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四卷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1月至2022年5月10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致辭等,是我國的重要政治文獻之一,體現了我國新一代領導人的治國理政思想。為了更好地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2014年9月起,外文出版社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先后以英、法、俄、阿、西、葡、德、日文等多語種向全球出版發行。該系列著作從翻譯出版之初就承擔著重要的對外宣傳任務,作為向海內外讀者詮釋中國新發展的重要讀物,在塑造中國國際形象和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被視為世界讀懂中國的“思想之窗”。截至目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四卷已出版34個語種,發行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發行量不斷刷新紀錄,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功能翻譯理論
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學派是當代重要的翻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及理論包括:創始人卡特琳娜·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漢斯·弗米爾的目的論,克里斯蒂安·諾德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功能翻譯理論提出,翻譯應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及忠誠原則。除此之外,諾德還概括出了翻譯過程中的兩種基本類型,即文獻型翻譯和工具型翻譯。功能翻譯理論既繼承了傳統譯論中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傳統譯論的束縛,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它給予了譯者很大程度的自由,尤其是在進行應用文的翻譯時能夠起到理論指導作用。
翻譯目的分析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屬于典型的政治文獻外譯,是一種目的非常明顯的社會行為,在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認識和了解”。按照諾德的理論,翻譯任務應考慮預期的文本功能、譯文接受者、文本傳播媒介及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動機。該譯著的預期文本功能是改變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固有印象,將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及中國的變化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全世界,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譯文接受者為外國政要、媒體記者等外籍人士、團體或組織,他們大多缺乏中國語言文化和社會背景知識;文本傳播媒介為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及中國外文局,表述上盡力做到陳述客觀、表達規范;文本制作的動機是幫助國際社會及時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發展;文本接受的動機是譯文讀者想系統了解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
典故德譯實例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大量引用了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經典佳句,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這些佳句都被收錄在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叢書中。鑒于該系列著作的對外宣傳翻譯目的以及政治文獻的正式性和權威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沒有只采用單一的翻譯策略,而是在尊重原文以及考慮譯文讀者期望的前提下,采用了文獻型與工具型翻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將中文典故譯為德語。
一、文獻型翻譯
文獻型翻譯旨在用目標語創作出一個有交際活動的文件,記錄源語文化的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在源語文化中的交際活動。使用文獻型翻譯的譯文仍保留了原語情景與原語文化特色,常見的翻譯方法有逐詞對照翻譯、直譯、文獻或學術翻譯(直譯加注)及異化翻譯。
例:原文:希望廣大留學人員…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努力擴大知識半徑。
譯文:Ich hoffe...Sie sollen willensstark lesen, bis das Lederband dreimal gerissen ist“ und dafür ?das Haar an den Balken knoten und sich mit der Ahle stechen”,hartn?ckig ?ein Loch in die Wand mei?eln, um Licht zu leihen“ und im Licht der ?Glühwürmchen im Beutel und der Reflexion des Schnees studieren.”
這一段中接連使用了“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四個典故激勵廣大留學生堅持學習。這四個典故對中文讀者來說耳熟能詳,在德譯本中這四個典故被分別譯為:“Sie sollen willensstark lesen, bis das Lederband dreimal gerissen ist”(您應該堅定地閱讀,直到皮帶被折斷三遍);“und dafür das Haar an den Balken knoten und sich mit der Ahle stechen”(把頭發綁在橫梁上,用錐子扎自己);“hartn?ckig ein Loch in die Wand mei?eln, um Licht zu leihen”(頑強地在墻上鑿洞借光);“und im Licht der Glühwürmchen im Beutel und der Reflexion des Schnees studieren”(在袋子里的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射中學習),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和深層含義,即使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譯文讀者也能夠理解。
與之類似的還有對“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Die Prunkschwertklinge entsteht durch das Schleifen, der Pflaumenblütenduft in bitterer K?lte)、“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Der Stein ist zu brechen, ohne dass er an Ha?rte verliert; der Zinnober kann zerrieben werden, ohne dass er seine rote Farbe einbu??t)、“行百里者半九十”(Die H?lfte einer Reise von hundert Meilen betr?gt neunzig Meilen.)、“移山填海”(das Versetzen eines Bergs oder das Auffüllen eines Meeres)等典故的翻譯處理方式。
二、工具型翻譯
工具型翻譯指的是模仿原文,用目標語制造出一個工具,為源語文化的信息發出者和目標語文化的接受者創造出一種新的交際活動,使用工具型翻譯的譯文需要根據譯文目的對原文作出調整,以促使新的交際活動的開展。常見的翻譯形式有等效翻譯、異效翻譯和同效翻譯,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德譯中,多涉及的是同效翻譯,同效翻譯力求達到與原文相同程度的效果,具體的翻譯方法相對多樣且靈活。
例1:
原文:尾注5. 漢代人孫敬好學,將頭發系住懸在屋梁上,防止打瞌睡,用來督促自己學習。
譯文:Anmerkung 5. Sun Jing aus der Han-Dynastie (206 v. Chr.- 220 n. Chr.) schloss sich den ganzen Tag in sein Studierzimmer ein, um flei?ig zu lernen. Er band sein Haar an einen Balken, um ein Einnicken zu verhindern.
尾注5對孫敬“頭懸梁”典故的含義和出處進行了補充解釋,對于具備歷史常識的中國讀者而言,漢代的年份是比較清楚的,但是對于德語讀者而言,如果譯文僅給出漢代的譯名“Han-Dynastie”,大部分德語讀者依然不知道這個朝代對應什么歷史時期。因而在尾注譯文中,譯者進行了增譯,補充了漢代的起止時間,使譯文讀者了解這一典故產生的歷史背景。
與之類似的還有在對典故“囊螢映雪”的尾注進行翻譯時,將晉代與南朝分別譯為“Jin Dynastie (265-420)”和“die Südlichen Dynastien (420-589)”,補充了晉代與南朝的起止時間。
例2:
原文:尾注4.孔子晚年研究《易經》,由于翻看次數太多,以致把編竹簡的皮條磨斷了三次。后以此形容刻苦學習。參見《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Anmerkung 4. Konfuzius las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so oft, dass das lederne Band zwischen den Bambust?felchen mehrmals riss. Dies ist eine Metapher für flei?ige Lektüre und hartes Lernen.
“韋編三絕”這一典故之后的尾注對典故的含義及出處進行了詳細的詮釋,這一典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為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這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但在德譯本中并未將原文中的典故出處“參見《史記·孔子世家》”翻譯出來,原因在于譯文讀者對《史記》這一作品并不熟悉,如果要翻譯則需要補充許多歷史背景知識,注釋的目的是讓譯文讀者了解典故的內涵,刪去出處并不影響這一目的的實現。
與之類似,“懸梁刺股”的出處“參見《楚國先賢傳》《戰國策·秦策一》”、“鑿壁借光”的出處“參見《西京雜記》”及“囊螢映雪”的出處“參見《晉書·車胤傳》《孫氏世錄》”在德譯本中均被刪去。
例3:
原文: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譯文:Hedonismus und Extravaganz in Verfall und Untergang münden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出自蘇軾的《范增論》,收錄在《古文觀止》卷十。文中蘇軾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比喻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后才會被外物所侵。在德譯本中,這一典故被譯為“享樂主義和奢侈導致腐朽和毀滅”,譯者放棄了原有的字面含義,而將典故的內涵具體化,解釋為腐敗問題的關鍵在于腐敗者自身道德素養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基本實現了與原文相同的效果。
與之類似的還有將“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譯為“trotz Schwierigkeiten und Rückschl?gen immer standhaft bleiben”(盡管遇到困難和挫折,仍然堅定不移),將“葉公好龍”譯為 “plustert man sich also blo? auf”(只是在吹噓夸耀),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譯為“Junger Faulenzer, alter Bettler”(年輕的懶漢,年老的乞丐)。
通過本文的分析發現,譯者在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典故進行德譯時,采用了文獻型翻譯與工具性翻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前者聚焦于文本的語言構成要素,較多地保留了中文原文的語言和文化特征,能夠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而后者則聚焦于文本的功能,使得譯文讀者更易于理解,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兩種翻譯策略互為補充,從而確保譯文在與讀者的認知理念不相沖突的同時,能夠更為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構建中國形象,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實現外宣翻譯目的。
作者簡介:
都云,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德語翻譯、德語教學。本文系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政治文獻外宣翻譯策略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用典德譯為例”(項目編號22B09)。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