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普惠金融目前已成為影響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結構的發展現狀,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中。數字普惠金融會影響居民消費結構,降低生存型消費占比并提升發展享受型支出占比,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會改善我國的居民消費結構。因此,應當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并加大監管力度,出臺政策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此促進數字普惠金融與消費結構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居民消費結構 消費升級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040-02
一、引言
數字普惠金融是現代世界金融發展的最重要趨勢之一,能夠有效地拉動國內需求,顯著提高居民的消費支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依靠信息技術提供的強大支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并有效推動了金融資源的科學配置。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研究在居民消費結構中數字普惠金融發揮的作用和效果,成為關鍵課題。
目前文獻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消費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對居民消費升級和消費差距的研究。一是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國內外學術界已對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何宗樾和宋旭光(2020)從微觀視角探討了互聯網和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的關系,發現數字金融發展在短期內對城市居民消費,特別是與生活相關的基礎型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認為數字金融發展驅動居民消費的可能機制。首先數字金融便利了居民的支付,加速了居民的消費決策,進而促進消費增長。其次,數字金融通過降低家庭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而釋放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增長[1]。鄒新月和王旺(2020)使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居民消費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促進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并且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收入、移動支付、消費信貸和保險這幾個途徑促進消費[2]。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對消費差距的影響。由于數字普惠金融具備普惠金融的性質與屬性,因此國內有關普惠金融與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學術成果也能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鑒。劉世鵬(2019)基于我國2011—2017年的相關經濟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分位數回歸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消費支出的效果有著區域異質性,其對西部地區居民、農村居民和消費水平較低地區的居民的影響更顯著[3]。崔海燕(2017)使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法進行了實證檢驗,也得出了相同結論,并指出這一正向影響在東部地區最為明顯,該研究同時指出東中西部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均有“棘輪效應”,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對該地區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產生了“示范效應”,這一現象在東部地區卻未產生[4]。李莎(2019)認為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普惠金融和數字技術結合的產物,自帶減貧屬性,而其能否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5]。總的來說,目前以上這些文獻都能作為本文研究主題的重要參考,能夠啟發本文思考如何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推動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縮小。
國內外學者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升級和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之間關系進行了很多深入探討,研究相對豐富,多數學者認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可以促進居民消費,但對居民消費差距的結論卻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目前較少文獻使用空間模型就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容易忽略其中的空間溢出效應。同時考慮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較少。而居民消費升級不僅是消費水平的提升,更應包含消費結構的改善。因此,本文將考慮數字普惠金融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以彌補現有文獻的缺陷。
二、現狀分析
1.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本文以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基礎,分析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將省級數據取均值后,得到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數據。2011年,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均值為40.00,到2022年,達到341.22,增長約8.53倍,平均每年增長約30%,增幅較大,但是最近幾年的增速略微放緩,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經過一定時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成熟,說明該行業正向常態化增長過渡。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國,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經濟社會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增速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2020年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卻仍增長5.6%,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獨特的競爭優勢。
2.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現狀。從總量來看,居民人均消費總支出從2011年的9378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21210元,增長了約60%,這表明居民人均消費總支出增長較快,也意味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顯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2520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32189元,增長了75.79%。我國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占比最大的首先是食品煙酒,其次是居住消費,交通通訊排在第三,教育文化娛樂排第四,醫療保健支出排第五,衣著和生活用品和服務排第六和第七。
近10年來,無論是居民食品、居住、教育和交通通信等各類消費支出總量均在增加,但各項之間的增速不同。在我國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消費一直占比最大,但其占比在不斷縮小,從2010年的33%下降到2020年的30%,但始終位于首位。交通通信消費支出在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中占比逐步上升,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占比基本穩定,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外出務工、旅游出行和手機通信等在農村地區普及所導致。教育文娛類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占比來說較為穩定,且比例接近。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均穩定提升,這表明,居民對醫療保健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衣著支出方面,隨著全體居民進入小康水平,衣食無憂,衣著支出占比不大且趨于穩定。
3.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分析。本文將居民消費支出分為生存消費型支出和發展享受型支出,以此來探究數字普惠金融與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
數字普惠金融與生存性消費支出呈現出相反方向的變化,數字普惠金融與發展享受型消費支出呈現出相同方向的變化。即居民的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發展和享受型方向轉變。
一方面,數字化手段和普惠性原則在數字普惠金融中的應用,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消費體驗。同時,這種金融模式還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的金融服務,包括交易、付款、儲蓄、信貸和保險等,增強了他們規避風險和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解決流動性約束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推動消費量的增加,從而引導消費結構的變革。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應顯著促進了居民的收入增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旦底層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往往傾向于降低預防性儲蓄在總收入中的比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如教育培訓、購買高端商品和奢侈品等。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提高享受型消費的比例,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三、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和對現狀的分析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中。數字普惠金融會影響居民消費結構,降低生存型消費占比并提升發展享受型支出占比,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會改善我國的居民消費結構。
1.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多項障礙。相較于許多傳統行業,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引發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等問題。在政府及其他官方機構的監管下,必須強化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全面監管信息和系統風險,以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定位是為低收入、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提供普惠、平等的金融服務。然而,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金融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這也是制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
2.推動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數字支付、數字保險、數字理財以及數字消費信貸等業務,并加強推出新型數字金融產品,具有許多優勢,如方便快捷。數字保險、數字理財和數字消費信貸相較于傳統金融服務更具靈活性,能夠激勵居民將閑置資金進行多樣化配置,實現資金增值。數字支付則有助于激發居民的消費欲望。因此,推出數字金融產品能夠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增加對享受型物質消費的支出,從而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同時,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為應對經濟形勢的下滑,需要刺激居民消費,爭取主動地位。在這一危機時刻,促進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推廣尤為關鍵,它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維持我國經濟的活躍度。
3.由于新冠疫情沖擊導致大量停工和失業,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因此,應當確保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首先,確保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增長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關鍵。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意味著更高的國民收入,從而可以激勵居民消費。其次,因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降低各產業的經營成本,如減稅、發放補貼等,以抑制企業在新冠疫情沖擊下的裁員行為,確保居民有穩定的收入。這有助于降低居民出于謹慎性儲蓄的貨幣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消費水平的降低,為促進居民實現消費結構升級提供保障。最后,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時,還應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4.健全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體系,確保其健康良好的運行。由于數字技術將金融服務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而線上服務脫離了實體機構,因而相較于傳統金融監管,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難度大大增加,相關監管部門迫切需要制定相關政策保證線上金融服務的安全性。首先,許多金融服務都已經在線上進行,因此,監管部門應當完善監管能力,使其具備監控線上金融領域合規性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傳統的監管模式;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如同一把雙刃劍,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會帶來欺詐風險,目前線上違法行為逐漸增多,由于線上交易的透明度低于傳統金融服務,并且居民辨別線上信息真偽的能力不同,同時資金的轉移均是數字支付的方式,因而存在不法機構采用數字技術從事不法行為的風險;最后,在數字技術不斷趨于成熟的時代,線上交易很容易導致居民私人信息外露,進而對居民造成傷害,基于此,監管部門需要增強對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監管力度,在數字普惠金融為居民服務的同時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促進數字普惠金融運營體系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宗樾,宋旭光.數字金融發展如何影響居民消費[J].財貿經濟,2020,41(08):65-79.
[2] 鄒新月,王旺.數字普惠金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04):133-145.
[3] 劉世鵬.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4] 崔海燕.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64):54-60.
[5] 李莎.數字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差距研究述評[J].經濟師,2019(11):62-64.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3)(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