伯特還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鋼琴伴奏上進行了極大的創新,全曲通過右手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紡車工作時踏板的聲音,又通過和聲與調性的不斷變化刻畫出瑪格麗特掙扎不安的內在情緒。在全曲的第一個高潮部分C樂段的結尾處伴奏雙手突然轉為力度突強的柱式和弦連接長休止符,仿佛瑪格麗特內心焦灼而忘記紡線導致紡車驟停,這突如其來的安靜使觀眾能夠屏住呼吸緊緊跟隨主人公的情緒繼續聆聽下去。在短暫的平靜過后,D樂段中的鋼琴伴奏像是一支龐大的管弦樂隊,雙手通過和聲調性的不斷轉變和力度的逐漸增強,迸發出文字和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強大力量,將全曲推向第二個高潮。這時的鋼琴伴奏不再僅僅作為主旋律的烘托,而是成了歌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主題。這一創新使得藝術歌曲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區別于歌劇、清唱劇等其他的歌曲形式,對后世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創作特點
第一,《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是舒伯特挖掘歌德詩作中所蘊含的精神和內涵進行的藝術歌曲創作,運用音樂中的旋律、和聲、速度、力度等元素準確地表達出詩歌中的各種情感狀態、刻畫人物的內心,使得詩歌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嶄新的德奧藝術歌曲標志性旋律,樹立了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音樂語言。
第二,鋼琴伴奏原本在藝術歌曲中處于從屬地位,而舒伯特卻賦予了它非同尋常的內在含義,能夠表現詩歌的外部場景、描繪人物的心理活動、烘托歌曲的整體情緒和氛圍,創造性地發揮了鋼琴伴奏的藝術性功能,使音樂、詩歌和鋼琴伴奏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賦予了其完美的意境。
第三,舒伯特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中對于和聲調性的設計是含而不露的,他的和聲與轉調創作極為細膩,能夠不露痕跡地轉換詩句中所表達的喜怒哀樂。這些和聲創作既保留了古典主義時期以近關系調轉換為主的邏輯關系,又不拘一格地根據音樂的需要隨時變換色彩,使和聲調性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歌詞之中。
總之,正如唐納德·艾維在書中評價:“舒伯特對浪漫主義的歌曲創作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獨特的和聲與旋律結合的創作手法,他將音樂與詩意完美結合,他把所有可能的節奏變化都運用到他的創作中去,用令人驚嘆的詩意性的音樂將前輩們和他同時代的音樂家們的成果帶到了讓整個世紀嘆為觀止的高度。”[2]
(四)演唱分析
首先是氣息的運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作品風格突出,是一首篇幅較長、一氣呵成又兼具抒情性與戲劇爆發性的藝術歌曲,這就需要演唱者有良好的氣息作為支撐。最基礎的是要能夠保證整首歌曲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在演唱過程中為保障氣息充足,可以采取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法,小腹微收的同時兩肋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使橫膈膜壓住氣息防止漏氣。但需要注意不能因此而緊張、僵硬和憋氣,這反而無法使音樂流動起來。其次,找到合適的歌唱節奏也有助于穩定氣息。這首歌曲中的鋼琴伴奏織體大多由速度較快、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組成,演唱者需要控制好演唱的速度,不能因為伴奏速度快而唱的過快,也不能因為歌曲人物情緒苦悶而拖得太慢,要做到氣息平穩,收放自如。
其次是語言的把握,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的另一難點是德語的發音咬字處理,要想唱好的德奧藝術歌曲就必須要把德語完整地融入音樂之中。德語歌唱中要求的是咬字要夸張,要把詞頭和詞尾說得很清晰,因此在演唱時既要唱清楚詞也要保持好腔體,使得音區統一。例如:歌曲中的單詞“vergallt”“verrückt”“zersütckt”,字尾的“t”是爆破音,必須用舌頭頂住牙阻斷氣息,感覺是需要小腹的力量這樣發出音才正確;再比如單詞“konntü”,可以先把嘴分別先做“auo”口型,然后上嘴唇往中間并攏,即可發出正確的音,發出音的效果是稍微扁平的;還有“Ku?覻”中的“?覻”是“SS”發音,必須重讀“S”。這首歌曲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形式,所以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就要帶入少女自我對話,訴說相思之苦的過程,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認真仔細地研究歌詞的發音,準確理解并表達出作曲家真正的心意。
最后是人物情緒的表達,歌曲中呈現的故事情節是截取了瑪格麗特與情人浮士德分開后獨自在房間思念情郎的內心情緒變化,其音樂形象多變,既有思念、抒情的部分,又有悲痛、爆發的部分。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曾經說過:“作為音樂家,你需要讓自己超越技藝的桎梏表達情感,最糟糕的做法是一動不動面無表情。”[3]演唱者在學習歌曲之前應充分了解故事背景,在演唱時將自己帶入角色之中,切身實地感受瑪格麗特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從而使觀眾深刻體會人物性格并感同身受。第一段的情緒是苦悶、無奈的,主要以吟唱為主,要注意氣息均勻,音量不可過大;進入第二段時,情緒起伏開始有了較大波動,樂句演唱需在良好氣息的支撐下進行漸強處理,戲劇沖突也明顯增強,為后面情緒的爆發做好鋪墊,在全曲的第一個高潮部分(63—68小節)表現的是瑪格麗特在幻想破滅之后的破碎感,此時的音量與氣息一定要配合得當,聲音不能過大也不可沒有音色,如果一味追求音量而用力過猛,會導致后面的高潮部分無法得到氣息的支持;第三段“紡車再一次開始搖動”,瑪格麗特也有些失望和精疲力竭,注意氣息在唱完高音之后迅速下沉,找到放松而不懈怠的狀態;在第四段中,瑪格麗特開始回想與浮士德相愛時的美好景象“他的步伐多么豪邁,他的氣質多么高貴;他雙唇間的微笑多么溫雅,他的光多么銳利”……此時演唱者的聲音應是甜美的,表現出少女對情人的愛慕與羞澀,體現出少女情懷,應有使人如沐春風之感。但在這段的結尾部徹底地爆發了少女對情人的思念:“他的擁抱!他的吻!”,這也是全曲的第二個高潮部分,此時演唱者應全身心地投入人物內心之中,情緒應如“潮水”般層層遞進,使歌唱的張力和爆發力達到最強,使歌聲與鋼琴伴奏交織在一起將所有的苦悶徹底釋放出來。這里需要注意在演唱兩個高音(第107小節和111小節)時,應調整好氣息并擺正喉頭位置,避免聲音出現“擠”“卡”等問題。最后由于瑪格麗特把紡車轉得又急又快以至于扯斷了紡線,她才如夢初醒,回到了現實的悲哀中,重新開始她單調的工作。
綜上,不同于意大利歌劇演唱風格的直抒胸臆,德奧藝術歌曲更多以抒情性為主,因此對情感的處理應更加委婉含蓄。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充滿了抒情性和幻想性,在演唱過程中要做到氣息平穩、聲音統一、咬字清晰、力度變化準確,同時要結合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舞臺上全方位地進行呈現。
小" "結
舒伯特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杰出代表,成功開創了藝術歌曲的新紀元。在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教學中,我們應在演唱前認真了解舒伯特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在演唱時準確運用聲音、氣息、語言來表達作品中的情感特征及歌詞內涵。通過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學習,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音樂修養、文學修養,并且加深自己對藝術歌曲的理解和加強對聲音的控制。我們更應該學習舒伯特在艱苦的環境中對藝術執著,赤誠堅韌的品格,在聲樂的學習和追求藝術的路上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 劉丹.舒伯特藝術歌曲的特點及演唱[J].藝海,2012(07):36.
[2] 徐靜.舒伯特的“詩”“歌”情結——永恒的德奧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雷琴》[J].當代音樂,2022(03):28.
[3] 曹家惠,王冬弘.論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的特征及演唱方法[J].藝術評鑒,2023(02):8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