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金融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政策,推動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有利于加快我國達成碳中和目標,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章在分析影響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因素的基礎上,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提出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綠色金融 低碳產業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016-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地球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了一系列極端環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危害了人類生存環境及健康安全。為了抑制全球變暖,1997年12月,《京都協定書》中關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規定被14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查閱通過。聯合國政府兼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8年10月發布的報告中號召各國采取措施,盡力使升溫在1.5攝氏度左右。各國聯合起來一起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努力,共同維護全球生態環境。而綠色金融則是金融部門為了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政策提供金融服務。《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建議》于2016年8月發布,根據其中對綠色金融的定義可以看出,綠色金融的主要含義是金融業為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開設相應的金融活動。綠色金融的主要作用是改變資金流向,旨在將資金投入到節約能源和維護生態環境的產業,如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產業,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低碳產業發展。2022年,我國綠色貸款余額為22.03萬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38.47%;綠色債券發行總額為8720.16億元,綠色保險保額也表現出逐年增長趨勢,總體而言,我國綠色金融規模持續擴大。
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有助于加快我國達成碳中和目標。2015年4月,我國在戰略規劃中列入了推動綠色發展的相關內容。次年3月,“十三五”規劃重申要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提升綠色金融產品結構,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是有機聯系的。同時,《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在2016年8月共同發布,該文件的發布代表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初步設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了創建和改進低碳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性,提出可以從金融和能源體系方面對該體系的建立進行推進。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指明了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方向,提出了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制定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行動計劃。央行工作會議于2021年1月首次具體安排了金融業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
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有利于促進融資目標的實現。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需要大量投資,從2012年到2021年,全球綠色融資從54億美元增長到5400億美元,達到了百倍的增長,同時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35年,世界需要累計投資53萬億美元,才能將全球氣溫控制在2.0℃以下。而投資者旨在將投資金額用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及緩解氣候變化的活動,通過綠色金融向低碳產業進行投資,避免了投資碳密集度高的企業可能帶來的轉型風險。
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實現可持續發展。低碳產業發展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對全球氣候變暖起到抑制作用。同時未來綠色金融產品將繼續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積極發展做出貢獻,以綠色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綠色金融支持為保障,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滿足生態環境保護需求[3]。
二、影響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因素
(一)政治方面因素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法規規定對低碳產業的支持是推動綠色金融的重要因素[4]。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稅收優惠、補貼和獎勵計劃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支持低碳產業,降低其投資風險和成本。
國際合作與協議。國際合作和協議對于綠色金融和低碳產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協議(如巴黎協定)的簽署和執行,以及國際間的技術轉讓和合作都可以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政治穩定性。政治穩定性是吸引綠色金融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5]。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提高投資者對于長期投資的信心,從而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
(二)經濟方面因素
市場需求。市場對低碳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6]。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和可持續性的關注逐漸增加,企業和機構也越來越重視環境責任。這種市場需求推動了低碳產業的增長,進而吸引了更多的綠色金融資本。
投資回報率。投資者通常會考慮投資的回報率。低碳產業的發展可能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但長期來看,這些投資可能會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回報。如果綠色金融項目具有較高的回報率,投資者將更有可能支持這些項目。
成本效益。低碳產業的發展可能涉及高技術成本和初始投資,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的實現,這些成本可能會下降。經濟上更具有成本效益的低碳解決方案更有可能吸引綠色金融的支持。
能源政策和價格。能源政策和能源價格的調整也會對低碳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政府的能源政策和支持措施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的采用,而高碳能源的價格上漲可能會提高低碳產業的競爭力。
(三)生態方面因素
環境政策和法規。有健全的環境政策和法規框架可以提供對低碳產業的支持和保護。政府的環境政策和法規可以激勵綠色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參與低碳產業,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激勵措施。
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7]。低碳產業需要在可持續的基礎上運營,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自然資源管理。低碳產業的發展通常涉及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管理[8]。合理管理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對于低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四)科學技術方面
技術創新。創新的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是吸引綠色金融資本的關鍵因素。投資者更傾向于支持具有創新性、高效能和可擴展性的低碳項目。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提高低碳產業的競爭力,還可以降低其成本,增加投資回報率,從而吸引更多的綠色金融支持。
信息透明度和報告標準。準確的信息和可靠的數據是綠色金融決策的基礎。投資者需要了解低碳產業的環境績效、碳排放情況和可持續性報告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評估其風險和回報。因此,建立透明度和標準化的信息披露機制對吸引綠色金融資本至關重要。
此外還受風險管理和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因素影響。綠色金融需要有效的風險管理和金融工具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9]。這包括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碳排放交易和可持續發展指數等金融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幫助降低低碳產業投資的風險,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三、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政府層面
積極運用政策工具促進資源向低碳產業傾斜。政府政策層面首先應注重信貸金融的指引與導向,把綠色金融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程度以及碳減排量的節約程度作為可進行交易的資本,在政策上向綠色低碳環保產業提供信貸服務傾斜,對于使用綠色低碳的原材料以及新能源的企業提供信貸、綠色信托以及綠色金融融資等優惠服務。其次注重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低碳產業的發展過程需要聚集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面因素,根據重要因素制定相應的技術扶持以及人才引進計劃來促進低碳產業發展。最后要制定具有法律約束的制度,對于綠色金融的具體環節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及碳排放交易市場。綠色金融在環境保護方面為運用低碳技術的各產業、企業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對于低碳產業發展來說,碳排放是工業的重要領域,雙碳目標已經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要求,需要匹配大量資金作為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基本保障[10]。低碳產業發展也對我國的雙碳目標意義重大。低碳產業發展代表工業化進程仍在繼續,但同時也要兼顧雙碳目標的完成,在發展與環保的平衡中,需要以綠色金融為突破口,發展低碳產業綠色信貸的保險服務。低碳企業使用綠色金融服務過程中需要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政府應當積極完善碳排放交易平臺,保證碳交易市場的流通性。
推進綠色金融以及低碳信息技術共享平臺建設。政府重點需要提升科學技術水平,提升新能源開采、清潔技術以及低碳材料的開發能力,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控制污染源,開展循環經濟。建設有關綠色金融體系及碳排放、碳交易信息技術共享平臺,以統一的碳排放計量單位對各企業的碳排放量、碳信用以及碳足跡進行記錄,降低企業之間的信息成本,為低碳企業決策提供依據。
(二)企業層面
企業應依據自身發展特點選擇相匹配的綠色金融產品。企業貫徹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環保目標過程中需要資金支持,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拓展的各項業務不斷創造盈利空間,擴大金融服務領域[11],實現綠色金融與低碳發展的匹配,綠色資金才能流入到企業中。企業在需要資金支持時需要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資源稟賦以及區位優勢來選擇相應的綠色金融產品,根據條件的綜合評估制定相應的綠色金融融資模式,使企業低碳發展與綠色金融相匹配,保障資金渠道的順暢。
推進構建企業“低碳”園區產業集群。低碳企業注重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應用新能源以及新工藝來減少碳排放量。構建低碳產業集群能夠實現企業內加工生產過程的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每個企業為環保付出的成本,園區內的企業之間實現低碳技術、優惠政策制度以及環保理念的共享。低碳企業集群形成的經濟園區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及人才,也能降低采用綠色金融產品所耗費的信息成本。
注重企業低碳技術及裝備創新水平的提升。綠色金融提供的資金大部分應用于企業的科技賦能,實現低碳環保目標的核心在于企業的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以及設施裝備的效率。企業在生產源頭采用新能源,過程中運用清潔生產機制及低碳技術設備[12],生產末端運用循環經濟原理將廢棄物再生利用,將相應技術難題攻克進而對技術及裝備進行創新,既能夠提升低碳企業自身競爭力,同時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實現低碳經濟。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推進農林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22JYB231)]
參考文獻:
[1] 郭峰,程亞欣.綠色金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8):92-95.
[2] 類曉東.綠色金融對經濟低碳轉型發展的影響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22.
[3] 劉媛.“雙碳”背景下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3(05):111-113.
[4] 郭爽.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4):55-59.
[5] 孫涵,馬琿,張馨勻.山東省投資環境的評估分析[J].現代商業,2020(14):84-85.
[6] 王琦淼.基于互聯網經濟的綠色金融創新性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28):106-107.
[7] 黃璟軒.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探索[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1):28-29.
[8] 劉震.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應對策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4):51-53.
[9] 布仁門德.經濟轉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及金融創新問題探討[J].市場論壇,2016(12):10-13.
[10] 馬駿.“雙碳”目標下的綠色金融實踐[J].中國金融,2021,No.952(10):54-55.
[11] 王玉婧,江航翔.以綠色金融助推低碳產業發展的路徑分析[J].武漢金融,2017(04):54-56.
[12] 白雪蓮,李佳.創新綠色金融助力沈陽綠色低碳發展[J].中國市場,2023(18):55-58.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第一作者簡介:王宏丹(2000—),女,湖北利川人,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通訊作者簡介:曹玉昆(196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