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丹峽的壯觀,向來在我的想象中,而采風游覽更是夢寐以求。說起4月底的河南三門峽黃河丹峽采風游覽,仍心有余悸,且又念念不忘。
在雨天的盤山道路上,爬過那么多陡坡,感覺車輛常顯動力不足;繞過那么多急彎,左傾或右傾幅度都更大,我們緊張無助地握緊扶手,常常閉上眼睛,不敢看著窗外,腳下就是萬丈深淵。一位女作家惶恐地說:“我下次再也不敢來了?!?/p>
在煎熬中來到景區大門。人字形的景區大門,像是奔流而下的木筏,簡單明快,富有張力,不可阻擋。
我們一直懸著的心也終于稍微平靜了下來。但好景不長,這里才是一半的行程,短暫的停車后要繼續爬陡坡、拐急彎,心還要繼續懸著。
途中,我們唯一的辦法也只能以相信司機的水平而自我安慰了。
鄭州市作協副主席、旅行作家劉樞堯先生最為樂觀。他一路上有說有笑,常常是自得其樂,絲毫沒有恐懼的感覺,就像行走在城區平坦的大道上。一個車上的人,誰說話他都會回應,對任何人都很親近,而且他的話語都是“對了——”“好的——”每個音節都拉得長長的,像是接話又像是自言自語。
讀萬卷書并行萬里路才最好。真發現他和人通電話時,那句“那可不是,在山上跑呢”就特別親切,沒有一點做作,寵辱不驚。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是劉先生性格,也是河南人的特質?
隨著不知是誰的一聲“到了”,客車停在了刻有“黃河丹峽”幾個紅色大字的水浪波紋狀的巨大文化石前。
走下車來,環顧四周,青山綠水,滿目蒼翠,我沒有看到咆哮的黃河,更沒有看見泥沙俱下的黃色,顯得十分寧靜,我開始懷疑自己看到的一切。
當地的一位作家指著北岸和東岸山上說:“看到沒?那里有放懸棺的山洞?!?/p>
循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隱隱約約看到確實有山洞,但看不到有懸棺的存在。雖然山洞不多,但能真切感受到古人的膽略并佩服他們的無窮智慧,直到現在也沒人能在此立足。
黃河丹峽位于豫晉兩省五縣交界處,被譽為“黃河第一峽”,堪稱世界峽谷奇觀,也是中國最美的峽谷,整條峽谷由紅色石英砂巖構成,從谷底到崖壁全成紅褐色。據考證,12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現在,峽谷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當年海洋波浪沖刷留下的深深石印,那印痕又像歲月留下的年輪。
置身其中,身心盡洗,雜念全無,只覺得自己是那么渺小,就像山間的一粒沙子、一片綠葉,唯有感嘆大自然的無比神奇和美麗。
人間正道是滄桑,變是永恒的,有時是一瞬間。此時,我就在黃河邊上,黃河就在我腳下,我們一同在這神奇瑰麗的地方。
不到黃河不死心。到了黃河又如何?這里險峻壯觀,景色絕美,處處山巒起伏,兩岸懸崖峭壁,峽谷深邃,深不見底。雨中峽谷內的河水一片蔚藍色,清澈透明,與青山呼應。
雨潤青山,初春已過,正是花褪殘紅青杏小的美好時節。 到時候,這些桃杏誰來采摘?
按照文化石上箭頭指示方向,我們走向這神秘的峽谷的懸空棧道。隨彎就圓,修建棧道時,他們十分注意保護原生態環境,有幾處從山上斜伸出的樹木壓在棧道上方,都被完整保留,只能容一人通過。
人就該對大自然有深深敬畏。有位詩人曾這樣寫道:黃河丹峽是“岫里常出煙,樹下時滴雨。棧道下懸空,鐵索斑銹跡。”他還說,這里“一線許觀天,萬年不見日。步上將軍印,三面皆壁立。苔滑欄干濕,下望心驚悸。呀呀澗鳥鳴,蕭蕭松風語。屐杖獨登攀,誰識云中趣?!?/p>
置身在這“U”字形峽谷,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樹參天、飛瀑湍急。由于雨天路滑,我們不敢貿然推進。對簡介牌上描述的眾多自然景觀都沒有機會看全,只能略知一二,連走馬觀花都不到。
我并不遺憾,說實話,能站在這懸空的棧道上看著這段黃河、看著這些群山,看著這么多美景融入令人向往的神奇大自然,是一件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為什么一定要看那么全呢?遺憾本身也是一種美!
作者簡介:
趙金浩,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宿遷市作協會員。供職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南湖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