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瀚
完整居住社區是指在居民適宜步行范圍內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和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且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居住社區[1]。
1.2.1 社區規劃設計現狀問題
我國居住空間經歷了數十年的增長后,產生和面臨著大量居住空間問題,如生活基本單元破碎、居住空間規模不合理、配套功能不全、市政設施老舊、環境品質較差、居民歸屬感缺失等[2]。因此在對居住用地規劃設計時,需更加關注如何解決問題。不僅在物質環境層面進行設計提升,還要對精神層面、生態環境等層面進行關注,了解現代社區居民需求,通過設計給居民帶來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1.2.2 完整居住社區宏觀背景
社區是基層基礎,為了創造美好的居住環境與幸福生活,2020 年至2022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其他機關聯合頒布了《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以及《住建部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在政策的引領與支持下,各地方開展了完整居住社區試點工作,為完整居住社區的實踐與普及積累了經驗。
完整居住社區具有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城市結構的基本單元三大內涵[1]。完整居住社區主要突出“完整”,即在老年人等不同年齡段內的居民的步行范圍內能夠享有各類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活動空間等,同時社區能夠提供覆蓋范圍廣泛的物業管理和健康全面的社區管理機制,使社區居民能夠體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完整居住社區的構建包含了構建綠色生態社區、友鄰關愛社區、安全智慧社區、教育學習社區和管理有效社區等[3]。
完整居住的“完整”性,還體現在全齡適用。《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指出,完整居住社區的規模應充分、綜合考慮老年群體和兒童群體的出行距離、使用需求和社區綜合管理能力等方面后合理確定完整居住社區規模。此外,完整居住社區還配有多種服務設施,例如幼兒園、托兒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和老年服務站、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等[1],因此完整居住社區保障了各年齡段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務,促進了公共服務均勻分布,從實際出發為不同年齡人群提供便利服務,為居民帶來幸福感、歸屬感。
《“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通知指出:“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是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夯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礎的重大舉措,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生活品質新期待的重要途徑。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優先發展社區就業、養老、托育服務,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由此可見,國家對城鄉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建設一個集完善設施、綜合服務、和諧共享等多種功能單元的生活共同體,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是對國家關于城鄉建設發展要求的現實回應,也是新時代促進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
《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的頒布推動了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完整居住社區的建設。該文件指出:“到2025 年,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設施,城市居住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斷健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顯著提升。”因此,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是為補齊社區中存在的各類短板,為社區居民提供幸福感。
隨著物質環境以及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們對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健康保障、健康環境等更加關注和期盼。建設完整居住社區,能夠把“健康”的需求融入建筑設施、社區治理、運維保障、安全保障之中,打造一個安全的、美好的居住模式,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生活,促進社區健康發展。
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尚屬于初期發展階段,可借鑒經驗較少。目前基本停留在配套服務設施改善方面,這使得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會受到一些限制,其中的部分功能單元難免會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完整居住社區建設不能僅停留在設施方面的完整,還需考慮可持續性問題[4]。首先是完整居住社區設施可持續性。為居民提供的便利的服務設施不能為了建造而建造,應結合實際需求,避免資源浪費。其次是運營可持續。社區運營也需要成本,如果運營不善將給社區帶來損失。因此,建設完整居住社區應積極探索社區可持續運營機制及多元化投入機制等[4]。
目前,在推進完整居住社區試點建設的進程中,已經涌現出一些成功經驗。但是,由于資金、技術、資源等實際問題的存在,完整居住社區建設還處在邊實施、邊探索的發展階段。本文以江西上饒完整居住社區建設項目為例,為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本項目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總建設用地面積約400000 m2,總建筑面積為981932 m2。方案設計共涉及8 個建設地塊。用地性質有二類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商業用地。該項目緊鄰江河景觀。現狀包含部分民宅、企業、菜地、荒地。
雖然項目場地緊鄰信江,環境優美,但是目前周邊缺少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因此,在社區未來規劃建設中,應充分考慮活動場地、配套設施、公共共享空間等方面的建設。
上饒完整居住社區的規劃設計重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1,場地緊鄰信江,應充分利用該地區景觀優勢,打造環境優美、安逸舒適的居住社區。第2,總用地規模超出完整居住社區定義的規模標準。第3,這8 個建設地塊被一條城市快速路切割為東西兩部分。城市快速路降低了東西各地塊連通性,因此如何增強東西兩部分各地塊連通性是本方案的重難點之一。第4,考慮如何使居住地塊、商業地塊與濱江景觀的聯系更加緊密。第5,現有完整居住社區實踐更多的是基于老舊小區改造,幾乎沒有對新建社區進行完整居住社區實踐。因此在完整居住社區六大目標的場景落位方面需要重點考慮。
《完整居住社區指南》提出,完整居住社區的規模是根據居民的步行時間、社區管理范圍和社區服務范圍等方面綜合確定。以居民步行到達老年服務站、幼兒園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所需時間為5 ~10 min 為原則,同時以自然地形地貌、現狀居住小區以及城市道路網等方面為基礎,與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和服務范圍相對接,最后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社區規模原則上單個完整居住社區以5000 ~12000 人的人口規模為宜,步行距離約300 ~500 m 的范圍[1]。
因此,本項目策略是將8 個地塊切分為兩個完整居住社區進行分期建設,快速路東側4 個地塊為一期,西側4 個地塊為二期。一、二期規劃設計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利用地下通道增強一、二期地塊聯系。通過天橋增加住宅、商業與濱江景觀帶的銜接,使濱江景觀帶上的游客得以方便跨過城市主干道進入本次項目中的商業區。
在場景落位方面,按照完整居住社區6 大目標進行場景落位,落位方案如下:
1)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落位。在一、二期用地內各建設一個綜合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服務站、幼兒園、托兒所,同時結合15 分鐘生活圈,在一、二期用地內各增設1 個文化活動站,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供音樂、書法、養生等空間。整體構建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氛圍,實現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學有所教,祖孫同步學習的美好社區環境。
2)便民商業服務設施落位。在一、二期完整居住社區分別布置多個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便民商業網點、綜合超市。此外,為提高居民居住品質,除建設完整居住社區指南中提到的設施外,還在方案中增設智能物流配送服務站、線上供給設施、特色商業及餐飲。商業中心建立在快速路兩側。使社區居民二十四小時的生活服務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在提供優質生活品質的同時,打造一種社區商業服務理念,即居民生活零距離。
3)市政配套基礎設施落位。在一、二期分別建設50 m2再生資源回收點、30 m2公共衛生間和120 m2生活垃圾收集站,在每70 m 服務范圍內設一個垃圾收集點,所有車位都預留充電接口。在交通設施方面,打造5 min 的智能停車服務圈,例如采用AGV技術、快速存車取車等服務。打造10 min 慢行公共交通服務圈,建立慢行網絡,公共交通網絡,使步行空間開放交融,同時為居民提供智慧出行服務,打造30 min 物流配送服務圈,向居民提供智慧物流服務。
4)公共活動空間落位。布置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在一、二期各布置一個150 m2公共活動場地、800 m2多功能運動場地,布置4000 m2社區游園,在這些開放空間內設置各類健身服務設施,以此避免傳統居住社區內部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
5)物業管理落位。構建物業管理服務和物業管理平臺,同時拓充智慧物業及運營系統和應急管理平臺。在一、二期分別布置450 m2物業管理服務用房,整體形成智慧物業管理體系,所有服務均可通過APP 一站辦理。
6)社區管理機制落位。在一、二期分別設置150 m2社區議事廳、社區服務大廳等,供業主代表、居委會成員等議事使用。同時為業主提供例如鄰里積分活動制等機制,以此為居民提供各種福利和優惠。
亮點一:整個項目用地通過健康活力軸線,串聯各地塊社區內的公共空間,打造一個健康生活服務環,沿環嵌入各類配套服務設施,使配套服務設施均衡地滲透到社區的各個地方。
亮點二:充分考慮濱江優勢及濱江景觀,在內部嵌入曲線建筑元素,打造流動的建筑群組呼應水文的柔美,同時在建筑高度設計方面,使建筑高度形成沿江漸低的整體形態,保障沿江景觀帶的空間及視覺舒適感,避免高層建筑為濱江景觀帶上的游客帶來壓抑感。保障濱江界面的通透性,使濱江景觀能夠充分滲透到場地內部。
亮點三:增強交通可達性及歸家禮序。快速路兩側商業用地通過下沉廣場進行有效連通,讓人流得以延續,以此解決快速路割裂城市給商業用地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于居住空間內部交通,打造庭廊相連的四進歸家禮序:一進街坊,二進庭院,三進廳廊,四進入戶門。
亮點四:充分考慮場地周邊景觀優勢,通過引入第四代住宅概念,使居民實現推窗見綠,枕水而居的田園體驗,提供高品質人居環境。
做好“生活+”的社區頂層設計。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做堅強保障。國家與地方在謀劃社區建設時,不僅僅是指導建立標準去推動空間形態改造和設施設備的完善與升級,還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狀況,站在綠色發展的高度和統籌協調的角度,因地制宜、科學適度、特色鮮明的研究社區的多樣化發展目標。同時,強化以人為核心,遵循社區的發展規律,構建生活、生產、生態等社區共同體,逐漸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建立“設施+”的社區治理模式。完整居住社區將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養老、綜合服務等基本服務設施,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乃至高品質生活的需要。這些服務設施在建造過程中,要突出便利、安全、環保、共享等功能特點,滿足社區居民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的生活愿景。同時,相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注重整合社區各類設施資源,并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建立數字化、便利化、生態化的治理機制,推動社區治理服務的不斷創新,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的、舒適的生活環境。
滿足“健康+”的價值追求。完整居住社區建設不僅是配置居民生活服務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的基本單元,也必定是以促進人群健康為前提[5]。完整居住社區建設需樹立“健康第一”的價值觀,以維護居民身心健康、舒適為建設出發點,依托建筑元素,構建社區文化空間,使建筑文化、鄰里文化、管理文化等一脈相承,滿足社區居民向往的健康的、共治的、共享的價值追求,以文促健,使居民享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把社區建成更安全、更人文、更和諧的健康家園。
完整居住社區的規劃設計應以人民為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全齡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社區居民的人居生活體驗。在完整居住社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結合區位優勢、場地周邊優勢、上位規劃、造價等,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進而實現完整居住社區的普及,為更多居民帶來更好、更高的居住品質。