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相對較為全面,其中核心課程音樂教育心理學逐漸得到更多高校的青睞和重視。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學科,是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音樂教育心理學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諸多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受到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并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研究對象、范疇與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1]在高等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判斷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如何鑒別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如何客觀真實反饋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利與弊、固與改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學科視角對教學成果進行科學、系統、詳盡的測量與評估,以期積極促進音樂教育心理學相關交叉學科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發展。
[關鍵詞] 音樂教育心理學;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
[中圖分類號] J60-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1-0007-03
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教育心理學的本質規律與特定音樂教育現象相結合的子學科,理應在教育心理學學科規律的規范下探究和解決音樂教育中的學科性問題,并在高等音樂教育專業發展背景下對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以求得出相對科學與系統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有效促進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理論與實踐的蓬勃發展[2]。
現階段國內外音樂教育心理學專家和學者們在學科系統化、科學化、高階化發展進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已取得一些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目前對于本學科在高等音樂教育范疇縱向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仍處于分散論述研究的層面,尚未形成全方位體系化的學科思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發展[2]。本文主要針對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中關于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的測量與評估進行科學、系統、詳盡的分析與研究,相對于目前國內外已有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本文探討內容能夠積極有效地促進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高等音樂教育范疇的學術研究與成果積累,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音樂教育心理學對高等音樂教育的研究
(一)研究內容與對象
從學科構建的層面看,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主要涉獵“音樂教育”和“心理學”兩個學科領域,因而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基礎較為廣泛、學科文化較為豐富、學科知識較為淵博[2]。
本文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是音樂教育行為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研究內容是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旨在研究如何對高等教育音樂教學成果進行科學系統的測量與評估,使音樂教學成果有基本的衡量指標來進行評估,從而有效激化音樂教學成果質量不斷提升,促進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3]。
(二)研究思路與路徑
研究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對高等音樂教育教師心理的研究
高等音樂教育面向的受教群體為音樂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培養與發展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本文首要進行研究的基礎。
2.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對高等音樂教育學生心理的研究
高等音樂教育中應當遵循藝術學習的普遍規律,不再固守“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被動接受音樂專業知識,而是運用“交流式”的教育模式進行音樂專業知識學習,教育的過程應當是一個產生創造性新知的過程。以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對高等音樂教育學生心理的研究,能夠獲得受教方相對客觀的教育結果評價,有效促進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3.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對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的研究
音樂教師是音樂審美教育的使者,是年輕學子音樂專業知識學習和傳播音樂美的引路人,而大學生正處于汲取專業知識未來走上社會的關鍵年齡階段,因此針對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以及音樂教師和學生心理結構構建的研究至關重要,能夠有效提高和促進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質量。
(三)研究重點與難點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將音樂教育與心理學范疇的綜合知識進行橫向交叉融合研究。如何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成果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從學術研究到教學實施、從量變到質變的交叉研究過程,是本文致力于應用研究的重點[4]。
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成果的測量和評估研究,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音樂教學成果測量是評估的前提,是評估的必要組成部分;評估是對音樂教學成果測量的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運用哪些標準的測量方法和評估手段對音樂教學成果進行測量和評估,是本文探索與研究的難點。
二、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意義
世界上第一套標準化常模參照音樂測量工具——《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量》誕生于美國,這套測量工具于1919年正式出版。關于音樂教育測量和評估的專著或教科書,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已有五本;我國較早全面系統的介紹音樂教育心理研究、有關音樂教育測量介紹的論著為1937年鄒敏撰寫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國內學者設計的有關音樂教學成果測量還不太多,比較行之有效的更少。
以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去探索窺見音樂教育與心理學交叉學科探索研究,將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作為研究重點,從理論到實踐獲得的教學成果高階化進程中,得出相應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學科經驗與結論,從而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發展,使學生獲得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目前我國有關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本文將兩個交叉學科的知識相互作用交匯融合,從單學科縱向深入研究延展到交叉學科橫向融合研究,旨在通過交叉學科研究成果加快推進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發展進程。
(一)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的現實意義
本文重點研究的范疇為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唯有建立科學的系統的音樂教學成果評價體系機制,才能夠積極地促進音樂教學成果質量不斷提升,激化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對于實現音樂教育工作和教學質量的全面管理、對于深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對于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的學術價值
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價具有導向、創新、反饋、促進發展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功能,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更是制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5]。因此在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進程中,教學成果測量與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導向和學術價值。
(三)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的社會價值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37個專業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音樂教育專業名列其中。這就預示著國家將加強對新設專業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并推動音樂教育專業科學化的良性發展,從而促使音樂教育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價值。
三、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教學
成果測量方法與評估手段
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進行的探索與研究,旨在教學中將學科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融合與質變。音樂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的研究成果,將會在教學中進行實操和運用,繼而推廣到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建設中實踐,取得較為廣泛的、積極的、有效的社會效益[6]。
(一)從音樂教師心理角度出發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手段
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情緒情感的形成是需要、預期、認知評價三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從音樂教師心理角度出發,需要采用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手段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達到對課程教學科學化分析的效果。
1.教學內容考核測量
從音樂教師心理角度出發,針對教學內容學生掌握度的量化考核必不可少,能夠直接反映出教學成果較清晰和規范的數據。
以高校音樂教育核心課程《中小學音樂教與學》為例[6]:
2.技能實操考核測量
音樂教師對于受教群體專業實踐能力的考核,能夠很大程度上體現出課程的必要性、實用性,更能表現出音樂教師的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
(1)以專業技能展示和學術思維交流為主的學術沙龍活動
音樂教育學術沙龍不僅僅是專業技能展示,更多的是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術思維和理念上的碰撞交流,促進音樂教育學術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2)以教學過程設計為主的課堂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是音樂教育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核心之重,通過教學過程設計的課堂實踐活動,使音樂教育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得到論證和體現。
3.社會實踐能力考核測量
音樂教師對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考核,將會直接影響音樂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學興趣、教育信念等心理認知。
(1)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實習,定期考核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基地的實習,能夠檢驗學生掌握音樂教育專業理論與技能的程度,并快速地激化學生專業技能、教學能力、實操水平的進步和成熟[7]。
(2)參加音樂教育專業及教學的各種比賽
音樂教育專業及教學的比賽,不僅可以在學生心理上激勵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能夠在音樂教師心理上激勵教學的精進與完善。
(二)從音樂學習者心理角度出發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手段
音樂學習者是音樂教育情境中的主體之一,研究音樂教育中主體心理活動規律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理應重視音樂學習者心理的研究。在高等音樂教育中,注重對于受教群體學生角度出發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研究,很大程度上會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質量以及推進教學改革成效[8]。
1.問卷調查表
針對課程教學過程、教師教學水平、學生知識需求、課程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等,通過詳細的問卷調查表獲悉音樂學習者的認知評價。
2.音樂學習者針對課程與教師評教的主觀性意見和建議
音樂學習者在個人智力、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知識領域等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對課程與音樂教師評教的主觀性意見和建議,可反映出課程受教群體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能夠及時為教師結課的總結提供有效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課程的設計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從社會實踐效果角度出發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手段
1.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
音樂教育是音樂審美形成的重要因素,社會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水平,較大程度上將影響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的制定。從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效果中得到結論,結合社會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度,對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進行適度調整和改進,以期學校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達到最大化的供需平衡[9]。
2.畢業標準和就業指導的具體化、規范化、體系化
了解當前社會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并及時調整學生畢業標準,從音樂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看待社會對于高等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高等音樂教育逐漸重視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結合社會對高等音樂教育人才需求度來進行的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能夠促進完善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管理、推動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為國家培養出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等音樂教育人才[10]。
總" "結
音樂教育心理學視角下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課程改革、因材施教、人才選拔、學科發展等方面,起到了良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教學成果測量與評估發揮其反饋功能,在高等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回饋客觀信息,促使音樂教育教學在培養目標、課程創新、教學改革等諸多方面的修訂與更新成為必需和現實,使高等音樂教育從教育到反饋再到改革的高質量循環活動中得以提高和進步,從而促進音樂教育心理學跨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學科視角、多元化思維學術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卞莉莉.淺論音樂教育心理學[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0,113(05):59.
[2]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5.
[3] 鄭茂平.音樂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6.
[4] 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111-113.
[5] 宋珂慧,解川波.影響高校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分析[J].時代教育,2014(01):63.
[6] 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7-56.
[7] 孫芳.高校音樂教育核心課程多元化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105-109.
[9] 張銳,季慧慧.認知主義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評《音樂教育心理學》[J].高教探索,2018(06):134.
[10] 盛梓楊.承上啟下,學科構建的先導之作——評《音樂教育心理學》[J].大眾文藝,2019(23):214-215.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